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奋斗的足迹
——来自西柏坡的蹲点报告
  

编者按:
  70年前,中国共产党从西柏坡迈开“进京赶考”的步伐。一个崭新的中国向着世界昂首走来!
  70年砥砺奋进,神州大地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人的答卷,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恢弘铺展。
  同庆祖国华诞,不忘奋斗初心。即日起,“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栏目将集中推出系列报道,深刻反映7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宝贵经验,揭示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讲述普通人与新中国同成长、共命运的动人故事,激发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凝聚新时代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新华社记者 孙杰 黄小希 张涛 闫起磊 范世辉
  暖风轻抚西柏坡,又是一个春天。
  70年前的3月,党中央从这个背靠太行山的小村落动身前往北平。毛泽东同志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停下“赶考”脚步。神州大地上,一幅幅壮丽的发展画卷在描绘,一部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在书写。

奋斗,不负使命荣光
  一份喜报,令人欢欣:2018年9月,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脱贫出列,摘掉32年的“贫困帽”。
  70年前,中共中央进城前夕,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两个务必”的号召,警示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
  “巩固脱贫成果、加快转型升级、治理生态污染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严峻的考题。我们要加快步伐,努力走在前面。”平山县委书记李旭阳说。
  李旭阳清晰记得,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同干部和群众座谈时的场景———
  “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平山党员干部,带头坚持‘两个务必’,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履行职责的各个环节,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从“两个务必”的见证者到践行者,老区的党员干部用扎扎实实的行动,为伟大精神写下生动鲜活的注脚。
  今年51岁的陈国平,曾长期担任西柏坡镇梁家沟村党支部书记。
  1996年上任伊始,面对特大洪灾,陈国平带着班子成员和壮劳力组成“工程队”,苦干100多天,修复了道路,新造耕地100亩。
  2009年,梁家沟村启动新民居建设,陈国平主动选了最差的一块宅基地。建设旅游路、打造红色旅游小镇,需要拆迁,陈国平和3位村干部率先拆了自家房子。
  有着51年党龄的西柏坡村老支书闫文进,对记者清晰流利地背诵出“两个务必”。“共产党员就是干事创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要牢记‘两个务必’,把自己的考卷答好,西柏坡人更要如此。”
  时代,日新月异。奋斗,永不停歇。
  西柏坡镇人均耕地少,又处在水源保护地范围内,生态保护的压力和责任重大,能有今天的发展,靠的就是党员干部带头。
  去年村“两委”换届,西柏坡镇16个村有11个换了党支部书记,干部队伍更加年轻化。
  “村党支部书记从过去平均年龄60岁以上,下降到现在的平均年龄48岁左右,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是1987年生人。”西柏坡镇党委书记陈东亮说,我们要以敢于考出好成绩的精神状态,战胜前进路上的一个个困难。

  奋斗,为了美好生活
  这是平山县下槐镇南文都村:平整的道路、漂亮的文化广场、成方连片的鱼塘……几年前,这里还是垃圾围村、污水横流,就连村委会大门也被猪圈、厕所“堵”了起来。
  改变,始自扶贫工作组的到来。驻村第一书记张端树调研后发现,南文都村距离西柏坡景区不到4公里,依山傍水,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大有潜力可挖。
  整治村貌,治理河道,修建荷花池塘,栽植葡萄、樱桃,打造农业生态观光园……扶贫工作组和村民一起,扮靓着山村。
  土地流转、园区打工、办“农家乐”……村民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未完待续)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0 版:看中国】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奋斗的足迹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