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一个红色群落的传奇
图片
  

铁流 纪红建

  (接上期)
  他们经常与敌人擦肩而过,然而每次也都是群众掩护了母亲,她们把她扮成一位村妇,换上破烂的衣服,梳上假发髻,将灰涂在脸上。为了不让敌人看到她那双大脚(当时只有出来参加革命的女同志不裹脚),就蹲在草地上装做割草的样子,多次骗过了鬼子。可能是母亲经历的这些危险场面太多了,在这极其紧要的关头,总能沉着冷静地应付,使鬼子看不出一点破绽,从而保全了自己。
  有一次母亲因长期在阴湿的环境里工作,身上长的疥疮已经溃烂,领导决定将她与另一位同志安排在一老乡的家中隐蔽,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听得远处传来嘈杂的声音,警觉的母亲从声音传来的方向和喧闹的状况,预感到情况不好,急忙叫上同志,收拾好简便的行装,在老乡的指点下,忍着身上的病痛,从后墙翻了出去,向着山上拼命地奔跑。母亲的判断果然没错,日伪军叫嚣着要抓“共匪”。后来母亲才知道,老乡为拖延时间,曾巧妙地与敌人周旋,为她们上山赢得了非常宝贵的时间。
  敌人在老乡家找不到人,便在叛徒的怂恿下向山里追击。奔跑的母亲身上的疮面在剧烈的磨擦下,又是脓又是血顺着衣服往下流,疼痛难忍。山下几十个伪军已向她们逼近,敌人边追赶,边向山上开枪,还不时地狂叫着“别跑了,快投降吧”。子弹从母亲她们的耳边飞过,并发出刺耳的尖叫声。但她们全然不顾,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不能让敌人抓住”。重病的母亲在战友的帮助下,伴随着射向她们的子弹,拼命地向山上爬。为了轻装,她们扔掉身边所有的衣物,并机智地向上高喊:“山上的同志们,敌人来了!”可能是敌人听到了母亲的喊叫,以为山上真有八路军,所以停止了追赶,并退了回去。真是太惊险了,后来母亲说起这事,总是开玩笑地说:“子弹好象长了眼,不打八路军,老天都在保佑好人呀!”
  母亲经常告诫我们说:“你们是生在莒县,养在莒县,是莒县人民养育了你们,千万不能忘记老区的人民”,由于战争年代与群众生死与共的斗争生活,使母亲和莒县老百姓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那个非常时期,在敌人的多次残酷大扫荡中,在敌我犬牙交错的形势下,随时都有可能被叛徒出卖的危险,是根据地的群众保护了母亲,使她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所以平时母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没有根据地老区的群众的保护,你妈这把骨头现在还不知埋在哪里呢?你们也不会有今天。”每当听到母亲这话时,我们都能感受到她对老区人民的感激怀念之情。
  崔立芬嫁到了前横山村一户不一般的人家。
  首先是婆婆不一般。婆婆叫杜怀兰,1897年出生于莒县慕家官庄。18岁,她和崔立芬一般大的时候,从慕家官庄嫁到了前横山村,丈夫蒋廷成是一位老实厚道的庄户人。1941年后,日本鬼子对横山抗日革命根据地频繁进行疯狂扫荡。为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很多村都成立了妇救会、农救会、儿童团等抗日组织。杜怀兰从小就聪明伶俐、性格豪爽,看到鬼子的烧杀抢掠,她气不过,就决心紧跟共产党走,参加到抗日队伍中去。杜怀兰工作热情高、干事能力强,组织就任命她担任前横山村妇救会长。前横山村地处四面环山的偏僻山坳,与外界联系少,妇女的思想封建落后,刚担任妇救会长的杜怀兰,家人没有一个支持的,公婆更不让她出头露面。婆婆开始还指桑骂槐,边撵着家里鸡边骂道:“你这该杀的,俺给你吃给你喝,你还不好好在家里趴窝下蛋,看俺过年不杀了你。”见儿媳妇还是天天向外跑,就挑明了道:“你一个女人家,东家走西家跑,整天混在男人堆里,不像样,不像话!”杜怀兰道:“鬼子已打到俺们家门口了,对俺们又烧又抢!要是在家等着鬼子来杀俺们,还不如俺们抱起团来杀鬼子,加入到抗日队伍中去。”一来二去,家人被她说服了,纷纷表示支持抗日。做通了家人的工作,她先动员自己的儿媳崔立芬、嫂子参加妇救会,又走门串户动员全村的妇女加入妇救会。妇救会刚开始组织妇女学唱歌、学文化、放裹脚、控诉日军的种种罪行,后来号召全村妇女团结起来,为抗日支前做贡献。

(未完待续)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4 版:悦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个红色群落的传奇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