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闲谈“掉书袋”
  

路来森
  微友“不了主”,于微信上“亮”书房,顺便留言曰:“读书后同朋友交流,要掉书袋,要卖弄,要吹牛。这是很好的习惯,能帮助记忆!”
  “掉书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讽刺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语出宋马令《南唐书·彭利用传》:“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词语,原本贬义,讽刺卖弄学问之人——— 特别是卖弄古书,喜欢引经据典。
  而如微友“不了主”之理解、运用,则属逆向思维,反其意而用之,也算是对“掉书袋”一词,别是一解。
  我是极其赞同微友“不了主”的观点的,如果我们逆向思考一下,“掉书袋”,不仅可行,而且还是大有益处的。
  首先,能够“掉书袋”,说明其人有“本钱”。
  其人,曾经读过几本书,而且还有可能是经典书,例如“四书五经”之类。“本钱”,是阅读的结果,而“经典”,又是民族文化积累、提炼的精华;如果人人都喜欢阅读,喜欢读“经典”,人人都有自己一定的“本钱”,那么,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粹,就会得到传承,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也就跟着提高了。
  现在,我们常说“酒好也怕巷子深”,同样,一个人肚子里有文化,适当以“掉书袋”的形式表达、宣传一下,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一定要文化人闭上嘴呢?余英时在《师友记往》中记述钱钟书先生,于1979年随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美国,在一次报告会上,他作主旨发言,发言时,他交替使用多种外语,语惊四座。在一些人看来,这就是“显摆”,或者说是一种更高形式的“掉书袋”。这样做好吗?还真好。钱钟书先生似乎是在告诉美国学者:中国大陆,是有人才的;大陆的文化人,是有“本钱”的。
  其次,即如微友“不了主”所言,“能帮助记忆”。这是对于阅读主体而言的。读书少,好说,读书多了,就难免忘记,于是,在朋友面前交流一下,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掉”一下“书袋”,记忆也就得到了恢复、巩固;甚至可以,由单纯的知识记忆,升华为知识能力。
  然而,更重要的,还在于第三点:“掉书袋”,可以普及文化。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读书,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读过书,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文化;因此,在特定的情境下,“掉书袋”者的“掉书袋”,就能够将知识间接地传达出来,让“无知者”受益。中国人,喜欢“听书”,喜欢看戏;听书、看戏多了,许多不识字的人,也能头头是道、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这就是间接学习的结果。“相对于听书、看戏”而言,“掉书袋”者传播出来的知识,也许更“雅正”,更“经典”,对知识文化的传播,也就效果更好,更能使文化得到普及,进而塑造出一个较高层次的“文化环境”。
  长期以来,“掉书袋”之所以以“贬义”的形式流传下来,就是因为一直以来缺乏一个高层次的“文化环境”。当大多数人没有文化,处在愚昧状态的时候,少数的文化人,自然就得不到认同,甚至被边缘,被讽刺了。
  所以,我们应当为“掉书袋”大呼其好,大加倡导。
  若然人人都能够“掉书袋”,也许,中国也就能成为一个,如李汝珍《镜花缘》中所描写的那样的一个“君子国”了。
  “掉书袋”里,有雅文化。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读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闲谈“掉书袋”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