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漫话日照自然地理实体地名(二)
日照的山
  


辛崇法
屋楼山
  屋楼山也称屋楼崮,远望如楼观,故名。又名石牟山、石楼山、五楼山。位于莒县城东10公里处。《战国策·齐策》记载的“城阳山”即此。面积3平方公里,海拔473米。山上原有佛寺和佛塔,已圮。山由南大崮、中二崮、北三崮3峰组成。其北麓陡险,峭壁如削,或谓康熙七年大地震时所形成。西南麓有壁峰挺立,高10余米,峰壁底端岩隙中涌水若泉,清而甘冽,终年溢而不涸,下潴为潭,俗称“神泉”。
  相传有巢氏始起于此地。《通志》认为:“有巢氏又曰大巢氏,伏羲之后,大庭氏十传为有巢氏,居石楼”。人类“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起源于莒地,其先祖有巢氏,便是栖居于屋楼一带的莒地先民,山因以得名。《通志》和《绎史》均以有巢氏所治的石牟山,又名屋楼山或屋楼崮,是巢楼之制始起的地方。此山又是《史记·封禅书》称之为“四时主”或“日月之所出”的琅琊诸山之一,是莒地先民“山头纪历”的测日点。
  明临江人陈重器作《屋楼山》一诗云:“城阳之东青山绕,晨霞掩映疑蓬岛。遥草金芝满涧阿,翠雾烟岚出林梢。爱看芳树春早归。坐惜落花人不归。谁能此地学长生,饭我青精颜色好。”
  清陈岠在《春晓过五楼山有怀丁瑶圃》诗云:“春晓日瞳瞳,依迟古道中。燕归春社雨,花落酒旗风。着履心常懒,捻须调末工。双鱼今已渺,何处寄诗筒?”
大青山
  清康熙十一年《日照县志》称作大清山,(《莒州志》作“青山”),位于五莲县洪凝街道与街头街道、石场乡交界处。因山峰耸立,林木葱郁而得名。
  大青山面积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619.4米,有古长城遗址、古寨遗址、万和寺等。东面有连接七连山群的野虎山,南面有万佛山、大座石子、团山、脉垛山、尖垛山、平垛山、万宝山。万宝山以西为芦山群,向西有古山、高耳垛、千金山。
  清代文人陈羽朋途径大青山赋诗曰:“诘曲洪崖石径长,马蹄登顿怯晨装。野花蔓草都难识,只有青山似故乡。”阿掖山
  阿掖山又称老爷顶,位于岚山区境内,东临黄海,又称老爷顶。清康熙十二年《安东卫志》云:“阿掖山,在(卫)城东四里。形势端重,冠于群山,诚一方之巨镇也。”此山峰峦叠嶂,云雾缭绕。清光绪十二年版《日照县志》援引《方舆纪要》纪云:“掖作夜,谓临海雾气常昏如夜,因名”(清顾祖禹撰《方舆纪要》:“山临海,雾气嘗昏如夜,因名”)。后因峰顶建有老爷庙,故称“老爷顶”。
  阿掖山面积约3.5平方公里,其主峰老爷顶海拔394米。东侧为上寺,建于元朝(公元1264年),清康熙十一年《日照县志》云:“阿掖山,县南八十里,山东北上元寺,元朝碑记存焉。”《安东卫志》纪云:“上寺,在阿掖山之东,即卫景‘山寺晨钟’处也,创于至元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寺前古洞数处,围以竹树,绕以清流,危石峭壁,山鸣谷应。”后毁于战火,现存遗址。北侧有一天然洞穴,名陈僧洞,可同时坐卧数十人。《安东卫志》纪云:“陈僧,元时炼丹于阿掖山之洞,后破壁飞出。今洞以陈僧名,遗迹犹存。”此洞又称“仙人洞”。其巅峰东侧有一巨石孤立,硕大无比,曰“飞来石”。其石“巍峨峭拔,绂绕如椅望”,立于其上,向东可观日出扶桑,飘渺三岛(即前三岛),南视“秦山(海州湾内——— 岛屿)海市”为佳景,令人叹绝。因而旧时骚人墨客多宴饮于此,“看日出扶桑,观海市三岛”。
  主峰北麓山下有卧佛院,一名下元寺,简称下寺,建于唐代,距今约1100多年,几经损毁,于清康熙年间重建,后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拆毁。
  阿掖山怪石幽谷,冠与群山,自古就有“叠嶂矗霄真如画,天成景色即蓬灜”的美称,在日照一带颇有名气。旧时,许多文人墨客至此题诗刻石,洞壁上今存石刻达15处之多,如“洞天”“玉漏洞月去”等。明都阃(失姓字)《游上元寺》诗云:“金戈铁马游沧海,踏破崚嶒紫翠堆。山鸟有情通客语,野花含笑傍人开。深林把酒席青草,古刹看碑拂绿苔。借问老僧天际畔,五云何处是蓬莱。”(见清康熙十二年《安东卫志》)。
  明日照安东卫人赵应元(嘉靖举人,官至知县)赋诗《登上寺谩吟》二首云:“昔年曾此几徘徊,此日登临喜再来。石径苔深人不到,海天月皎鹤空迴;荒阶古碣应长在,败壁留题已半摧。寂寞老僧何处去,闲花犹自傍人开。梵宇潇潇无客乐,蓬莱寂静锁苍台。千年古刹疑今废,满地新花依旧开。细阅荒碑聊有兴,赓歌前韵愧非才。徘徊顿觉忘尘意,日倚西山犹未迴。”他在《山寺晨钟》一诗中说:“门开梵宇晓山空,一击鲸音万壑通。啸月野猿归别涧,避烟驯鹤唳苍松。老僧犹坐残灯畔,行客俄惊逆旅中。百八频敲声欲尽,朦胧曙色渐生东。”
  苏京(字殿卿,号临皋,今岚山区安东卫人,祖籍江苏泰州,明崇祯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建宁兵备道)赋《上寺望海》云:“云树连天沧海东,吾家近地是瀛蓬。尘蒙短发终何济,早向滩头学钓翁。”他在《再登山寺》诗云:“别有寻幽径,重来另一天。峰回山势迥,路转地形偏。窈窕荒蹊窄,崚嶒峭壁悬。间关山鸟弄,窔奥蛰龙眠。摩石敲新句,拂苔读旧篇。沉沉禅境寂,冷冷梵声宣。羮煮云根蔌,茶烹涧底泉。青菁尘外饭,白雪坐中联。山下耕桑侣,逃秦不记年。”
  苏京之子苏敷生亦作《登阿掖山》诗一首,诗云“喜得寻幽经,相邀载酒过。开尊凌树梢,倚仗傍城阿。山翠经秋老,禽声向晚多。风光堪侑酒,乘兴许酣酡。”
  清宋琬(山东莱阳人,清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吏部郎中、按察使)亦作《登阿掖山》诗云:“未雨山如醉,既雨山如醒。遥遥水云间,苍翠无时定。我携筇竹扙,扪萝残危磴。平穿鸥鹭群,幽造鹿麇经。高峰矗云霄,突兀有余劲。鸣鼓云色摇,吹箫谷声应。僧房山鸟栖,松际孤烟凝。薄暮投石床,阑干醉复凭。”
  阿掖山自古又是军事上的信号台,清康熙十二年《安东卫志》记云;“顶有峰墩,墩兵见旗鼓于其上”。
蹬山
  蹬山地处岚山区与东港区交界处,山势雄峻,主峰海拔358米,面积约11平方公里。山阳陡坡有天然石阶,以此得名磴山。原建有磴山寺,亦称“登云寺”“红云寺”,建于明朝初年,寺院背依磴山主峰,四面环山,为江苏省东海县寂藏和尚急弟子开山首创,于清朝顺治六年重修,渐具规模。寺院分前、中、后殿三进。寺内处处溪、泉连绵,花树掩映。山门外有清康熙时《创建嶝山寺碑》,碑文保存完整。据传当晨曦初露,常见袅袅白云,缭绕山寺。至旭日初升,云蒸霞蔚,上有红云映绿叶,中有金光斜穿万千条。遥望磴山寺,似红云笼罩,蔚为壮观,被称为“人间仙境”。
  清日照人牟世显(字星江,举人)在《道中望磴山》一诗以“翠叠峰无数,南来树作屛。日光寒飒秀,秋影透空灵。每日孤怀往,将摩一色青。云霄欣有路,梯磴摘天星”的诗句赞美此山。
  清日照人丁泰在《游磴山》诗云:“鸟道崎岖策小筇,薛烟外觅仙跻踪。层峦隐见山藏寺,远树迷离雨到峰。野鸟常惊黄叶落,樵蹊时破白云封。翠微如隔人间世,灵异探来处处逢。”
  清日照人丁旹(字及庵,号纯斋,康熙六年进士)亦作《游嶝山》诗一首:“买山结得道林知,自笑平生痴在兹。泉自竹间流出韵,月从松外照来迟。闲云护榻僧高卧,山径穿林客欲迷。此外浮云都不管,楞严一卷放参时。”
  清日照人丁士嘉在《九日磴山饮月》一诗云:“山径苍茫载酒行,菊花烂漫笑相迎。深松不辨归鸦色,清磬遥闻古涧声。浩劫几经新月满,海天一望暮云平。可知此会多同调,总有龙山莫与京。”(未完待续)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0 版:地名故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日照的山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