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日照古城(一)
图片
  

编者按:
  一座城市的往事,是这座城市的历史,也是城市中人们的记忆。日照,从远古的东夷部落走来,一座座城池,一段段古墙,一幢幢老屋……都在诉说着日照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爱恨情仇。也许历史的遗迹已在岁月中湮没,但那一段段往事却在日照人中口笔相传……从本期起,我们每个周五撷取一两段记忆,请您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一起来叙叙旧、聊聊天。本报记者 谢岩
  在中国古代,“城”与“市”是指政治军事中心和商业市场两个不同概念。“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城的功能主要在于军事防御,是因生产发展和防御需要而产生的以土、木、石墙或沟池相围而成的大规模城堡。市是物品交易场所,对此,《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市者,买物之所。”“市,买卖所之也。”早期市的位置常在居民点附近的水井旁边,因井设市,故有“市井”之称。后来,人们在特定的地点按特定的时间相互交易,形成分布范围更广、未必因井而设的集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内人口渐多,“市”就在“城”郊乃至“城”内出现,于是“城”和“市”在空间上逐渐融为一体,最终形成统一的聚合体——— 城市,成为人口居住和工商贸易的集约地。
  历史上城的主要建筑构成是城墙、城楼与城门,还有钟楼和鼓楼。城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材料以夯土为主,三国至南北朝出现在夯土城外包砌砖壁的做法。明代,重要城池大多用砖石包砌,城门是重点防御部位。门道深一般在20米左右,最深达80米。唐代之后至明清时期,逐步发展为既坚固实用又美观方便的特色建筑。其城墙下部是砖砌的墩台,上为木构或砖石的层楼。
  日照地区有史记载的古城主要有两城、尧王城,以及至今遗迹尚存、最早出现在周代的莒国古城等。本期,我们先来看看曾经坐落在日照主城区的几座古城。日照古城
  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置日照镇,属莒县。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即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二十四年(1184),金国升日照镇为日照县,属山东东路莒州,自此筑城浚池,始有日照城。金改日照镇为县,始筑土城。至元十七年,县人相士安倡众增修。周二里,高二丈有奇。明正德七年,署县事王伯安重修。门二:东曰永安,西曰太平。万历二十一年,知县杜一岸砌以砖。高二丈六尺,上阔八尺;增筑瓮城、重门,敌台四座;穿濠,深广皆丈。嘉靖三十六年,知县张执中附城西筑土城三面,南门曰朝阳,北曰拱极,西曰振武。崇祯三年,知县郑麟喻砌以石,与旧城为一,周四里,共敌台十二,垛口一千四百八十有三。
  清顺治九年,知县吕补衮于新城外浚濠,深丈二尺,广如之,围以马墙,惟地脉入城处不凿濠。康熙七年地震,城圮。十三年,知县杨士雄修之。五十一年,知县成永健重修,于西门侧凿濠。乾隆二十五年知县李绶,嘉庆五年知县贺孟逵,皆因旧修补。咸丰十一年,知县张书升、县绅丁守存等重修。光绪十一年,知县陈懋复修焉。
  据清康熙《日照县志》载:“金代日照县境域东至石臼岛,西至莒州界九里坡(今龙山镇),南至江苏赣榆界汾水岭,北至诸城县界梁乡;东南至岚山头,西南至莒州界坪上(今属莒南),西北至高泽接诸城界,东北至王家滩接信阳场界。”日照建县之初,在县衙所在地筑土成垣,浚护城河,修盖官署与廨房(当时城貌已无文字记载)。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重修县城城墙,周长1000米,高10米,并设东、西二门,东门叫“永安”,西门叫“太平”。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时任知县的河北清远人张执中扩建新城,开四座城门,并将西门“太平”改名“振武”,除东门“永安”沿袭旧名外,“朝阳”“拱极”“振武”为此时新设。
  东门“永安”,在今东港区政府院东墙南端,海曲中路与华阳路交叉处偏东;西门“振武”,即海曲西路药材公司楼稍西处;南门“朝阳”,今区政府招待所南侧,八村老南北街北头;北门“拱极”,是现在正阳路北端市中医医院东北隅墙外。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城墙东部砌以青砖,高两丈六尺,厚八尺,增建瓮城重门,敌台四座。三十七年后明崇祯三年(1630),日照城四面全部砌成石墙。
  清兵入关后,日照县城为军事需要,建设炮台12座,垛口1483个,城楼4座。
  清顺治九年(1652)在新城外挖“浚濠”,深宽各一丈二尺(约为现在的6米多),并围以马墙。
  康熙七年(1668)莒县大地震波及日照,城墙倒塌,六年后再次重修,从此到清末共进行了四次修补。
  民国后日照城四面壕沟被淤泥填平。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国民党县政府扒掉城墙后撤走,日军占领日照时,在古城墙基上又修了一道新城墙,高约古城墙一半。
  抗战胜利后,城墙再次被拆,四门尽毁。
  1958年南北阁楼拆除,历尽沧桑770余载的日照古城墙最终尘封在历史的记忆里。
石臼所古城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为防倭寇,建卫设所。石臼所为安东卫辖下后所,并建石城。据清光绪《日照县志营建》记载,石臼所城周三里有余,墙高一丈四尺,南、北、西三门。清同治六年(1867年)复修,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修,后又多次加修。至民国初年,石臼所城墙周围长4里,高5丈6尺,宽1丈5尺。设东、西、南、北四门,后加西北门。城墙之上修城楼,并各有匾额。北曰“奠盘”(坚如盘石),南曰“安澜”(大海平静),东曰“望瀛”(展望大海),西曰“瞻奎”(瞻望奎山)。据说,城墙始建以夯土筑成,年久倾塌,土石并用以补之。太平天国时,捻军劫掠夹仓。其一部分拥至石臼所,居民闻讯早已躲进“安澜”,并用黑毡卷作炮状陈列澜上,“捻子”未敢涉,而呼啸北去,石臼所免此浩劫。为防匪患,清光绪年间,由地方富户出资,将城墙全部用当地石块重修。周长三百八十丈,设四门,各门上都有城楼(大门右边有炮楼)高约8米。四门上匾额题字就是此时镌刻上的。各门相距一里,东门外离城墙2—3米,有一条壕沟(人称护城河)从南向北常年流水。
  城东南缺角缩入,西北角开 一小城门,城墙西南角筑有方型城堡,登之南望前海船只一览无遗。
  城墙内,以十字大街为中心,东北是一村(振兴社区),东南是二村(隆华社区),西北是四村(宏达社区),西南是三村(鑫鑫社区)(当时石臼所计11个村),其他7个村在城墙外。“三合”“长盛”“长记”“西公顺”“公顺福”“吉和”等大商号皆在这里。进东门街北是大戏院,街南是大地主陈兴家。十字街北面有个“北坊子”面馆(老板贺淑杰),另有刘世一的包子铺。街南有个南坊子(老板贺淑年)皆很有名气。进南门,街东二村王世江家的焦饼,进西门街南刘士合家的油饼,街北王纪先的大炕饼更受欢迎。从十字大街西行,就是西市场,这里店铺林立,人潮涌动,摊贩叫卖声声,一派繁华热闹景象。
  (据石臼村民贺照群、王洪亮所供材料整理)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1 版:日照往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日照古城(一)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