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转头山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许家强
  少时,读《聊斋志异》“婴宁”篇,对那个爱笑的女子印象深刻,是整部《聊斋志异》中最喜欢的女主角之一。但那个时代困守家乡一隅,未能有机会周行全县,所以最初看小说中“莒之罗店人”,仅仅对主人公为莒县人略感惊奇,对小说里明确标示的“西南山中”“去此(罗店)可三十余里”,就没怎么在意。
  “罗店”是今天莒县的哪儿?这个已很难考证,莒地的文化圈子似乎有过多次讨论,最终未见有明确定论。原本《聊斋志异》就是小说集,为小说里的主人公一本正经做考证,本就是很搞笑的事。但毕竟聊斋的面世是缘“见闻”而成书,所以基本可以确定,“婴宁”的故事大致应该是蒲松龄听了莒籍人所传,由此润色加工而成,并且故事里言之凿凿,想来当时是有这么个故事流传当地民间的。其故事发源地,在“罗店”“西南”“三十余里”,也应成立。
  现在的莒县已非蒲松龄时代的莒县,罗店也很难确证是哪一个村,但莒县当地人普遍认可为罗米庄村,尤其是据说该村早年间一座石桥上尚刻有王子服和婴宁的故事,只是后来被人盗去。以小说家言来证实小说家言,姑妄认同此说。那么罗米庄村往西南去三十里的山是哪儿呢?
  转头山。
  这是这个方向三十余里处唯一的山。
  另有雪山说,浮来山说。雪山在罗米庄西北,浮来山在罗米庄西南已近50里。都已偏离了小说的明确标示。
  一直到二十岁之后,谙熟莒县山川地理以及相互间里程的时候,我才在某次偶然回读《婴宁》时,惊奇地发现,婴宁的居处,居然就在我从小便熟悉的转头山下。
  转头山并不高,为写这篇文章,我翻查了许多当地县、镇、村的资料,没找到具体高度,但看到网上有人揣测说这是座古代的大坟,由此可见在很多人心目中,这也只是个大坟的高度。但说其为坟的作者有一个论据是山上无石,这个就是因为对山貌不熟悉产生的臆测了。转头山上不仅有石,且有陡峭的石壁,只是壁立不足十仞,且因壁下原来大片平整的沙滩早成臭水沟,可能该文作者没看到。
  转头山北侧石壁下,原有大面积的河滩,黄花河水清清亮亮,从沙滩中穿流而下,下游河滩上,则是大片的芦苇,郁郁葱葱。
  对我来说,芦苇的记忆,已经非常模糊了。片断记忆里,是父亲在芦苇中结网,然后牵着我的手,从苇荡的一侧慢慢走来,边走边大声轰赶,芦苇中便有数不清的各类鸟儿飞起,某些慌慌张张的鸟儿就一头钻进网眼,成为父亲的猎物。
  在这些片断记忆中,转头山是巍峨的,转头山北侧的崖壁是峭拔的,沙滩是大片的银黄,河水清洌见底,四季潺湲,芦苇荡则青翠浩荡,遮天蔽日。
  不高的转头山上,三面青松遍植,只有东南面被开垦出来,种了果树,小时候,我还曾去果园里偷过菜果,被看果园的狗追得赤着脚满山飞跑。
  山的东南西侧都很平缓,唯有北坡甚陡,峭壁就在北坡的东部,壁下就是沙滩,又软又干净的沙滩,任我们几个小伙伴从峭壁上纵身跳下,从未发生过折腿跛脚的事情。爬上峭壁再纵身跳下,成为我与小伙伴比试胆量和身手的一种方式,一直坚持了好多年。
  北坡的西部是茂密的松林,在峭壁与松林之间,是过渡的半崖半土,其间有一块较为平整的大石,是我少年时最喜欢去的地方。
  在那块大石上,12岁的我第一次听我的语文老师向我说起他的爱情故事。崖壁下是黄花河,黄花河北是沂水县的一个重要村镇三十里铺,老师曾在三十里铺高中就读,在那里,遇到他的初恋。但后来,一系列变故后,老师被迫与家里给订的邻村姑娘结婚,在婚前的一个大雨夜,老师计划去找初恋私奔。就在这条河边,暴涨的河水将老师阻隔住,老师在河边徘徊半夜,终于回去结了婚。他的初恋,也在后来嫁作他人妇。
  我与我的这位老师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我一直很尊敬他,却没有人知道我几十年如一日发自内心尊敬的源头在哪里。就在这里——— 老师对我的信任,他没有把我当成12岁的孩子,而是把我当成他的朋友。
  人生中,最不能辜负的是信任。
  在那块平整的大石上,有老师低沉的叹惜,也有我许多莫名其妙的理想——— 我常常会偷跑到这里发呆,胡思乱想些长大后的壮志豪情。平整的沙滩在脚下铺陈开去,河水清澈地流淌着,所有的志与情,与沙滩水流一起,在岁月中慢慢消失了。
  那个时候的自己不这么想,那个时候认为所有的梦想都会实现。最初是与童年小伙伴的憧憬,渐渐少年,渐渐青年,学会了喝酒,就与伙伴提了酒菜,于月色下,到这山坡上或沙滩上,抒发自己无处置放的激情。
  至今仍记得,明月就挂在山间松林之上,疏疏淡淡的星星在头上,我们大口喝着酒,说着些自己信以为真的话,自以为这样的聚饮便是豪情,这样的行止便足够英雄,常常背诵些唐宋诗词里金戈铁马的句子,给自己打气。
  月亮终究要落,酒场终究要散。只是到现在我也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的一群少年,如此在转头山的行止,对这座山来说,恐怕之前从未有过,至于以后,山与河现在就已改变了,何来以后可言。
  老师曾给我们讲过转头山名字来源的故事,说是北方某庙有老少两个和尚,某天老和尚弄到一根老人参,却又着急出门,就让小和尚代为看管人参,等自己回来再吃。不料小和尚嘴馋偷吃了,老和尚回来后发怒,小和尚害怕,吃了人参后可以腾云驾雾了,于是就升空逃跑,老和尚在后面急得大叫,小和尚一转头,掉下来,正好落在山上,摔死了。这座山就因为小和尚这一转头,有了名字,叫转头山。
  第一次听这故事,我是大致相信的,不久后也就知道不可信。后来又听当地老人说山下有长蛇盘踞,山就是长蛇托起来的。这与山上盛产小蛇可能有些关系,也与当年黄花河在此处有两汪深潭有关,老人的说法是长蛇曾经转头,山也曾经崩坍,难道这与清初莒州大地震的民众潜意识记忆有关吗?这个只能臆测,无法证实。
  两种转头山名字的来历都不可信。另有一个或者经当地文人加工过的说法,说有个叫黄花的媳妇,被恶婆婆欺负狠了,逃到这里,转头一看,石化为山,落泪成河。这个虽然凄婉些,但更不可靠,因为黄花河的发源地在沂水西部,流到这里已是中游,再说转头山山型就是个馒头状,再丑的女人也不会长成这样。
  从转头山的方位来说,位于浮来山脉的最北端,且是经过一个十余里的土岭后,才陡然挺起,说是浮来山余脉也可,说与浮来山脉没有了关系,也自有道理。如果说在这里转头可见浮来山,地理距离上是合适的,只是没有合理的故事做支撑。
  各种方式搜到的资料中,也有将这座山称做障流山的,说的是山北壁突兀于黄花河道之中,起到了障断水流的作用。
  这个名字要文雅许多,但我生活在此地的年代从未听到过,也许这只是地方文人的文艺创作。如果说在黄花河未遭破坏之前,障流尚勉强有点意思,现在的黄花河已经被完全破坏,沙粒不存,仅余一道窄可数米的臭水沟,且只有雨季有脏水流淌。山也被破坏,遍山的青松已不见,农田已耕种上山巅。
  记忆中的山巅有倾圮的道观废址,框基尚存。现在的旧址上建起了一座新建筑,我实不知应该将这新建筑称作什么,该建筑系由当地热心人士捐资所建,屋宇矗立,只是周边的苍松翠柏,久已不存了。
  三百多年前(康熙年间),罗店的王子服一路寻觅而来,在转头山下的村子里,与婴宁相遇。那时的转头山上“空翠爽肌”,而山下的小村“意甚修雅”。
  那时的转头山,以及那个叫做婴宁的女子笑声,已永不再来。
  2018年10月5日夜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7 版:地名故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转头山记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