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别再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韩浩月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值回乡过年,随身携带的书,名字叫《童年与社会》,是本心理学著作,作者是美国的爱利克·埃里克森。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专业性未免太强了些。但从大众阅读的层面进入这本书,也能发现它的价值。它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把儿童成长期间遇到的一些心理疾病问题,与家庭和以家庭为核心的小环境,乃至于所处时代的社会大环境,建立了绵密的联系。它催人思索:果然孩子不仅是家庭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没有什么能比孩子——— 这个通常会被喻为一张白纸的个体身上,能更清晰地观察到社会的光怪陆离。
  比如寒假期间,应当是孩子们尽情放肆的时候,满街跑,进游戏厅,混在大人的酒桌边,收压岁钱……但事实是,无论是上小学还是上中学的孩子,竟然都在不约而同地补课。问了一位做补课工作的老师,他也苦不堪言,说补课都是家长们逼的。
  很难想象,当大人们在酒店或家庭的餐桌上推杯换盏、欢声笑语的时候,孩子们还在补习教室里苦读,回家后依然要完成繁重的作业……按照埃里克森在《童年与社会》里的说法,缺乏欢乐的滋润,是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成年人很少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是因为,孩子们总是用他们很强的适应力,去学习进入大人设定的规则圈子;另一方面,因为种种压力导致情绪与心理崩溃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当悲剧发生,人们往往觉得这是个例,很少从社会的角度去观察孩子的心灵与成长。如果大人不努力去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那么这些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就会不自觉地复制他们所经历的一切,最终变成他们所反感的那种人。
  《童年与社会》所描写的个例以及理论建立的基础,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展开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孩子与整个家族的关系,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孩子的个性特质与父母遗传,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技巧……如此种种给人的错觉是,家庭是造就喜剧与悲剧的唯一地点,和社会没什么关系——— 这也符合中国人对家庭的价值判断,一切问题不走出家庭,以在家庭内部解决所有矛盾为荣,动辄拿社会说事会被当成推卸责任的行为。
  而在埃里克森看来,家庭是个放大镜,它聚焦了来自社会上一切或明或暗的光线,放大了来自于外界的一切声音,民族、国别、文化、战争、自然灾害、政治运动……这些均会通过家庭这个放大镜,被成人传递给孩子。所以很多时候,家庭所提供的保护功能,不能仅仅是身体的安全,更要针对外界信息,进行有效的遴选、屏蔽,最好的屏蔽体,就是家长自我的言行榜样。遗憾的是,几十年来投射在中国家长身上的矛盾与复杂,几代人都没有很好地解决掉,只能任由孩子去继承那些不好的“遗产”,让孩子去承受不必要的痛苦。
  大人如果无法管理好自己的生活与价值观,就会构成一个令人觉得不安的社会。不安的社会与浮躁的时代交汇,又会形成庞大的噪声潮流,最终被下一代孩子“埋单”。“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是特定生命阶段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相遇引发的种种巧合”,《童年与社会》中的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个体、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巧合”也好,“必然”也好,我们都要花掉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耐心,来最终解决孩子们的童年问题。今天,请让我们首先从自省开始做起。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读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别再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