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你们的故事我来记录
图片
图片
  

本报记者 王娟 文 冷炳豪 图
  19岁大学入党,22岁成为莒县龙山镇小北山村“村官”,23岁开始记录建国前老党员的事迹,曾经秦嗣昌有更舒服的选择,留校任教、赴知名国企上班,但是他还是选择了到农村去,在这里他不但成为一名出色的“村官”还成为龙山建国前老党员们故事的记录者。
22岁成为小北山村“村官”
  2018年6月22日,秦嗣昌驱车又来到小北山村,从镇党委到村里有12公里,这条12公里的村村通公路,有多少道弯,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走过三年,没买车的时候就是骑自行车”,秦嗣昌看着这条路说,这条路承载着他大学里的一个梦想和追求,路的那头是小北山村,大学毕业后的三年青春他都在这里度过。
  如果说每个人心底都藏着一个梦想,那么最爱谈梦的年纪,便是少年时。
  “其实我也曾经对我的人生迷茫过。”秦嗣昌回忆曾经的校园生活,那段时间他也不知道路该怎么走、不知道梦去哪里寻。
  而2013年夏天的一次经历让他的人生不再迷茫,找到了梦想的方向。
  当时担任校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会长、学院团总支副书记的秦嗣昌出于对公益的热爱,在同学们的支持下成立了学校第一个支教团——— “号角支教团”,带领12名支教队员来到三庄镇石沟崖小学进行支教。
  一天午后,一位村里的老大爷匆匆忙忙地跑到学校找到秦嗣昌,说他家里不知道为什么停电了,让秦嗣昌去帮忙修修。
  “我当时还真有点蒙了。”虽然是学电气专业的,秦嗣昌和同学们接触更多的是理论知识,家用电路并没有实践过,怕自己修不好,想推辞算了。
  但是接下来的一幕让他终生难忘。
  这位老大爷指着秦嗣昌胸前的党徽说:“你们是党员呀,我相信党员,共产党从来都是我们的靠山”。
  看着老大爷无比信任的目光,秦嗣昌和同学们硬着头皮去了老大爷家,经过一番忙碌还真把老大爷家的电给修好了。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真诚的信任和这么朴素、直白的话。”虽然5年过去了,秦嗣昌说他永远记住了老大爷的那句话和那束真诚的目光。这也成了他要到农村去的一个催化剂。
  支教结束后,秦嗣昌看着孩子们不舍的目光、想起大爷那信任的话语、还有那送了一程又一程的乡亲们,他仿佛又回到了2012年11月21日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那一刻,他知道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2015年7月,他面对留校任教的机会和知名国企伸出的橄榄枝,义无反顾地回到农村当了一名“村官”。  “以前都是从电视、报纸、书本上看到、听到这些故事,但是当自己亲自和老党员接触,听他们亲自讲述革命故事,那种感触是从来没有的。”回忆起两年前的事,秦嗣昌还是历历在目。
  94岁的王兆臻是秦嗣昌接触的第一个龙山镇建国前老党员,也是他让还在担任“村官”的秦嗣昌有了要详细记录老党员们事迹的想法。
  2015年冬天,秦嗣昌随着前来采访龙山镇建国前老党员的记者来到了瓦楼村老党员王兆臻的家中,老党员十分高兴,亲口讲述了他参加革命打鬼子、支援解放前线的往事,兴奋之余更是唱起了当时的支前民歌。
  当时记者问王兆臻为什么要入党,他突然非常激动,他说“这哪有为什么,共产党好,我就是要跟着共产党走”。
  “王兆臻的革命经历和说的话,让我再次想起支教时老大爷的那一句话,这也是为什么老百姓对党有着这么深厚的感情。”
  自采访结束后,秦嗣昌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回到镇上第一时间查阅了更多的资料,他发现龙山镇当时健在的建国前老党员75名,其中最大的96岁,最小的也已经84岁,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着不一样的革命故事,每个人身上都闪烁着老一代共产党人的本色精神。但是这些记录并不详细,有的三四百字,有的是只言片语的生平简介。
  秦嗣昌作出了一个决定:尽可能的利用业余时间为健在的老党员写下他们的故事,留下他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和老党员们交流基本靠喊,他们都已八九十岁,几乎都耳背,而且能感觉到他们的生命在慢慢地流逝。”秦嗣昌有时候已经联系上了老党员,由于工作原因耽搁了,再去的时候,有的老党员已经故去了。
  据了解,莒县龙山镇2011年有1 1 9名,2015年有75名,2018年只剩43名,每年都有老党员故去。
  “现在不止我一个人在干这件事,是一群人在干。”秦嗣昌说,他们镇里“1+100”的青年志愿服务小队的成员们,也开始着手记录建国前老党员的先进事迹。他们计划以龙山镇编写村志、镇志为契机,与全镇青年一道,共同加快老党员事迹的收集与撰写。
记录故事 传承精神
  一支笔、一个本子,在秦嗣昌的笔下,建国前老党员们的往事一个个鲜活起来,不再是只言片语或者寥寥数语。
  建国前老党员王兆臻,冒着鬼子和伪军的层层封锁,徒步一百多里路到莒南为队伍运回了弹药,解决了“有枪没火”的情况。为配合前线战斗,王兆臻带领支前的群众在大年初六出发,在寒冬里和穿着并不厚实的支前群众,穿过敌人的空中封锁线,趟过冰冷刺骨齐胸深的河水,历时106个日夜,将粮食、弹药送到了前线。龙山镇南楼村70年党龄唐明鑫,带领民兵参加蒙阴、沂南、南麻、临朐、诸城、淮海等战役,在这期间他总是能有效的组织后方力量,保障后勤工作,发动群众组成担架队,把伤员从前线运往后方进行治疗,向前线输送食物与弹药。
  ……
  一边记录,一边感受。
  一边撰写,一边传承。
  “越收集越感动,越记录越有以他们为标杆的想法”,秦嗣昌说,从做大学生村官到现在在镇党委工作,他也在努力向这些老党员们看齐,用他们的本色精神来激励自己。
  为了能对小北山村300户有一个彻底的摸查走访,秦嗣昌曾经创下了连续64天不回家吃住在单位的记录,他的家距离单位仅仅1个多小时的路程。
  他还利用休息日、节假日时间,带着本子带着笔走街串巷,与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他到小北山工作的第一年就写满了一大本“村官日记”,在这些走访中他看到了很多、听到了很多、也解决了很多难题。
  秦嗣昌在走访中发现了一户贫困家庭,该户户主几个月前因意外事故去世,只剩女主人和两个孩子,而且因为债务,两个孩子都面临着辍学的困境。看着孩子们渴求的目光,秦嗣昌决定帮助他们。
  在得到小北山村党支部书记张永彬的支持后,他主动与团委书记鲁文柯联系,报名参加“牵手关爱行动”,结对帮扶这两个孩子。截至目前,秦嗣昌与另外2名爱心人士共同出资帮助4名儿童继续学业。工作之余,秦嗣昌还结合自己大学时期支教的经验,给这4名儿童提供学业上的辅导和心理上的疏导。
  转眼间,从大学毕业3年,秦嗣昌也已经结束了“村官”生涯,成为镇党委的一名基层工作者。他说,从不后悔自己三年前的选择,在这里他深切感受到了“只有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能缩短心与心的距离;只有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们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们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这段话的真正含义。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2 版:故 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你们的故事我来记录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