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日照古寺(四)
定林寺
图片


  浮来山定林寺雄踞于浮来山三峰之一的浮来峰下,始建于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全寺南北长95米,宽52米,总面积4940平方米。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落,以“大雄宝殿”为主体,向前向后左右展开,东西两旁对称,依山势向后逐级升高,大雄宝殿建筑雄伟,飞檐螭首,雕梁画栋,轩敞明朗,典雅大方,颇具北方古建筑风格。
  据史料记载,莒县浮来山定林寺始建于晋,开山祖僧是竺法汰和僧远。据传,过去在浮来山的东山口曾有一座过路牌坊,前后两面的楹联就是对这一历史掌故的记载与诠释。牌坊正面的楹联是:“浮丘公驾鹤来山曰浮来乡人尽信,竺法汰传禅定寺名定林远客鲜知。”其背面的对联是:“鲁公莒子会盟处,法汰僧远坐禅山。”由此可见,竺法汰和另一位叫僧远的禅师就是定林寺的最早住持。
  定林寺在浮来山三峰环抱之幽静山坳中,山门门额悬有“定林寺”巨匾,门左石碑上镌“刘勰故居”。寺门有联:“法汰东来传神定,慧地北归校心经”。
  法汰即竺法汰,东莞莒人,是主张“坐禅入定”的创始僧之一,浮来山开山祖和定林寺创建人。隋文帝杨坚时又有昙观奉敕送舍利之盛事:昙观,莒人,七岁入禅;仁寿(隋朝)中岁奉敕送舍利与定林寺,初停公馆,即放大光,掘地八尺,获铜浮图一枚,平顶圆基,两户相对,制同神造,雕镂骇人,乃用盛舍利,安置瓶内,恰得相容。州民禽巨海者,患症六年,闻舍利至,书请端见,本一粒,分为三分,色如黄金,乍沉乍举,及见三佛从空而降,即能陈述,词句如流(庄陔兰《重修莒志·人物》卷六九,民国二十五年(1936)莒县新成印务版,第76页)。
  据《重修莒志》卷四十六,坛庙下篇记载:从竺法汰和僧远再往后数,能见之经传并有所建树的还有隋代仁寿中岁奉敕自长安送舍利于莒州定林寺的“昙观”长老;南朝萧梁时从南定林寺回祖籍莒地浮来山隐居校经的“慧地”刘勰;宋代靖康年间修造三门石柱的僧道“英建”;明代洪熙元年被钦赐度牒的戒僧“理用”;嘉靖年间铸造十九尊铁佛、新建毗庐阁的名僧“了礽”;清康熙年间募修天王殿重修泰山行宫为碧霞元君再塑金身的“宏恪”;重修地藏王祠的“继荣”;还有清同治年间的定林寺住持“隆济”等。莒地僧侣,皆为禅宗临济派别支。隆济是佛成的师傅,他为同治年间修复定林寺做出过重要贡献。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定林寺主体建筑格局即当时所建。
  浮来山定林寺全寺分前、中、后三进院落,有五殿二堂,两庑一宫三院,主体建筑,飞檐螭首,雕梁画栋,轩敞典雅,古朴大方,乃典型的北方古建筑风格。
  我国一般佛寺格局,正门曰三门(山门)殿,中门大,两侧厅小。入正门是直通后院的中轴线。正中是中主殿,两侧厅是对称殿。第一殿是天王殿,第二殿是大雄宝殿。而浮来山定林寺屡经废兴、扩缩,至明清间重修时,院落缩小,仅以大雄宝殿置首殿,把天王殿之塑像,移于大雄宝殿之后。
  在大雄宝殿内,中间塑释迦牟尼,左右分侍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殿内东侧为药师佛,药师佛的左右胁侍为日光月光两菩萨;西侧塑弥勒佛、观音菩萨。四壁绘十八罗汉像,而本应自住一殿的四大天王被赶在大雄宝殿佛爷身后,究其原因,实属建殿无力因陋就简凑合之举。为此,寺僧念念不忘废天王殿之痛,故在盛清时,住持僧在大雄宝殿门框书联:天王明末失殿宇,佛爷清初添金刚。此联虽然不算工整而欠文雅,但可记述此寺四大天王之沉浮及寺僧之遗憾。
  大雄宝殿左翼紧挨三座殿宇,即:泰山行宫、菩萨殿、三爷殿。大雄宝殿右翼仅一座殿宇,即关帝殿。泰山行宫原在寺院之西,清初修复残寺时,因缩建而置此,内供东岳泰山神女碧霞元君塑像,俗称泰山老母祠。据传,当年莒北招贤樊氏之女,夫亡,公爹久病不愈,樊女为公爹祈求早日康复,不辞劳苦毅然去泰山焚香许愿,并跳下“舍身崖”以死换取亲人健康长寿。
  孝感天地,闻说此事的莒地乡人们为其悲壮之举所憬悟,便捐资在其家乡立一贤良碑。后来,为解除莒地香客长途奔波之劳,也避免樊氏殉身之惨剧重演,就在定林寺设泰山行宫,作为泰山老母在浮来山的驻跸之所(清康熙五十六年重修)。
  三爷殿,是整个寺内最小的殿堂,殿内塑三爷像名谓“咳嗽爷爷”“疙瘩爷爷”“筋骨爷爷”。
  关帝殿,《重修莒志》所见:宋靖康元年,浮来山定林寺曾有大修,“关帝殿”始建此寺。此殿后人额书“亘古一人”,联曰“匹马征北魏,单刀伐东吴”。
  定林寺屡遭劫难,多次重修,汉化佛像,起始于南北朝,而关帝殿最早添建于宋金年间。明初,佛教禅宗势盛,宣德五年(1430)浮来山定林寺在景德镇定制了一大批大、中、小香炉,上书“坐禅入定”。同治二年(1863),莒州正堂长赓(旗人)曾多次于浮来山定林寺参禅拜佛,起誓许愿,遂拨银五千两修寺。
  校经楼几经沧桑,几度兴废,至顺治、康熙年间原校经楼因失修将倾,此间楼西毗庐殿亦毁。康熙四年(1666)重修定林寺时,将毗庐殿与校经楼合并一处,上层塑毗庐像,底层仍称校经楼,民国 十八年(1929)毁像时毗庐像偶被拆除,住持僧佛成居为僧舍。刘勰遗作及本寺经卷仍存在这里,校经楼之名,依然鸣与齐鲁。正如八观诗曰:
  东阳车下博文明,燔发归充退院僧。
  贝叶手编云外寺,莲花心印佛前灯。
  高人遁世原无闷,才子谈经定上乘。
  天为生公留福地,一声梵呗远山应。
  校经楼东侧偏殿名曰地藏王祠,又名十王殿,该殿创建年代虽无详记,但从碑石中散见:宋元时即有规模较大的十王殿,后因毁损缩迁,始存今祠。
  定林寺三进院落最后一进,是坐北朝南朱门红墙的三教堂,院内矗立一株干围三合抱的银杏树,传为唐代所植。树侧有明代重修三教堂碑、清代莒地进士庄瑶游浮来观银杏碑和浮丘八观碑等。三教堂内供奉儒、释、道三教始祖的塑像。
  三教堂创建于晚唐,供奉儒、释、道三教始祖塑像。三教堂为单体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形制为正方形,规模较小,面阔进深各三间。为二层檐歇山顶,二层出飞,一层不出飞,下层出廊,石质廊柱,斗拱用材较大,四铺作单下昂,琴面式真昂,上层转角斗拱后转二跳抄头上45度斜置抹角梁,由昂后尾架于其上,再承采步金及金檩荷载补间铺作一朵,耍头后尾成鎏金式挑承金檩。色筒板布瓦铺制屋顶,四角柱侧脚。整个建筑建在长13.5米、宽11.9米、高1.4米的石砌台基之上,无柱础,石台前刻有“重修石台袁世节施舍石窝”题记,无年代记载。因集佛、儒、道三教为一体,故名三教堂。(本报记者 谢岩 整理)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日照往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日照古寺(四)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