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欲问太行几多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杨慧 文/图
  久囿于日照这座海滨之城,春日的风裹挟着南方的暖意越海而来,秋凉之时,我登上五莲九仙,率先迎接西北的长风,感知北方的清冽。山,亘古不变地等在那里,如同这世间最坚贞的信念。
  太行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也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重要地理分界线。它像一道脊梁纵贯华北腹地,耸立于北京、河北、南和山西四省市之间。
  我对于太行山的印象更多的是来自于历史上那些战火纷飞的记载。西汉末年王莽与刘秀的纷争厮杀;勇士郭亮绝地逃亡的避世而生;一二九师刘邓大军在苍莽太行铁骑飞鹰,英勇抗日……朱德将军在太行山八路军总部曾写下过这样的诗句:
  《寄语蜀中父老》驻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
  陈毅将军也曾在行军至太行山时因大雪封山而受阻写下过“我过太行山,瑞雪自天堕。高峰铸银鼎,深谷拥玉座。……浩歌赋太行,壮志不可夺。歌罢祝天晓,一鞭汾河过”的壮阔诗句。而春秋战国时期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更是为世人所熟知。当我真正站在太行山的峭壁之下,仰望这群峦叠嶂的崇山峻岭时,才深切感受到当年英勇无畏的解放军战士们有多艰辛,才知道,早在三千年前的古人就对战胜自然改造自然有着大胆的想象并抱以必胜的信心。
  八百里太行,最美的一段当属河南境内的南太行。2019年年初的万仙山郭亮村之行,让我领略了枯山瘦水的冬日太行,雄浑壮阔的气势让我震撼到失语——— 是的,没有什么语言可以表达太行山的壮美。那时,山中绿意全无,山层中延绵着的植被似乎都氤氲着苍灰的烟雾,夹杂着的浓墨重绿的松柏给褐黄的主色调以些许生机深蕴的暗示,偏偏天空却是水洗过一样的湛蓝,不着一丝云,立身于群山之中的我仰头环顾周遭,仿若置身于水墨丹青。
  此番,跟随拓路者户外联盟夜行千里,再度奔赴太行,一起去看安阳林州的深谷飞碧水,峭壁挂坦途。
  赶了一夜的路。在林州梨园坪村的河边下得大巴车,顾不上活动一下僵硬的身体我就被河对岸的巍峨大山所吸引了。时隔数月,太行山俨然是换了容颜!天空依然是碧蓝色的,天之下就是连绵的大山,一层一层的绿色植被均匀有致地横亘在高高的山中,如同是丹青高手用青翠的颜料横挥画笔恣意而成。
  不见太行怎知群峦叠嶂万岭苍莽!
  尖而高为峰;高而险为嶂;高而陡为峭;大而高为岳;峻而美为岭……而这些称谓用在太行山上都不足以表达其之高之险之壮阔峻美。太行山的岩层非常有特点,一层一层厚薄不一颜色也略有差异的岩层平行于地平线平展地铺开去,不论多巨大的山体,一律都是这样一层一层码起来的,哪怕是山巅的小峰顶,也恪守着这样平行线似的规律,不错行,不倾斜。让人禁不住感叹大自然造物之鬼斧神工。走进太行山,最常看到的岩石是两种,一是形成于距今18亿年到15亿年的红色石英砂岩,我们在大峡谷徒步穿越的时候就见到过大量的此类岩层,这样的岩层很酥松,用手轻轻抠一下,就能轻松地剥落掉很多红褐色的碎石片,路边随处可见风化脱落的这种碎石片,我们遇到一个村人在路边用铁锹往一辆小型挖掘机的挖兜里装这种碎石片,我问他这个用来做什么?村人笑容可掬,告诉我是用来垫路,并告诉我们,这样的岩石风化严重。
  第二种是形成于古生代的白色的石灰岩,所以在岩层很厚而且水多的地方,就可见喀斯特地貌。我们这次在穽底村徒步挂壁公路时就进入了两个溶洞,洞外明显可见不是层次分明的薄岩层,而是大板块的灰白色岩石,溶洞不大,洞内的钟乳石大概是因为水源的问题已经停止生长了,奇形怪状的圆滑的洞壁、乳白色的低垂的钟乳石不禁让人感叹大自然的沧桑和神奇。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过在太行山岩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海螺贝类,而现代科考人员也在岩层的平剖面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更有各种水波纹石,就是这第二种石灰岩层。
  前次去郭亮村没有进入丛林,而且又是冬季,所以我以为山层中横向分布的植被一定不甚高大茂密,但此番前来,真正走入丛林腹地穿行其中,才知道这里的树木都高大挺拔,茂密得出乎我的意料。松树都很粗壮挺直,不像我常去的日照周边山上的松树虬枝曲干,蜿蜒盘错。就连一棵桐树也能长得笔直高大,直插云霄,山中的柞树叶片肥大,有同行者采摘了很多大柞树叶子,这可是包粽子的好材料!我们曾在九仙山采摘过,相比较而言九仙山的更肥厚,真的少见如此大的叶片。
  山顶的公路边有几户老宅子,宅前有树,树下有荫,石块为院墙为屋壁为路基为栅栏,薄而宽大的石板则为屋顶瓦。有一位老人家坐在门前的树下,我们走过去在树下歇息,院子里走出一位包着头巾的慈眉善目的老妇人,语言略有不通,但尚可交流,大娘让我们去屋里倒开水喝,院子开敞,老宅子居然是双层,只是二层是用木板厚密地间隔开来,有木梯可攀援,问了大娘,说是上一层可盛放粮食,也可住人。
  经得大娘同意,给老人家拍了一张照片,大娘有些羞赧,笑着说,老了照相太丑了。我们送给大娘一些随身携带的食物,伟伟姐带了粽子,大娘不识,我们告知她,她说这里的粽子不是这样的,说没见过这样的粽子,眉眼间的笑意,好像一个孩童得到了一个新鲜的玩意儿。山上有自来水,据说是从山中的泉引来的,很清凉,我们洗去了满脸的汗水,大娘用木柴和铁锅烧了开水,甜丝丝的山泉水,带着些许烟火的气息。
  在老宅子门前的石基上,在古朴的花椒树下,在满山漂浮着的不知名的花香中,我们吃饱喝足,一行人继续前行。
  这次前来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太行山大峡谷“双层眉蒙眼道”的穿越,这个仅能容一个人爬行通过的狭窄通道,位于悬崖峭壁上,高度约五六十厘米,宽度最狭窄处约五十厘米,所谓“双层眉”指的是这样的通道有两处,都位于一座悬崖峭壁上,上下相差几十米,像悬崖的两道眉毛。而“蒙眼道”是说爬行通过时不要伸头往下看,因为下面就是几百米竖直上下的悬崖,只向前看,放低腰身谨慎爬行,不能抬头,不能挺腰,否则就会擦伤头和后背,这是当地村民在没有修建好挂壁公路和山顶公路之前上山下山的必经之路。在来之前,我看过了关于蒙眼道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虽然走过了一些山山水水,但对此险境还是有一些畏惧。户外运动的魅力就在于对自己的不断挑战和对大自然无比的热爱和向往,所以当我一路跋涉来到蒙眼道时,我对自己说,听好看好领队的动作要领,人家都能过去,我也没有问题!戴好护膝,背包也套上了防护罩,队友们鱼贯而入,拖着背包依次爬行前进。尽管我戴了护膝但膝盖还是会硌得很疼,不能抬头,但却要好好注意观察前面凹凸不平的石壁,不要碰着头或者腰身,往外是坚决不能去看的,一步两步,仅仅几十米的狭长通道,二十来人的队伍足足用了半个多小时才全部通过,而第二层蒙眼道,长度更长,有了刚才的经验,大家都稍稍放松了一些,通过得也顺畅了些。当我们都安全顺利地通过两道蒙眼道后,在崖壁上较大的空隙处,我们拍了合影,作为胜利的纪念。
  夜宿穽底村。
  穽底村位于平顺县,坐落峡谷底部,是20世纪初有名的幽默抗战片《鬼子来了》的取景地。因四周绝壁环抱,其形如井,故得名穽底村。
  山中的夜真黑啊,除了眼前的灯光,不远处有两户农家的窗户还亮着。大片大片起伏延绵的暗黑的山廓印在深黛的夜空中,没有月亮,夜空中只有三三两两的星光,隐耀着,或挂在山尖或缀在山腰……
  山中的夜真静啊,没有车马喧嚣,人声嘈嘈,没有嘲哳乐音,风声萧萧,甚至没有鸡鸣犬叫。
  远离城市的车水马龙,在山坳中的小村落里,我们三人关了灯,沉静在山村静谧的黑夜中,一向是换了地方换了床就入睡困难的我,居然在跟同屋的两位姐姐道了晚安后即刻入眠,一夜无梦,这一觉睡得好香啊!
  清晨五点,推门而出,日未出但天色已浅明。有鸡鸣远近地接连响起,是啊,村子里怎么少得了鸡叫呢?应当还有犬吠,正想着,远处就传来汪汪汪的狗叫声,这才符合一个村庄应有的调调。抬头间,见西天的岭上居然还悬着一轮弯月,在略显灰蒙的旷大的天空中孤独地悬着,我见过海上的月,见过雪野之上的月,见过大漠荒原的月,而这太行高岭之上的浅淡弯月,却让我久久凝视,默然伫立。东方的天空已经有了殷殷的绯色,那是太阳即将升起的地方,很快阳光就会攀过千山万水投射到这一片崇山峻岭当中。
  穽底村农家乐的老板一家,勤劳能干,为人忠厚诚恳,将农家打理得干净舒适,送我们去往挂壁公路的途中,店家的男主人一路上给我们讲解沿途的特色风景,哪个山头是“卧佛”,哪个山头是“骆驼一家”,哪里是一只巨大的“蛤蟆”,从哪个角度看,那个“卧佛”又会变成什么……我们随着他的介绍一路赞叹不已,正好此时,太阳从山顶投射过来,明媚的阳光洒满大山,他忽然悠悠地说:“我们的太行山多美啊!”我说:“是啊,真的是太壮美了。”听到一个土生土长的太行山人如此真诚地赞美自己的家乡,还真的挺让人感动,就像我们也会对来日照旅游的人由衷地赞美我们的大海!
  我们在正午时分告别了穽底村,踏上返程。太行山渐去渐远,雾气皑皑的夜幕中我们回到安睡中的日照,从巍巍太行到海波壮阔的小城,这人间的山河,如此值得。
  群峦叠嶂有龙蟠,风云吐纳葱茏间。
  欲问太行几多险,群岭苍莽自无言。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6 版:文化】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欲问太行几多险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