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2018中国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常彦磊
乡村振兴年轻人应该是主角
图片
  

本报记者谢岩
  1 0月2 9日,晚上10点,深秋的莒县,气温已降至4℃,几个装卸工还穿着短袖在库山乡马家官庄的地头往货车上装地瓜。
  一个戴着眼镜、清瘦挺拔的年轻人,从一辆轿车里下来,迅疾走过去上手帮忙。这位年轻人是日照人之初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常彦磊,这是他今天走过的第3个地瓜基地,也是他1700亩基地中的最后一块。
  一位大娘挎着笎子,从田间的小路上走来,“小伙子,大兄弟们,你们还没吃饭呢吧,来,我炒了鸡蛋,快趁热卷个煎饼!”
  常彦磊一听,心里一阵热乎,认出这是今年跟着他种地瓜的老马家的大婶子。山里人热情实诚,常彦磊忙迎过去,兴高采烈地说:“谢谢大婶子!俺们正饿得不行,来!大伙都来卷个煎饼!”
  “谢啥呀!要说谢,俺们都该谢谢你,你领着我们种地瓜,远近村邻的都跟着赚钱了!俺今年种地瓜一亩地就能赚1000多块!搁往年种花生,一亩地能赚500就挺好了!”
  大家吃着煎饼、热闹地议论开来,常彦磊一边嚼着喷香的煎饼,一股干劲油然而生,“大伙看着吧,明年咱的日子会更好!”
5000斤地瓜让老百姓吃了定心丸
  生于1987年的常彦磊,是土生土长的莒县阎庄镇常家山沟人。2009年从山东外事翻译学院毕业后,在海边做起了导游。
  导游吃饭不定点,常彦磊就常在车上吃点母亲给他带的地瓜干充饥。这个寻常举动,却让他窥到了商机。
  “小常,也给我捎点地瓜干吧。”一位来自上海的女游客说。她曾在山东下乡,对山东的纯天然地瓜干非常熟悉。渐渐地,常彦磊发现,远到而来的游客不太喜欢商场里包装精美的纪念品,反而青睐一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土特产,比如他用大袋子从家里捎来的手工地瓜干。
  这还不简单!常彦磊就发动母亲和邻居的婶子大姨们手工制作地瓜干,他和导游们负责售卖。可是问题来了,各户手工制作,没有统一标准,晾晒出来的地瓜干口感差异很大,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怎样才能生产出标准统一、口感一致的地瓜干呢?
  “你不用多说,这是徐薯18和济薯5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品种了,你们那连续多年在同一地块种植同一品种,连作障碍严重,亩产估计在三四千斤!”在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常彦磊刚拿出家乡产的地瓜,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王庆美就摆着手说。“小伙子,你种济薯26吧,这个品种是我们刚培育的,管理好了,亩产至少6000斤!你想创业,就少走弯路!”“甘薯皇后”王庆美直截了当地说。
  2016年1月,在老家阎庄镇电商孵化中心参加完电商培训,常彦磊就注册了日照人之初食品有限公司,同时注册了“薯牛”商标。“为农户增收,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的产品,”这时听了专家一席话,他更是信心百倍,当即花了1000多元钱,订下了一万株新品种脱毒地瓜苗。
  当年4月,预订的地瓜苗来了,常彦磊却犯了愁——— 自家没有山地,周边邻居怕没有产量,地瓜苗白送都没人种。“大爷我给您抱两箱酒,您就种上吧。”常彦磊终于说服自家的叔叔大爷把地瓜苗种上了。
  10月,地瓜丰收了,看着满地的地瓜,亩产最少得有5000斤,那几家种植户乐开了花,煮熟的地瓜还有天然的板栗香味,周边邻居都来要地瓜吃。常彦磊对专家和新品种深信不疑,对地瓜产业的做大做强也信心倍增。专家的动员和不争的事实,让老百姓吃了定心丸,大家纷纷跟着常彦磊预订了来年的地瓜苗。日照人之初食品有限公司正式开张了!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人物】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乡村振兴年轻人应该是主角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