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自行车记忆
图片
  

石岭子
  多年不骑自行车了。回老家居住后,有些路开车太近步行又远,便把妻当年所骑的那辆破旧“英特尔”坤式自行车从楼道深处翻找出来,请三弟修理了一下捎回村里以车代步。当我骑上它行走在家乡路上时,这才发现,偌大的村子骑自行车的也就我一个人了。
  现如今的村人们,出个远门没有私家车的都是坐公交(三块钱的乘车费实在是不算什么了),下坡干活不是摩托车就是电动车,就连后街上卖豆腐的南家大嫂也早已动用了电动三轮,在屋里刚听到她的叫卖声,出来往往就不见了踪影。
  于是我在想,那个曾经让人心动的自行车是何时淡出人们的视线,渐行渐远了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城市,自行车虽已成为最常见的代步工具,但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也算是个稀罕物件。而在农村呢,拥有一辆自行车那是身份和家境富足的象征。记得村里有户单职工家庭就有一辆自行车,车架用花纸包得严严实实,车圈擦得锃明瓦亮,吃国库粮的男人每天骑着它上下班都会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看得我们一伙小年轻心动眼热。那男的每次回到家后就把自行车高高地挂到墙上,一般人借不出来,为让借车者免开尊口还半开玩笑地放出风来说:“借老婆也不借车。”
  父亲是单职工也有辆自行车,但却不是他个人的“私家车”——他那微薄的工资要用来养活一大家人根本就买不起——— 那是厂里配给他作为采购员的公务车。记得那是一辆“大金鹿”。有这样一辆车子,除了公务以外,父亲便可以“公车私用”骑上它经常回家了。自行车中,青岛产的“大金鹿”最为扎实,很适合高大且胖的父亲骑用。每当父亲骑车回家,那车便会立刻成为我的“玩具”,在还没有自行车高的时候,我以手摇脚踏板为乐,总是使出吃奶的力气把它摇得飞转。
  有一次不知怎么了,摇着摇着,车胎竟然“嘭”的一声爆了,父亲闻声赶来,随手就是一个结实的耳光甩在了我的脸上。那是记忆中父亲唯一的一次打我,可见自行车在他心里的重要程度。
  稍大,父亲再回家的时候,我便可以学骑车了,父亲有时还会扶着车“屁股”帮我,也不知摔倒过多少次,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先是从车架空档里斜歪着骑,腿再长一点的时候,就脚尖踏板扭着骑。现在想来,那骑在自行车上的感觉远比如今驾驶汽车来得“爽”。
  上高中的时候,两年当中来回五里路的求学路,都是挑着煎饼包袱咸菜罐拿脚步丈量的,看到吃国库粮的同学离校很近还可以骑着车上学,那个眼馋呀,心里便想,有朝一日有了钱一定要买一辆自行车。
  1974年我到父亲所在的电厂当了一名亦工亦农的工人,每月能拿到三四十元的工资,但要买一辆自行车仍然是件可望不可即的事情。那时,一辆“大金鹿”要一百五十多块,名牌“永久”“飞鸽”“凤凰”都在二百块左右,这对于我来说,不吃不喝也得四五个月才能攒下。况且也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还得凭自行车票托人找关系才能买到。
  然而,让我高兴的是,进厂后骑父亲公车的机会明显多了。想进城时推出车来就可以骑上走,厂子在城西郊区,进城的土路要跨越一道坡度不算小的“城西岭”,于是,我上坡从不下车一口气就能蹬上去,下坡有时还要“聊发少年狂”撒把飞奔。
  星期天想回家时可以堂而皇之地骑车上路,一上路就开始狂奔不断地超越前面骑车的人并以此为乐。不成想有一次却遇到了一个“硬茬”,被我超越的那人显然心有不甘随后便开始猛追,于是二人就在路上你追我赶地“飙”起车来。那人身强力壮韧劲十足,以至于追得我气喘吁吁渐渐感到力不从心,但又不甘心让他超越面子尽失,眼看着县拖拉机站就在前面,于是急中生智一阵猛蹬拐弯进了站门,造成“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假象,总算保住了“面子”。
  骑自行车回家的时候,到村头就要下车推着进村,这是父亲一再叮嘱的,以此表示对村人的尊重。在村口下了车离家还比较远,再就是怕有人见了前来借车,于是我会算计着回家的时间,总是在黄昏时分人少且看不清的时候进村。但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那天不巧就被三队队长看见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就领着会骑车的会计上门来了,说是借“脚踏车”去公社“买密虫子打乐果”,借车的激动心情竟然让他说了反话,一时成为笑谈。
  是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第一辆自行车的?记得是1980年中专毕业后,我在西部一个县的农牧局当技术员,一年后定职,我领四十一块五的工资,因为要经常到乡下出发,好像还是以“公费自助”的形式花一百五十三块六买了一辆“大金鹿”。此后,特别是在草场调查的过程中,那辆自行车伴随着我走遍了那个县的山山水水……
  后来那辆“大金鹿”丢了。有一个时期县城盗车猖獗,为防不测,晚上都是把自行车抱到楼上放着的。但就在有一天午休的时候,车子还是被贼人偷去了。那天下午我请了假,去了车站,集市,在不同的路上撒摸寻找,只要见了相同的自行车,总觉得那就是我被偷的车,忍不住想向前查问。
  在汽车普及的今天,拥有一辆自行车再不会令人心动眼热,也不再是身份与富足的象征。在城市,或许还能见到辆自行车在路上“悠然孤飞”,那多半是出于锻炼目的人的一个选择。在农村呢,自行车将会变成另一种意义上的“稀罕物”,渐行渐远或许就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印记。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3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自行车记忆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