李正成
后楼村
日照街道后楼村,明初建村,清朝乾隆年间肖氏家族出过翰林,盖有几处楼房,时称“肖家楼”,秦姓家族在后楼居住较早,也盖有楼房,为区别东楼(秦家楼),称西楼。因村居日照城后,习惯称后楼,于解放后定名为“后楼”。
传说很久以前,后楼村西有一个大水潭叫龙潭汪,方圆有十多亩地。四周树木葱笼,潭水碧绿,深不可测。每到春夏,潭面上空经常云雾缭绕。传说有人在雨雾天曾看见潭上空有黑云盘旋,须臾有大鱼入潭,身长丈余,疑为神龙鱼。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潭中有神龙鱼出没。众人时时拜祭,以求神龙鱼庇护。
从此,村里的人有了困难就来潭边相求。有求医问药的,有借盘借碗的……据说只要心诚,都很灵验。后来,有一个懵懂少年,无意中伤害了神龙鱼。神龙鱼因此迁居到瞻埠潭去了。从此这里再也得不到神龙鱼的庇护,反而遭到报复。这年夏季的一天,忽然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紧接着电闪雷鸣,大雨倾盆。雨越下越大,道路冲了,庄稼也淹了,树也倒了,龙潭汪也不见了,周围成了一片汪洋。等到风停了,雨住了,大水从西北直下东南,形成了今天的后楼河。
后楼村的主要姓氏有秦、肖、孙、孔、惠、曹、路、阚、滕、丁、田、朱、李、徐、崔、薛等。但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当属肖氏家族,因为肖氏家族曾经有三人中举,其中一人成为翰林。
“后楼模画”是日照地区有名的年画,是由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三大产地之一的潍坊寒亭杨家埠传入。1943年,潍坊地区因饥馑兵燹,年画生意萧条。杨家埠“北公泰”画店掌门人杨书芝来到日照,在日照街道后楼村创建了第一家木版年画作坊。杨书芝将几代人保存下来的画版以及印制工具悉数运抵日照,开始在后楼印制年画。当时年画销往鲁南和苏北一带,至20世纪50年代初,生意一直非常红火。后楼模画的题材和形式丰富,表现出样式繁多、生动活泼的特点,很受人们喜爱。建国初,村集体曾与后楼秦家联营画子店,断断续续延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四清运动时停止。1966年文革兴起,模板被毁。
接官亭
接官亭村位于日照城西,为洪武年间建村,建村时由接官亭、赵家村、夹庄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因村址处在日照通往青州府的大道上,东离县衙约一公里路,历来是县衙接送官员的地方。大约明朝万历年间官府在此地建“接官亭”,亭子位于今接官亭市场西侧位置,故名接官亭村。1967年曾更名为“红卫村”,1979年拨乱反正后仍恢复接官亭村名称。
古时,因为“接官亭”建在这里,官府指定由该村出人为官府抬轿。轿夫由八人组成,分两组。这些轿夫名曰“清白伕”,是经过挑选的可靠、可信的人。此种清白伕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接官亭村最后一位“清白伕”刘为忠老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去世,享年八十五岁,生前经常讲述他当轿夫时的事情。据考因那时日照隶属沂州的管辖,故接送的对象主要是来自沂州府的官员,每当有上级官员来日照时,县官都要出城迎接或送行到接官亭。
接官亭为官府服务,也为接官亭村特批优惠。城关大集(逢五排十为集日)猪牛市的买卖中介由接官亭专利经营,外村人不得参与。每逢大集,接官亭村的行(hang)人(经纪人的俗称),在猪牛市充当买卖双方的中介,成交后从双方抽取中介费,收入非常可观。因此,接官亭村历史上开店的较多,比较有名的有黄家的脚力店,刘家的猪贩店,程家的骡马店等,到日照
做买卖的都愿到接官亭投宿,以图吉利和方便。一直到1950年代,随着国家对工商业的改造和调整,这些旅店才逐渐消失。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接官亭村又成为日照县的工业区。当时日照县最大的几家工厂,如酒厂、发电厂、化工厂、水泵厂等,均在接官亭村地域。
大古城
日照街道大古城村,明朝洪武年间立村。因村东邻西汉海曲县城遗址,故名古城。明朝成化年间小古城建村后,改为现名。全村500户,1350口人。主要姓氏有孙、杜、代、田、张、李。
大古城村东不到一公里处,即是著名的海曲古城遗址。“古城”之村名即由此而来。1987年5月初,该村村民在建房时发现一座汉代古墓。日照市博物馆向临沂地区文管会报告后,对此进行了抢救清理。大古城墓群位于大古城村东部,地处平地,往北逐步升高,村民俗称“苗姑墩”,距西汉海曲故城西北1公里,距西汉海曲故城城北1公里处。
距大古城东南约一公里,就是200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海曲汉墓群。海曲汉墓群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同修率队发掘。共出土各类文物1200余件,包括漆器、铜器、玉器等,其中陶器500余件,是当时山东发现最多的,也是保存最好的一批。专家认定墓葬的时代约从西汉早期到东汉时期。
大古城村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名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农民起义领袖吕母就曾发迹于此,至今在村西北部的“驴鞍子顶”还留下很多关于吕母的传说。近代以来,该村也屡出革命仁人志士。据不完全统计,从大古城走出来的处级以上干部30余人,硕士、博士、副教授以上人员13人。
上李家庄子
日照街道上李家庄子村,从1966年起在村西北的山南面深翻土地,整治500余亩“大寨田”,于1967年春开始试种茶树。这是在日照地区第一次试种茶树。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精心管理,小茶树安全越冬,茁壮成长,南茶北引首先在上李家庄子村获得成功。1970年春采摘第一批鲜叶,炒制出新绿茶。经专家分析认定,该茶叶片肥厚,营养丰富,耐冲泡,有一股似豌豆的清香,入口醇厚,泡在碗里恰似雪中绿叶,故起名为“雪青”。1978年根据茶叶市场需求,又创另外一个品牌,起名为“冰绿”。这两个品牌都曾荣获国家农业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1973年,国家六省市南茶北引工作会议在日照县召开,会议专门安排了到上李家庄子茶园进行现场参观学习,上李家庄子支部书记李维功在会上作了经验介绍。1973年-1975年,山东省电影公司驻上李家庄子达三年之久,其间拍摄了大型的南茶北引纪录电影。从1973年开始,日照县在上李家庄子举办多次南茶北引技术员培训班,全县23处公社包括同期引进南茶的安岚公社的安东卫北村、丝山公社的双庙村等每年都派人到上李家庄子茶园参加学习培训。
上李家庄子茶叶种植、炒制的经验在全县得到推广,推动了南茶北引工程在全县铺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刘加坤、副所长、研究员虞富连,葛铁军等先后从杭州等地来上李家庄子住下来,从1967年—1975年整整住了八年,潜心研究和指导南茶北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上李家庄子在日照“南茶北引”工程中,不但自己获得了成功,重要的是为全日照乃至更大范围的茶叶种植提供了成功的经验,起到了典型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