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专家及专家语言
  

商明晓
  年底去医院查体,在走过了几个体检门诊之后,进入了另一间门诊,正准备在医生面前坐下,便听医生说了声“可以”,因为说的是方言,“可”被说成kuò,“以”又进行了儿化处理,我没有听明白,就急忙又站了起来。医生问你是不是来查体的,我说是,医生说你查体的怎么不坐下?我连忙坐下说,我没有听明白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医生对我的回答很不屑,便问我排在后面的一位,你听明白我说的话了吗?对方回答听明白了,医生转头对我,人家都听懂了你怎么就听不懂?我说刚进屋没太在意,所以才没听懂。在此后,这位医生每给我讲一句话,便要问我听没听懂,还要环顾其他人,问他们听没听得懂。直到被问的其他人不再有反应,直到我被问得连连点头,他才停止了除我之外对他人的询问。
  直到起身我看了一眼医生前面的计算机,才知道他说的“可以”,就是对我身体状况的评价,因为我前期在其他科室检查的结果已经通过网络传给了这位医生,他在对我身体状况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才说了那个“可以”,算是对我身体做出的评价。临出房间,那医生还追问了一句,这回你可听懂了没有?我就不明白别人都听懂了就你听不懂。我只得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回答,差不多听懂了。我理解医生对我的些许嘲笑和调侃,因为说话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听得懂,这是一般人也包括专家在内的所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说话的最高境界。出了房间,我对做导医的护士说,这医生好像有点不耐烦,说的话也难懂。护士说,他是专家,说的是专家语言。专家有专家语言,一般人听不懂也算正常。像北大教授孙东东宣称:那些老上访专业户,我负责任地说,不说100%吧,至少99%以上精神有问题,都是偏执型精神障碍。这样的专家语言,谁能听得懂啊?
  去年夏天,因小疾在身,就到一家医院住了下来。同室的一位糖尿病患者,入院观察三天,除躺在病床上打点滴外没有任何结果,第四天,患者要求出院。值班医生不敢做主便请来了专家。专家到病房后没有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询问,而是先问了患者医疗保险的情况,然后对患者说,你住院三天共花4800元,因为你参加了合作医疗,可以报销 75%,你个人只承担1200元,其实没花多少钱。医生的意思是很清楚的,这样便宜的医院你不住,傻呀?在旁边值班的医生赶紧帮腔说,还是专家说的对,都是为你考虑的。瞧这话说的。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住院是为了治病而不是为了省钱,患者肯定是为治病而不是为省钱来住院。这位糖尿病患者观察了三天没有结果,作为主治医生的专家和患者沟通的不是病情以及治愈疾病的问题,而是讨论如何少花钱的问题,这不是医生的本分,因为医生是医务专家而非理财专家,是拿听诊器诊断病情的医生而不是拨拉算盘珠的会计。我看那病友,并没有听懂专家的话,仍是一脸茫然,便建议他换一家医院,也许比在这里省钱强的多。结果,这句话换来了医生狠狠的白眼。
  中国的老百姓尊重有学问的人,对专家、学者更是寄予厚望,对他们的话也历来是奉若神明。不幸的是近些年各类无处不在的专家,大嘴巴一张哼哼唧唧一番吹毛求疵,像巫婆神汉一样,把细枝末节变得巨大而恐怖,把不合理的东西合理化。老百姓终于对这类专家产生了怀疑和厌倦,把“砖家”的头衔送给了专家,某些专家在获得各种利益的同时,也失去了本该享有的声誉和权威。
  但凡专家必然是在某个领域深耕多年硕果累累,因此才担得起专家二字。成为专家的前提是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在自己的领域发挥自己独有的特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潘力认为:真正的专家应该是在某个专业领域有着精深的造诣并获得公认地位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权威。那些总喜欢在业务之外做功课的专家们,其权威性又在哪里呢?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新闻·本土评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专家及专家语言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