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汽灯之情怀
图片
  

卢元敏
  汽灯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产物,是一种大型场合的照明工具,它有着一段辉煌的历史。
  那个时候农村大都没有电灯,家家户户照明用的都是煤油灯、食用油灯。这两种灯除光线暗淡外还冒着黑烟呛人得很,一晚上下来鼻孔里面都是黑黑的油烟灰。而只有村里和生产队才有盏汽灯。
  所谓汽灯,就是一盏由火油通过气压油化成气雾燃烧放光的灯具。光的亮度堪比现在1000W的电灯炮。它高45厘米、直径18厘米,有底座油仓打气杆、中间是灯罩、上边是灯盖、提手、挂钩。灯盖下端朝下喷油嘴,喷油管、石棉网套套在喷油嘴上。然后打气加压油气喷在石棉网套上,点燃后嗤嗤冒出炽热白色光芒,亮如白昼。石棉网第一次用时是软软的,燃烧后变硬,如果不戳破可用好几次呢。
  汽灯可是个宝贝,都由各队的保管员保管,别人是不准乱动的。晚上开会、夜间劳动、农民歌咏会、赛诗会、自编自演剧、农田基本建设、整地改土、大寨田都离不开汽灯。开会的时候,保管员就把它请出来加满油打足气,点亮后高高挂起来,照得台上台下亮堂堂的。村民们早早到会围在汽灯的光亮下面,男人们拉拉家长里短、说个笑话,女人们绝不放过借汽灯的光亮缝补衣裳、纳纳鞋底、绣绣花,小孩子们最热闹、叫叫喳喳、围着汽灯蹦啊跳啊玩得欢。
  那个吃大锅饭的年代就是有干不完的活,经常的夜战(指晚上劳动)开挖农田水利沟渠、七挖八换、打麦场等等。尤其入冬后村村镇镇都安排搞冬季农田基本建设——— 大寨田。当时的口号是“农村大地无冬闲、冰冻三尺照样干、白天红旗招展、晚上红灯(汽灯)一片”。被“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大无畏战天斗地的精神所鼓舞。象征着农民不怕苦不怕累的坚强意志。
  生产队人口多劳力少活天天干不完,分粮食的时候往往到了晚上才分。生产队的粮食有个分配原则:先交国家的(要晒干扬净)留足集体的剩下才是分给社员的。所以白天先把公粮晒干扬净交上国家的,再留集体的,晚上分社员的。无论是小麦、玉米、大豆、地瓜、萝卜、谷子、稷子、黍子都是这样。社员们一听分粮食早到了场地,会计拨拉着算盘,队长掌着称,保管拿着汽灯照着一份一份地称着,边称边吆喝着谁的谁的多少斤,不管天多黑有汽灯照着称上的星星看得清清楚楚,不会出差错,汽灯可是个有功之臣呀。
  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电灯电话、电脑、汽车、楼房,再也用不着汽灯煤油灯了。汽灯就这样无声无息退出了历史舞台。我当时在村当支部书记时,对汽灯有着难舍的情怀,就留下了那个时代的一盏汽灯,我时不时地要拿出来看看,小心翼翼地把它擦得铮明瓦亮,并由衷地感叹:汽灯——— 你在那个时代的作用人们是不会忘记的!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文心亭】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汽灯之情怀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