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就近务工、差异分配、提质扩量,看汪湖镇——
“造血”扶贫增活力
  

本报通讯员 许亚赛
  五月初夏,正值圣女果成熟的季节,五莲县汪湖镇大湖村的扶贫大棚喜迎丰收,在棚里打工的贫困户王泽美和莫若关正忙着采摘、打杈,简单的工作为老两口提供了脱贫保障。
  “圣女果大棚只是镇上实施的扶贫项目之一。”汪湖镇扶贫办主任王龙介绍,“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汪湖镇开展了一系列产业扶贫示范点建设,发展多样的产业项目,引导贫困户就近就业,通过自主‘造血’的方式来脱贫增收。”

筑巢引凤,就近务工助脱贫
  68岁的王泽美是莫家崖头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唯一的儿子十几年前因故去世,留下不到2岁的孙子,由她和老伴单独抚养。老伴莫若关腰间盘突出,难以从事体力劳动,祖孙三人就靠王泽美偶尔打些零工勉强度日,他们的包联干部莫家崖头村主任莫正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直到2018年,汪湖镇投入156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在大湖村建造3座钢结构大棚,由莫正鹏主动承包种植圣女果,并优先吸纳包括王泽美在内的贫困户到棚内打工,每天能有70元收入,生活才出现了转机。
  “除了日常享受的扶贫政策,最需要的就是能打工挣钱。她年纪大身体也不太好,棚里的活轻松些,我包着这一户,把她老伴也劝来干干零活,虽然一天干不了多少,但是去别的地方打工人家不要,我得主动帮着让他多份收入,现在两口人一天140块钱工钱,加上低保、项目收益、养老金、困难老人补贴等,三口人一年得有3万元,过日子很轻松了。”莫正鹏说,“现在是采摘季,棚里有30多人在干活,光贫困户就十几个。”
  有活干就有钱赚。为帮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汪湖镇集中实施生态友好型劳动密集型厂房类项目、果蔬大棚等高效生态产业扶贫项目7个,以产业促增收,鼓励有意愿有条件的贫困劳动力就近务工,实现稳定增收。

因地制宜,差异分配保增收
  像王泽美一样,通过就近务工增加收入的还有黑涧岭村的牛洪英。2016年,黑涧岭村利用扶贫资金20万元和个人投资15万元,在村头建起了占地66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以每年1.6万元的价格租赁给承包人。其中30%壮大村集体经济,70%按差异化原则分配给本村贫困户7户10人,除工资外,牛洪英每年还可以领到项目收益1390元。
  “别看我分的不如人家多,我心里一点也不觉得委屈,起码我还能干点活挣点生活费。”说起这笔钱,牛洪英满是感激。
  “村里最高每年能领到1420元,最低也将近800元。”黑涧岭村党支部书记袁安福介绍,“分配过程中充分体现差异化,重点照顾年纪大、家庭条件特别困难的贫困户。”
  截至目前,汪湖镇累计分配收益52万余元,差异化分配到贫困户1400余人次,探索出了一条“收益共享、分配精准、群众满意”的项目收益分配新路子,弥补了扶贫项目分红“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弊端,让扶贫帮扶更精准。

党建引领,提质扩量保增收
  仁旺村,就像村名的寓意一样,是汪湖镇的人口大村,但同时也是别人眼中的穷村、落后村。脱贫攻坚以来,仁旺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里新建了7个扶贫大棚,我承包了1个,加上之前自建的2个,都种上了西红柿,一年两茬,收益相当可观。”仁旺村的王贲刚边干活边介绍,“村里成立了合作社,统一管理大棚,省下了很多麻烦。”
  原来,仁旺村一直以来都有种植大棚蔬菜的传统,村西有村民自建大棚11个,汪湖镇经过科学论证,顺势引导,整合扶贫资金120万元新建扶贫大棚7个。同时,变个体经营为集约管理,党委、政府“搭平台”,村集体“当媒人”,成立合作社,无偿为承包经营户提供技术指导、联系对接供应商、进行大棚的维护和管理,实现“合作社+”产业扶贫模式,提质扩量促脱贫。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汪湖镇充分发挥党支部的车头作用,借助产业扶贫,以党建引领搭建了“贫困群众致富”到“贫困村致富”的桥梁。
  一项项有力的脱贫举措,一个个产业项目的落地生效,为汪湖镇持续“造血”增收脱贫注入了源动力,极大地拓宽了多点支撑、多产业发展的扶贫路子。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造血”扶贫增活力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2 版:区域·五莲】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