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姜太公《黄帝四经》之考证(二)
  

张凯飞

  另一方面,陈鼓应还推断道:“先秦诸子作品多非一人一时之作,这个观点目前已被学者们普遍接受。但是锦书《黄帝四经》则打破了这个一般观念。这部书主要是一人一时之作。……说《黄老锦书》四篇是一人一时之作,主要基于如下事实:第一,这四篇在思想上是一个整体,整本书以道、法为主,道是来源和基础,法是准则。另外,四篇中一直贯穿着一些共同的思想观念如道和天道、时和动静、法度和刑名、阴阳和刑德以及天道环周论和天道推衍人事的思维方式等等。第二,有些特殊的概念、词语在四篇之间重出复见,从而更表现出整本书的内在联系。例如:《经法》的<道法>和<四度>都有‘称以权衡’句,而此句亦见于<称>篇;《经法·道法》的‘天地有恒常’句,也见于《十大经》的<果童>和<行守>……”等等。
  再是,作为帝王治国之术的《黄帝四经》,其内容涵盖天道、阴阳、军事、建国、治国、理政等一系列具体的要义。《黄帝四经》全书共分四大部分(四篇),即:经法、十大经、称、道原,主要回答:治国之道是什么(经法);治国之道怎么做(十大经);治国之道怎么样(称);治国之道为什么(道原)。是什么,怎么做,怎么样,为什么!清晰而明确。
  在远古时代,人类文明还没有留下像样“遗产”的条件下,真知的来源无他,唯有一个途径那就是实践,所有理论必来自亲身修道和经历的提炼,而所有《黄帝四经》内容相关的条件和历史背景姜太公都是具备的。换言之,无论谁,没有成功主政一方的经验为根据,没有人敢轻言国家治理之机,更没有人能像庖丁解牛一般将国政之要剖析机理。正是因为姜太公波澜壮阔的一生,实践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过程,才有资格在强大的齐国建立之后,晚年齐国执政之余将治国之要术总结凝练为《黄帝四经》,作为珍贵遗产留给后人的,这是符合历史时空逻辑的。因此,我们首先论定,《黄帝四经》一定是春秋之前的著作,记述了黄帝的学说思想,不是战国时人伪造出来而托名于黄帝的。真正托名黄帝的人是“旷世隐士”姜太公。
  从大量译后的内容故事来看是太公写在周武王执政以后,在他的《阴符经》之前。据历史记载《易经》是周成王执政以后才出现的,而从这部《黄帝四经》的文章内容来看应该是太公在齐国理政时所著,因内容映射到许多殷纣王执政和被灭亡后的故事,还有周代齐国的邻国,也是鲁国附属国邾国的历史细节,这正是姜太公在齐国理政亲身经历的影子。

二、从《黄帝四经》内容上看
  《黄帝四经》全文约11000多字,其总旨是效法天地阴阳之道而治理天下。四篇中,《经法》是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总体解说,《十大经》是对形名、刑德、阴阳、雌雄等关系的阐发,《称》论述运用最有效的治国修身的方案,《道原》是对“道”的本体和功用进行探源,结构完整而系统。《黄帝四经》是站在君王的立场看待一切的,与法家很相似,其中所讲的就是帝王治国之道;道家站在宇宙的角度,儒家站在官员的角度,墨家站在百姓的角度,纵横家站在个人的角度。《黄帝四经》中体现出来的治国目的是强国伐敌而统一天下,其气魄极大,与史书记载的黄帝事迹(或者几乎有黄帝统军作战之经历的人)相一致的。很显然符合这个历史节点的历史人物中,法阴阳尊天道自成体系的一套学说,也正是作为“儒道法兵纵横”百家宗师的姜太公所独有的。后人解读《黄帝四经》,因为其中有些观点很像道家的主张而被道家学派推为鼻祖,才演化出了“黄老学派”。毋庸讳言,这种叫法是“有罪推定”的结果。《皇帝四经》跟老子的《道德经》内容观点有几多相似,被部分学者推断《黄帝四经》是在老子之后,很显然这是片面的,相似只是证明二者的联系性,先后皆有可能。
  此外,《黄帝四经》中所述内容,很多与齐文化的思想一脉相承。换言之,于姜太公齐国施政的政治理念一致或近似。陈鼓应甚至推测《黄帝四经》为“稷下作品”:“第一,书中的一些观念与齐文化的特征相合,例如:因齐政权有重士之风,设立学宫,招致贤人尊崇之,《黄帝四经》也多次讲‘重士而师有道’‘轻县国而重士’‘贱身而贵有知’‘贱身而贵有道’(俱见《经法·六分》)等;又如齐国自太公以来,更有‘因其俗,简其礼’及重功利的传统;而《黄帝四经》也说:‘一年从其俗’《经法·君正》,并很重视‘因’的观念,此外,还屡言‘功’‘利’‘财’等,有明显的功利思想。”等等。
  马克思哲学中,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概念中,包含一个结论:对于一个有成熟思维的人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5 版:读日照】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姜太公《黄帝四经》之考证(二)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