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地瓜遐思

  费立纯
  金皇后,四三八,胜利百号大地瓜。
  没的吃,你活该,胜利百号你不栽。
  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我家乡流传的两句顺口溜。到我记事时还在流传。长大之后,我才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金皇后玉米、四三八小麦和胜利百号大地瓜是建国初期政府在农村着力推广的三个作物品种。
  胜利百号大地瓜原名冲绳百号,1941年由日本人引进中国,在青岛附近栽植,据说日本人的本意是想在青岛附近扩种后作为生产酒精的原料,结果酒精厂还没建,日本就投降了,抗战胜利了。冲绳百号也就顺便改称为胜利百号了。
  胜利百号结瓜很集中,瓜块呈纺锤形,瓜皮表面紫红色,很鲜艳,刨出来的地瓜像一窝小猴子趴在一起,群众直接叫它是“一窝猴”。同等肥水条件下,其鲜瓜产量至少高出当地品种3成以上,鲜瓜含水量低,淀粉含量高,煮熟后硬度高,吃起来特别面,面得噎人,香度大,鲜瓜贮存一段时间后,淀粉转化为糖后就不噎人了。由于鲜瓜含水量低淀粉含量高,出干率高,一般3斤春地瓜能晒1斤瓜干,山岭旱地的出干率更高。后来国家规定4斤鲜地瓜顶1斤口粮,社员也觉得合算。胜利百号的瓜瓤主要有白色和浅红色,晒好的瓜干白净板正,很受看,卖价高。另外胜利百号刚引进时瓜蔓极短,几乎蹲在地瓜垅上不下山,管理方便,收获省劲。后来我国的地瓜选育一直以胜利百号为对照品种,逐渐以徐州农科所的徐薯号,山东省农科院的济薯号和烟台农科所的烟薯号取代了胜利百号,不过那已经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的事了。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天下第一件大事。中国的农民世世代代、祖祖辈辈起五更睡半夜,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吃。据专家考证,清朝中期人们要想正常生活,“约以四亩供一人之食”,山东民间有四亩丰,三亩穷,一亩两亩不得生的说法。但长期以来人均耕地都在3亩以下。清朝末年,山东德平县(在德州市境,解放后废县),人均耕地约2.7亩,莱芜县仅1亩左右,蓬莱县一年产粮食不足半年之用,人们生活极度艰难。中国人盼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实际上我们中国产的五谷(稻麦黍稷菽)都不够人吃的,哪能有六畜的份?过去农村养猪不都是靠糠菜,食品站收猪,4斤毛猪返还1斤饲料粮,返还的饲料粮成了人的口粮,也根本没有猪的份。
  我们这一代人从未出生时就与地瓜有不解之缘,地瓜是我们和父辈及至祖辈及祖祖辈辈赖以果腹的主粮,地瓜的秧蔓是家畜的好饲料和人们度荒年时的食料,半年糠菜半年粮。一年中,如果地瓜丰收了,能顶半年乃至半年以上的口粮。如果地瓜欠收,春季早早把瓜干吃完了,大麦又没有黄粒不能食用,这是青黄不接,就要讨饭,就要卖地度荒年。解放后,就要向政府申请救济粮。沿海村庄的渔民和滩区的盐民要捕鱼晒盐,所得产品交国家,他们就由国家供应粮食,所供粮食多为大米白面。老百姓形象地概括为:渔民米盐面,庄户百姓地瓜干,遇上荒年啃“麻杉”(压花生油之后剩的花生饼)。
  每年秋收冬藏后,每户挖的地瓜窖里贮满了地瓜,每户的大囤褶子里装满了晒好的地瓜干,囤褶子的高度几乎要高过窗户。老人们就会高兴地说:又饿不着了,又有“干”吃了。他们说的“干”是地瓜干的简称,不说成干湿的干,而是说成了“该”的音,怕说重了吓坏了地瓜干。那时大家都在生产队里从事光荣的劳动。临近收工的时侯就互相招呼着说“走吧,走吧,回家吃‘干’了”。大家只要有地瓜,有地瓜干吃,不吃地面秧蔓,就很知足了,就别无所求了。
  瓜干真是好东西,有了瓜干可以不挨饿。有了瓜干,没有媳妇的青少年可以早有媳妇。三年困难时期,有些条件差的村,有些生活困难的户,家中有女孩,虽然还不到婚嫁年龄,但也托亲朋给在富裕村打听合适的户:能吃上饭,不挨饿,粮食(瓜干)还能有点余头,处世为人又比较厚道。如果碰巧这户人家又有与自己家女孩年龄相仿或差别不太大的孩子,就托亲朋做个媒,先订下婚事,男方给女方点聘礼(主要以瓜干等口粮为主)帮女方度荒。而后双方继续走动,越送越亲,男女青年到适婚年龄再嫁娶,由此而成就了不少好姻缘。
  有了地瓜,也就有了鲁东南一带(日照、莒县、莒南周围)地瓜煎饼和瓜干煎饼的名气。日照地瓜煎饼薄如纱布,一斤称八九个,烙得特好、抹得特薄的煎饼1斤能称10个以上。烙好的煎饼放在大瓷缸里,蒙上包袱,缸口盖好盖顶压实,现吃现叠,年前烙的煎饼可以吃到年后割麦子的时侯,在一定时间内,越陈越香。当年,我家每次烙煎饼前,母亲把洗净的地瓜削去虫眼、斑点和收刨时造成的伤痕,先切再剁,有时加上少量泡好的玉米、小麦或一把黄豆,用石磨推成“糊子”,加清水搅拌,捞去浮在水面上的皮屑,用包袱过净浆水,接下来就是烙煎饼了。母亲这一代人都是烙趴鏊子,也叫地鏊子,在平地上支好鏊子,自己烧火自己烙(煎饼)。这是一种很累很辛苦,也很需要技术的一种操作办法,现在已基本淘汰失传。没有地瓜时,就用瓜干面加水过滤烙瓜干煎饼,同样是农家稀有的、限量供应的优质干粮。年前,女儿从西乡买来一些地瓜煎饼,以孝我们翁妪,虽非故乡所产,且原料和烙功也很粗糙,但见到之后有一种久违的、亲切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苦涩欢乐的青少年时代,眼前浮现出我帮母亲推磨和母亲坐在鏊子前烙煎饼的情景。
  有了地瓜,也就有了地瓜酒和瓜干酒。1958年我村曾自建酒厂用地瓜酿酒,甚至连冻坏的地瓜和提炼地瓜淀粉后的粉渣都可以造酒。瓜干更是县酒厂的主要生产原料。每年临近春节前,各村各生产队几乎都要推上瓜干去县酒厂换酒,那一时段酒厂周围车水马龙。平日里村里的小卖部也有酒,但村民家中很少有酒,除非家中来了非喝酒不可的客人和非喝酒不行的事,就拿瓜干去换点或拿钱买点。有的村民馋酒了,碰巧又有了三毛两毛的闲钱,就去打上一点,倒在小卖部的黑碗里,要上几个盐粒子作肴,也有不要盐干巴巴的喝的。喝完一抹嘴,美滋滋地回家吃饭。当年全国八块样板戏,唱得天下妇孺都能倒背如流。《红灯记》中的李玉和被叛徒出卖,日本宪兵队长鸠山派人“请李玉和赴宴”,李奶奶知道李玉和此去难回返,便叫道:铁梅拿酒来!李铁梅把酒端给奶奶,奶奶把酒递给李玉和,叮嘱一番,李玉和饮酒之后有“临行喝妈一碗酒”的唱段。有一天晚上,当演到李奶奶叫:“铁梅,拿酒来!”时,铁梅突然朗声答道:“咱家没酒了。”李奶奶听了后,情急之下顺口说道:“你还不快拿瓜干去小卖部换点?”李铁梅说:“是,我这就去了。”说完,羞得跑了下去,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台上演员也乐成一团,差点酿成政治事件。
  ……
  地瓜作为一种主食来说有很大的不足之处,其食用口感真不如大米白面,吃饱之后胀气泛酸,没吃过地瓜的人馋地瓜,我们这代人还真吃够了地瓜。我们这代人拼命脱离农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少吃或不吃地瓜。尽管如此,我们还应该感谢地瓜的救命之恩。如果没有地瓜,很可能没有我们的今天。是它填饱了我们饥肠辘辘的肚子,延续了我们的生命,陪伴我们度过了那个年代,留下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也留下了我们无穷的回忆和思念。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写手展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地瓜遐思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