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报记者 陈为峰
  莒县县城西北方向5公里处,有一个特殊的村庄,1954年建村初期有村民360多人,数百亩土地,村民集体劳动,按工作岗位和劳动量记工分,粮食归集体,工分结算成现金分红,村民免费在食堂就餐。
  这个村就是莒县皮肤病防治站康复村,一度让人们闻声色变的麻风病隔离村。如今,随着村民病情的稳定和自然死亡,只剩下了3位村民。这个特殊的群体也将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1981年12月份,20岁的于为晋“接班”参加工作,通过一年半的专业培训后,被安排到莒县皮肤病防治站康复村门诊成为一名门诊医生,从事医疗工作。
  每天,于为晋总是早早地赶到康复村门诊,准备好器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为村民做切片、采菌化验,针对村民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
  37年来,于为晋在这个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
  2015年5月20日,作为坚守麻风防治岗位30年的工作者,于为晋受到中国麻风病防治协会表彰。
  一个农村小伙接替父亲的班,吃了“国库粮”,成为一名正式职工,在上世纪80年代,是一件很荣光的事情,但是当人们得知于为晋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时,异样的眼光让他难以接受。
  到了男大当婚的年龄,小伙子的长相、为人等方面没啥说的,但一提起工作,就没了下文。工作成了解决个人问题的一大障碍。
  1985年,一位姑娘打破传统观念,走到了他的身边,与他结为伴侣。
  家人的支持成了工作的动力,夫妻俩互敬互爱,消除了世人的偏见,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儿女也成了他们的骄傲:女儿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南京工作;儿子大学毕业,在莒县县城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
  记者2018年1月25日到莒县皮肤病防治站康复村采访时,见到了于为晋和3位健在的村民。
  马加新,70岁,莒县中楼镇马家峪子村(现属于岚山区)人。14岁时,他感觉手脚发麻,身上布满大小不等的斑块,皮肤不出汗,到莒县皮肤病防治站检查,被诊断为麻风病。10年后,24岁的马家新才入住康复村。马加新是家中独生子,2004年父亲去世,马家新把年迈的母亲接到了康复村居住,住了8年,目前2012年去世,享年86岁;
  高文顶,78岁,莒县城阳街道大果街村人,1985年入住康复村;
  赵明菊,79岁,20岁时被诊断为麻风病,入住康复村。后与比自己大13岁的病友张宝同结婚,张宝同2008年去世,享年82岁。
  现在村民的粮油等物品由莒县皮肤病防治站免费供应,每月每人还有120元生活补助。他们享受着老年人生活补助,户口在老家的,还享受着农村低保。
  虽然只有3位村民,但于为晋还是主持选举马加新为“村长”。于为晋负责村里的物品供应、医疗保障、为村民采购物品,马加新带领村民负责小菜园,村民和睦相处,享受着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8 版:陈为峰讲故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无标题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