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古代人们是如何尊师重教的?
图片
图片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遍地蕙兰思化雨,满园桃李谢春风”……尊师重教,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老师的称谓有哪些?古人又是如何尊师重教的?

古代老师的称谓有哪些
  在古代,人们把教书者称为“师”,并把“师”作为最受人尊敬的职业。“师”的称谓后来又衍化成“老师”“教师”。如今,老师的称谓不局限于教书者,在社会的其他领域,如果被称为“老师”,也是一种莫大的尊敬。其实,在“老师”之外,古代教师还有很多称呼。
  “学官”,是汉代文学教师的称呼,学官还指掌管学校教育的教官。《史记·儒林列传》:“公孙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唐代张籍的诗《书怀寄元郎中》:“重作学官闲尽日,一离江坞病多年。”
  “师长”,既指众官之长,更是对老师的尊称。据《周礼·地官·师氏》:“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行,三曰顺行以事师长。”《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
  “西席”,又称西宴、讲宾,是对老师的尊称。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
  “宗师”,原为掌管宗室子弟训导的官员。《汉书·平帝记》:“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后逐渐演变为众人所崇仰、堪称师表的人。北宋孔平仲《谈苑》卷三:“石介,字守道,徂徕山人也。文章学术,天下宗师,皆呼为徂徕先生。”
  “师傅”,古时老师的通称。“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师保”,原为古代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员,亦师亦保,统称“师保”。《易·系辞》:“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后来泛指老师。如清代龚自珍《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先生”,古代对教师和年长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以及《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古代尊师重教的典范
  虽然古代没有教师节,但古人却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尊师重教的经典,由此看来,尊师重教,在古时就已蔚然成风,现在就让我们重温一下那些感人的故事吧。
  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无钱上学。但他非常好学,常在私塾窗外听课,无钱买纸笔,就以树枝为笔,大地为纸。私塾老师周侗十分喜欢这个孩子,就免费收岳飞为学生,教他如何做人,帮助他树立保国安民、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每逢单日习文,双日习武。
  岳飞不负师教,勤学苦练,文武双全,后来成为令金兵闻风丧胆的一代英豪。周侗去世后,岳飞披麻戴孝,以父礼安葬他,且在朔望之日祭拜自己的恩师,每次痛哭之后,必定会拿起老师送的三百斤重的神臂弓,射出三支箭。他说:“老师教我立身处世精忠报国的道理,还把精湛的武艺都传授给了我,师恩是我终生不能忘记的。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聪颖好学。有一次,鲁国一位大夫在众人面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生气,当即以房子为比喻,说老师的围墙高数十丈,屋里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他自己只有不过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以望尽。他还把老师比作太阳和月亮,说孔子光彩照人,不是常人能超越的。
  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别的弟子都是守墓三年,唯独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生情深,尊师至诚。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为子贡为孔子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他。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一位明君,他懂得国家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十分重要。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人。而且,他一再告诫孩子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腿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因为在封建社会里,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能够坐轿外,其他官员别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得知此事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接老师。一次,有人反映他的儿子魏王对他的老师王圭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见到老师要像见到我一样尊敬,不能有半点懈怠。”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如“程门立雪”“曾子避席”“一字之师”“万世师表”等,古人尊师重教的故事真是数不胜数。
  (据《燕赵晚报》)

/ 延伸阅读 /古代教师也需要有“编制”
  古代公办教师吃的都是“皇粮”,所以教师都是有编制的,尤其是大学教师,都是有相应级别的“官”,所以“编制”控制很严。根据学校级别和在校生人数,会定出相应的教学岗位。
  秦朝官学有“三老制”“博士制”“吏师制”等教学形式,其中,博士制教学规格最高,朝廷给出的博士官编制是70人。
  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朝廷颁布了地方官学学制,要求各地开办学校。学(相当于大学)、校(相当于中学)设经师1人,称为“文学校官”;庠和序(相当于小学)设《孝经》师1人。汉武帝时,太学博士首设五经博士,编制为7人,至东汉时,增加至14人。
  唐代的教师编制相对系统、合理,一般根据师生比来确定。如国子学设博士7人,助教、直讲各5人,学生300人,教师与学生比为1:25。太学、四门学师生比例则分别为1:45和1:72。
  唐代地方学校同样划定了师生比,以县学的儒学来说,师生比为1:10至1:25。但唐代的专科学校师生比又有不同,学生人数更少。以州学的医学专科为例,师生比在1:7.5至10之间,1名医学博士最多带10名学生;1名医学博士配1名助教,最多带15名学生。
  明朝的国子监规模大于唐朝的国子学,设祭酒、司业各1名,下设教学管理机构“五厅”和教学单位“六堂”。五厅中的“博士厅”负责具体教学,编制是:博士5人,助教15人,学正10人、学录7人。其官衔分别为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
  当然古代也有“代课老师”,以补充教师编制的不足。
  (据《南京日报》)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2 版:老师您辛苦了】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古代人们是如何尊师重教的?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