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姜太公《六韬》之考论(一)
  

张凯飞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也是最早的一部道家兵书。更是中国汉族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全篇以阴阳二元论和五行思想精邃为统领,解构军事肌理和兵家变局,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韬》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世兵家的军事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姜太公被誉为兵家始祖。马司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先秦时期,《六韬》一直被作为“帝王之术”传藏于兵家珍囊之中。汉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史记·留侯世家》)。《后汉书·何进传》有:“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压四方。”三国时,刘备在给其子的遗诏中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志。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说明刘备、诸葛亮都十分重视《六韬》。孙权教导吕蒙、蒋钦说:“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及《三史》。”(《三国志·吕蒙传》)唐代军事家李靖对《六韬》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张良所学,太公《六韬》《三略》是也;韩信所学,穰苴、孙武是也。”(《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他对中国古典兵学源流进行总结,认为中国古代兵学可划分为《六韬》《三略》和司马穰苴、《孙子兵法》两大流派,认为谋士型军事家张良学的是《六韬》《三略》,兵将型军事家韩信学的是《孙子兵法》。李靖的这段话,揭示了《六韬》与《孙子兵法》的不同,并且把《六韬》与《孙子兵法》作为两大流派的代表,《六韬》放在《孙子兵法》之前。李靖还对姜太公的兵法推崇备至:“《太公·谋》八十一篇,所谓阴谋,不可以言穷;《太公·言》七十一篇,不可以兵穷;《太公兵法》八十五篇,不可以财穷。”当时,《六韬》受人们重视和推崇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李世民称帝正式将姜太公列入官拜“武神”。据《新唐书·礼乐五》载,唐人为了昭示国家文武并重之意,以姜太公为兵家的代表人物,把他与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并列。贞观时,下令在磻溪(在今陕西宝鸡东南,传为太公垂钓处)立太公庙。开元十九年(731年),朝廷令天下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以汉张良配享。上元元年(760年),诏尊姜太公为武成王,以太尉献祭,祭奠规格与被封为文宣王的孔子相同,并仿文宣王下设“十哲”的做法,于武成王下亦设“十哲”。其中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列于左;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列于右。建中三年(782年),又于“十哲”之下,列古今名将64人图形配享。姜太公的地位远在孙武、吴起、司马穰苴等人之上。

一、《六韬》拷问
  《六韬》作为以文王、武王问答太公的记言形式,或被后世兵家法家不断传抄,缺补之处自在情理之中。最早提出《六韬》一书真伪问题的是唐代的孔颖达,他在《书·泰誓疏》云:“《史记·周本纪》:武王伐纣,卜龟,兆不吉,群公皆惧。惟彼言‘不吉’者,《六韬》之书,后人所作,《史记》又采用《六韬》,好事者妄矜太公,非实事也。”在此,孔氏虽未说明该书为“后人所作”的具体理由,但对后人关于《六韬》的真伪之争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宋代学者对《六韬》的评价开始有了变化,原因之一是《六韬》篇目散乱,已不完整。《六韬》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兵家》,称“《太公六韬》五卷”。此后,唐宋诸志均沿用此说。然而,《汉书·艺文志·兵家》中并无著录,在儒家类中著录有《周史六弢》
  六篇,并注云:“惠襄之间,或
  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于是,后人关于《六韬》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就有了分歧。
  宋代,国势衰弱,边患迭至,统治者开始注重对兵法理论的研究和总结,希望借此振足军势,扭转军事上的被动局面。宋神宗于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重新开设“武学”(军事学校)。为了适应“武学”教学和军事训练的需要,元丰三年(1080年)四月,宋神宗诏命国子监司业朱服等人从当时流行的二百多种兵书中选定了七部,“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当时参与校定这几部兵书的何去非认为《六韬》不是姜太公所写(《春渚纪闻》卷五),提出《六韬》是一部伪书的观点。南宋间,以叶适为代表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认为《六韬》是一部伪书(叶适《习学记言》)。
  《汉书·艺文志》中儒家类载:“《周史六弢》六篇”。颜师古注曰:“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军旅之事,‘弢’字与‘韬‘同也。”道家类载:“《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自注云:“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或有近世有以为太公者所增加也。《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汉志》虽已出现“六”和“太公”字样,然至《隋书·经籍志》始著录:“《太公六韬》五卷,梁六卷,周文王师姜望撰。”许多学者据此认为该书非先秦之作,乃后人伪撰。此观点对后世响应者不乏其人。
  综观《六韬》的研究历史,考察宋、元、明清乃至近代,对于《六韬》的质疑,大约有下列不同的论点:
  一是《汉志》无著录《六韬》说。持此看法者,根据《六韬》始著录于《隋书》,给人以后出之感,认为该书不是先秦之作,但又未指出作者究竟是谁。此说起源于宋人罗泌,《路史·论太公》中说:今观其《六韬》言,盖杂出于春秋战国兵家之说尔。自墨翟以来,太公于文王为午合,而孙武之徒谓之用间,故权谋者每并缘以自见,盖以尝职征伐,故言兵者本之。以为说骑战之法著于武灵之伐,而今书首列其说要之,楚汉之际好事者之所掇,岂其本哉?君子于此其可不审所取而谏说之是耶!”罗氏认为《六韬》是楚汉之际好事者搜集春秋战国兵家之说汇集而成,证据是班固《汉书》没有著录此书。章如愚在《群经考索》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六韬》,《隋书》以为太公之作,而《汉艺文志》曰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初无此书之名,虽有《周史六弢》载之于《志》,然注言惠襄之间,或显王时,或孔子问焉,颜师古以即今之《六韬》,而亦不指为太公之书,则不知《隋志》将何所据邪?”章氏立论依据与罗氏同,并认为《六韬》至《隋书》才有明确记载,故认为该书为伪书。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读日照】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姜太公《六韬》之考论(一)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