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审美是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
  

李琳子
  现代家长普遍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但可能更着力于对孩子认知心理的培养和发展,因为认知通往理性,是社会最主流的价值观念。当然人们也会赞同审美心理对孩子重要,但审美到底是什么?如何重要?审美与认知的关系怎样,是会阻碍认知的发展还是促进认知的发展?审美怎样作用于孩子的内心,如何构成他个性的一部分?这些问题一定会让很多人茫然不知所对。而刘绪源老师的《美与幼童》一书,就深入浅出,又颇有启发地阐述了上述问题。
  在6—7岁理性思维萌发之前,孩子是用感知、审美的方式来把握这个世界的。节奏,是最初的审美体验。幼童在对儿歌、童谣重复又有一定规律的节奏的感受中获得内心的安宁,获得最初的审美体验。
  在经历过最初的对节奏的感知之后,儿童长大到2岁左右,会超越直接简单的节奏,刘老师称此为节奏的“松开”。这并不是说,节奏消失了,而是指节奏更为隐匿,更为扩大。比如这种节奏,会体现在一部童话故事重复但又有变化的叙事结构里。这应该也是小朋友喜欢反反复复看一个故事、读一个故事的原因。因为这种略为复杂,但又有规律的故事契合他们幼小的内心,他们在反复观看或者阅读这个故事时,引发了内心的期待,也满足了内心的期待。这种可以把握一个简单结构的愉悦和满足,即是一种审美体验。
  如果仅是带来快乐和愉悦,刘老师认为这些还不是真正的审美,只是一种“前审美”阶段。因为这些只是情绪体验,而不是情感体验。审美是与内心的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的。刘老师细致地区分了“情绪”和“情感”两个概念,这两者的最大区别为是否进入内心。正是在这种节奏“松开”的过程中,孩童由直接的情绪反应跃升至情感的产生,内心世界开始生成。
  在内心世界生成以后,审美世界是想象的天地,在这阶段,他们需要丰富的想象作品例如童话来满足想象的欲求,来把想象力充分激活。虽然这些作品的内容大多在日后会被长大的孩子视为幼稚,并被遗忘,但这一想象满足阶段的情绪、情感体验和记忆会进入内心,形成潜意识的一部分,构成个性的一部分。并且,想象力的充分激活,也能促进理性认知的发展。和理性认知终其一生都可以学习不同,一种观点认为,审美的激活有一些特殊的关键期。2—6岁,在理性思维萌发之前,是想象力最为充分自由发展的阶段。
  说到底,审美是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就像理性认知是把握世界的方式一样。这是人在童年期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进入6—7岁以后,这种方式逐渐隐退,让位于理性,它不在意识层面发挥作用,但依然影响和构成着潜意识,并弥漫于方方面面发挥作用。
  对幼童审美心理发生发展的层层阐述,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但刘老师的视野不止于此,幼童审美心理只是一把钥匙,他希望借助于它,“讨论人类的发展,人性的发展,审美的发展,人的想象力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人的潜意识的奥秘”。
  都说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但这种无用之用是怎么发生,怎么起作用的,刘绪源老师的这本书讲得明白晓畅,令人信服。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读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审美是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