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姜太公“道家创始人”之考论(一)

  张凯飞
  “道家”这一名称在西汉司马迁之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首次提到,道家作为一个学派早就创立,后人一般把老子看作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老庄之前道学已经存在,并有了较为丰富的思想体系,只不过在老庄之前,道学还未称作“道学”,而老子是提出道家学派理论的人,真正道家思想体系集大成者、实践者、创立者应当属“儒、道、法、兵纵横”的“百家宗师”“昭烈武成王”姜太公。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为道家首先提出,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时期。后世被公认的道家代表人物有:伏羲、黄帝、姜子牙、老子、庄子、列子、鬼谷子、范蠡等。班固《汉书·艺文志》记录道学的著作已有37家,共计933篇,如《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等诸多著作,其中,“道家”著录中《太公》就237篇,包括:《谋》81篇、《言》71篇、《兵》85篇,是记载中保存最早,涉及内容最全,范围最广的“道家”典籍。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四章中,亦指出了道学之传承甚古:“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班固进而释道:“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由此可见,秦汉学者把姜太公视为“道家师爷”,而老子晚于姜太公近五百年矣。
  据《史记》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著《老子本义》一书,亦称《道德经》,其中心是讲“道、德”,即伦理道德,亦讲为人之处世哲学。现代著述尊称老子为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始祖。
  在老子与姜太公思想继承关系上,山东师范大学齐鲁研究院刘敏在《从<汉书·艺文志>看姜太公在道家思想史上的地位》一文中论述:“老子作为春秋末年东周王室的史官,掌管文化典籍,得以阅读官府史官所存之书,是职内之事,太公作为周的开国元勋,其书《太公》之书必在学习之列,因此说太公思想影响了老子,应是没有异议的。”
  首先,从道家形成的思想体系上,分析姜太公所著典籍《阴符经》《黄帝四经》(本人分别在本报刊文对姜太公的《阴符经》《黄帝四经》出处做了专门考证)《六韬》对道家思想的承载。
  姜太公的《阴符经》被称为道家第一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也称《黄帝天机经》,总共只有几百字。内容概括为两个部分:首先讲述观察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所以,天性运行为自然规律,人心则顺应自然规律;其次阐明了天、地、人生杀的变化情况,人的生杀之气的和收,应与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机遇。如:“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乎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太公《阴符经》阐明了人后天禀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鼻的正确运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则,修炼自身。《阴符经》三百余字,其言深奥,其理精微,凿开混沌,剖析鸿蒙,演造化之秘,阐性命之幽,是天道哲学的第一篇道家的经典之作,也是古今来修道第一部真经。
  此外,姜太公的《黄帝四经》是学界公认首推的黄学经典鼻祖。《黄帝四经》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黄帝四经》包含四部经典:《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盛行于西汉初期的“黄学”即《黄帝四经》,曾是百家学术之林。在司马迁写《史记》时,也未看到,致使黄学被淹没了五千余年都没有被历代史学者重视。西汉时期流行的“黄老”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是个谜。现在《黄帝四经》出土,经过今人唐兰先生考证后,确认《黄帝四经》不是伪书,是一部“治国之本”的书,它由四篇文章组成。“黄老”派主张身国同治,以两相自然为本,事因之而循之,物因之而动之,法天地之使万物自然,甚至不得不然而为,以无为谓之使物我自然,以使物我共逍遥,善于行不言之教,使人自化。形成一种“大音希声”般的“仁”,故看似无所作为,实则无所不为。谷斌、张慧姝、郑开在注《黄帝四经·道法》“道生法”一语时说:“这是道家黄老学派的重要命题之一。意谓治理国家的法律、政令均为道所派生。黄老学派的一个重要理论特征是以天道推演人事,以形而上学为治国之术确立理论依据。”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当中最推崇的“道家”,本质上说的是黄老之学。
  姜太公《六韬》的道家思想和“黄老”之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在《六韬》一书中,“道”字出现72次,先后谈到了“天道”“人道”《发启》,“先圣之道”《明传》,王者之道《上贤》,举贤之道《举贤》,立将之道《明传》等等。《六韬·文韬·守国》:“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仁圣牧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寻。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
  可见姜太公把天道和人道紧密联系结合在一起,基于修道术的政治思想,太公确立了他的“树敛”之道。树敛之道就是树立仁政德治以招揽天下人归心的治道,即仁、德、义、道结合为用的政治路线,并明确提出了无为的思想。陈锦松认为《六韬》一部黄老道家的兵书实为精辟之见。所有“法”皆有根于“道”,阐释了“道生法”的原始命题。
  再是,从《道德经》和姜太公《黄帝四经》《阴符经》内容的依存关系上,依稀可辨老子继承姜太公道家思想的脉络轨迹。
  比对老子《道德经》和《黄帝四经》内容,《道德经》的文章字句寓意与《黄帝四经》相同之意就多达二十几处。陈鼓应先生也说,相似“词句、概念,多达一百七十余见”,概念相通之处也有许多。比如:老子将《黄帝四经》中的“独立不偶”称作“独立不改”;将“万物莫能之令”称为“天下莫能之臣也”;对“万物得之以生”称为“万物得一以生”;对“莫知其名”改作“吾不知其名”;把“道弗为少,皆反焉”化为“反者道之动”;而对“茫茫昧昧,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静必熙”等语,老子释为“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读日照】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姜太公“道家创始人”之考论(一)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