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一个红色群落的传奇
图片
  

铁流 纪红建
  (接上期)
  上世纪60年代末,在那场人人皆知的大运动中,莫正民也未能幸免。为了保护那位在浮夸风中虚报产量的部下,莫正民承担了下来,除此之外,他还把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过错”和“罪责”,都一一揽到自己怀里,让很多人逃过了关押和批斗。一些职工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在一个夏天的夜晚,刚刚挨过批判的莫正民疲惫地走在一条小道上,他发现有个黑影一直尾随在身后,莫正民苦笑地摇了摇头,他走到河边停下了,站在那里很久都没有动。跟着他的那个黑影突然说话了:“莫局长,您千万要想得开呀,没有过不去火焰山。”那个黑影说着跑了过来,一把拉住了莫正民的衣襟。莫正民见是老职工张强,一下子愣住了。张强不好意思地说:“我怕您想不开,这些日子一直都偷偷跟着您,您可别怪我呀。”莫正民听了,双目湿润了,他紧紧握着张强的手,摇了又摇,很长时间都没有松开。
  1969年春,莫正民的厄运结束。刚解放的第二天,他就找到领导要工作,他急急地找到老领导说:“俺已经有段时间没给党工作了,俺吃着党的饭,不给党工作心里难受呀。”老领导看着一脸沧桑的莫正民,感慨万千道:“这段时间你受苦了,这段时间你没工作不是你的错,先好好休养休养。”莫正民一听急了,说道:“俺身体好着呢,要是打仗了,在战场上照样冲锋陷阵!俺不能这样闲着呀,让俺到食堂打扫卫生都行!”老领导动情了,眼睛里也闪着泪花,他拍着莫正民的肩膀,一下,两下……
  莫正民虽为正厅级干部,可日子过得凄惶和拮据。上世纪80年代初,老家人到东北去看他,回来后大为感慨:他那是过的什么日子呀,俺看了看,除了破床,其他就是两张破桌子,几把椅子,咱们家乡人都觉得他当大官了,了不得,可看那样子,连个庄稼人都不如。真是不见不知道,见了吓一跳呀!
  莫正民抗战胜利时从老家征战到东北,已经30年有余,早年战事、工作繁忙,他无暇于家乡,可到了晚年,他思乡日甚。在多个日子,他凝望着家乡的方向,泪流满面。他常对妻子念叨:“将来有一天,咱们全家都回家乡看看,全家,一个不拉。”说这话的时候,莫正民脸上洋溢着一种浓浓的幸福,这是游子思乡时的幸福啊!可因为家中经济紧张,竟然久久未能成行。1983年4月,莫家随着日子的好转,莫正民终于做出了回故乡的决定,一连几日,一家人都在做着回家的准备。莫正民有些坐立不安了,以往,家庭琐事他从不过问,是名副其实的甩手掌柜,这一次,从行装到小小的糖果他都一一过问。他对孩子说道:“俺小时候的伙伴也和俺一样老了,要买酥糖,到嘴里就化的那一种。”到了出发的前夜,他还给孩子们讲老家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讲到小时候怎么掏鸟窝时,他哈哈大笑。
  在一个暖暖的春日,一家人要启程了,莫正民高声吟道:“慈母手中线,游子手中衣。临别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俺老莫这个游子回家啦,回家啦,莫正民心情难抑,泪流满面,没走几步,一头倒在了地上。被送进了医院,经诊断,是脑溢血。莫正民从此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
  就在莫正民去世几个月后,子女们带着他的骨灰回到了家乡五莲县汪湖镇莫家崖头村,他们捧着骨灰围着小村转了三圈,嘴里齐声喊着:“爸爸,我们回来了,您看看吧,我们回来了……”。
  村里人点燃了一挂挂鞭炮,爆竹声声,男女老少都在迎接着这位多年未能回家的游子。
  (未完待续)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0 版:连载】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个红色群落的传奇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