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张敬聪:扛得起锄头拿得了画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报记者 李青
  8月10日,当记者一行从市区驱车120多公里到达莒县果庄镇后梭庄村时,该村蔬菜种植户张敬聪正在自家大棚里劳作。
  今年64岁的张敬聪,黝黑的皮肤,壮硕的体格,让人很难相信他的另外一个身份是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但就在不久前,他的一幅书画作品被一位新加坡友人高价买走。
  张敬聪从小就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清楚地记得,那时我还没到上学年纪,父母忙农活,家里孩子多,为了能照看我,父母让正上一年级的姐姐去学校上课顺便带上我。那是一节图画课,老师是一名下乡知青,课上老师在黑板的正中央用彩粉笔两三下就画出一艘活灵活现的龙船。这只神气的龙船刹那间激发了埋藏在我内心深处的蠢蠢欲动的绘画热情,作为一个孩子的我满怀崇敬的看着那位美术老师。”张敬聪兴奋地回忆起童年。
  从那时候开始,一个孩童便与美术结缘,怀揣绘画梦,满含好奇与忐忑踏上绘画的道路。
  上学后,他依然把大量心思放在画画上,在图画课上要画,在文化课上偷偷地也要画,没有图画纸就在作业本反面画,没有画笔,他就拿着树枝在地上画。有时候画一棵树,有时候画一只鹅,但是不管画什么,邻居们都夸奖说比其他孩子画得好、画得像。
  一次,眼看暴雨就要来临,一家人都在院子里忙着收晾晒的玉米,张敬聪却借着写作业之名偷偷画画,父亲发现后,狠狠打了他一顿。但是,这点困难挡不住他画画的热情,这样日复一日,凭借天赋和努力,在学校每年举办的书画展中,张敬聪屡获奖项,这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因为家境困难,16岁的张敬聪没有继续读书,选择了回家务农,成为了一位农民。
  1993年,恰巧县里有一个农民画培训班,张敬聪被村里推荐去参加了。带着几张装过水泥的废弃牛皮纸,与其他34名农民一道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第一次正规学习。这一次学习,帮助他正式走上了绘画创作的道路。而后,不论生活如何艰辛,张敬聪都不曾放弃过绘画创作。多年的绘画实践,让他总结出了“以情造型、以情用色”的创作经验。
  不画画的时候,张敬聪就像普通的农民一样在田里干农活,他说:“我就是一个农民,每天我都要到田里干农活,养鸡养鸭,然后绘画创作。”虽然外面的名利和诱惑不少,但他一直保持着平静的心态。
  他平凡、简单而又执着。他的家也如他简朴、安静,充满了田园色彩和气息。谈到未来,这个朴实传统的农民画家说,他现在很享受这种平淡生活,他只想尽情描绘着自己的内心,为世人描绘一个个奇幻绚丽的农家世界,让大家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果庄镇,像张敬聪这样的省级书法、艺术协会会员还有5位,市县级书协、美协会员有28位。由于在书画艺术普及上的成绩,该乡在2011年荣获“山东书画文化之乡”称号。
  人口只有3.2万、收入以农业为主,这是果庄镇的基本乡情。“别看我们乡人口少,但每10人中就有1人是拥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书画爱好者。”果庄镇党委书记刘相伟自豪地说。
  果庄镇书画历史悠久,书画文化名人灿烂,群众基础雄厚,现有省级书协会员6名,市县级书协、美协会员28名,较高水准的书画爱好者300多名,先后200多幅作品被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友人收藏。为进一步弘扬“山东书画文化之乡”的文化传统,在驻地东、茶城河畔建设了占地62亩的雪山文化中心和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的雪山书画院,并于2013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也成为乡村画家展示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每年通过这个书画院销售书画达1000多幅,价值3 0 0多万元。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新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张敬聪:扛得起锄头拿得了画笔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