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偏壤往事
  

陈弘农
  大峪沟村(村名为化名,位置在莒日路中段)坐落在群山环抱、山高天小的那个地场,是鲁东南山区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那里沟壑叠乱、树木笼罩,山梁上和沟壑边散落着山民矮小的草屋。远远望去,山坳里升起的炊烟凄缓幽长,时不时传来几声老牛的叫唤声,划破山谷的寂静与沉闷。
  山村的生存环境异常恶劣,只为了繁延生息的人们一辈辈的与大自然抗争。原始的耕种方式和生活习俗,耗尽了山民们一生的血汗。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割据一方,天下大乱,司令多如牛毛,拉起个山头就是个王。这样的年头,遭殃的却是最底层的老百姓。
  虽说这一时期,外面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峪沟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却没有受到多大波及,外界的那些事很难传到这里,人们的生活、习俗等一切都没有什么大的改变,但偶尔也会传进的一点令人不安的风声。
  清王朝末期腐败软弱丧权辱国,德、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侵占了青岛、大连、旅顺等地,并在这些地方大兴土木,构筑军事防御工事,建要塞、修码头、修路、开矿等。因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他们就组织一批能说会道的山东人,到胶东和沂蒙山区一带的偏僻山区招募民工。
  这年大年刚过,大峪沟这个一向寂静的小山村,被一条消息搅动得不安起来:“大连和青岛来招募民工了,可以见洋人,挣洋钱了。”他们招募的目标主要是贫苦的农家青年,见到可招募的人便说城里比这大山沟里如何好。
  带工头经过一番鼓动,终于领走了第一批劳工。不久,又领走了第二批。后来,又领走了很多穷苦的青年……多年后,一个大连人到了山东,说了这样一句话:“哎呦妈呀,大连城里的海南巴子在大连占了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大连本地人管山东闯大连的人叫‘海南巴子’,山东人管大连本地人叫‘此地巴子’)。”
  几年过去了,带工头从大峪沟村带走的第一批劳工中有一个叫高为奇的,揣着血汗钱,捎着洋货,带着山里人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回到了老家。
  小村不大,村南头的人打个喷嚏,村北的人都能听个响。高为奇回村的事马上就被传扬开了。多年不见,特别是和高为奇光着腚一块长大的同龄人,还有老少爷们,想来证实一下当年招募人说的是真是假,还想听听外面的新鲜事,他们晚上都陆续地来到高为奇家。高为奇热情礼貌有风度地一一接待,来的人不管会不会抽烟,都递上一根洋烟,有些人不会抽烟也把烟接着。
  一个和高为奇在家时最要好的,又是同龄伙伴说道:“当初真应该和你一起出去闯闯,看你现在闯得多好啊。”高为奇神情得意,但嘴里却说:“混得不咋地,就是比在家里多见识点事。”这一下吊起了大家的胃口,都吵着说:“你都见识些什么了,快说说听听。”这时,高为奇自觉比在场的老老少少高大了许多:“山里和城里是没法比的,城里的马路又平又宽又直又长,红砖红瓦的洋房,楼和小山那么高;洋人的船和小山那么大,在海里跑的很快,那大海一眼望不到边,像是海水连着天;城里不用点油灯照明,用两根铁线吊着一个泡泡,把屋里照得和白天一样明亮,那叫电灯。”正在高为奇兴致勃勃讲叙的时候,屋里一个有了年纪的长辈突然站起来,怒气冲冲地说道:“你在城里是不是不吃人粮食?要是吃人粮食为什么不说人话?闯了几天外就忘了姓了,一晚上没说一句人话,你摸摸你的下巴壳子还在脸上吗?没诌掉了?胡说八道!”长辈说完愤然离去。
  屋里的油灯昏黄,火苗不安地跳动着,空气浑浊。高为奇脸上像挨了一个重重的巴掌,巴掌的响声在屋里持续地飘来荡去,继而扩散到村子里的角角落落。
  从此,村里的人们送高为奇一个绰号,叫“高大诌”。后来,“高大诌”逐渐成了大峪沟村及周边一带人们时常说起的一个有趣的典故,而这个典故带着不同的认知和色彩行进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至今。
  (作者单位:三庄镇史志办)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5 版:写手展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偏壤往事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