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77岁老木匠从业60多年
传承匠心精神 授徒100余人
图片
图片
  

本报特约记者 刘明照
  今年77岁的卢学正,是日照市莒县小店镇卢家孟堰村人。他从十几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习木匠手艺,至今已教出了100多个徒弟,现在很多徒弟凭借“匠心”的传承,当上了老板,过上了好日子。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一些老手艺难以传承,但是他心里仍然很高兴。
  卢学正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二,都传承了父亲的手艺。“自打记事起,我就跟着父亲学习木匠手艺,到了十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单独给人做家具了。”卢学正介绍说。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莒县小店镇卢家孟堰村的木匠手艺,在当地可以说是远近闻名。在长期的劳作实践中,本村木匠的工艺也形成了“硬工”和“软工”两个流派。“硬工”讲究的是“力学”,做出的木器实用又省力;而“软工”讲究的是“几何学”,做出的木器以好看为主。
  卢学正介绍说,“硬工”流派是以他的父亲卢九法家族为代表,而“软工”流派则是卢凤启家族为代表。村里的两个“流派”沿袭各自的传统,用自己的手艺,为家乡父老打造着木桌、木床、独轮车、地排车等日常生活用木器。两个“流派”有时相互合作,又分工明确,用一种“互不干涉”的方式,传承着这个传统手艺。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长期的合作中,卢学正发现,两个流派各自坚守的“传统”,都有长处和短处,比如在做“独轮车”的时候,“软工”讲究外观好看而忽视了车子的耐用性,而“硬工”讲究实用省力,却忽略了车子的细节外观。卢学正就想为什么不能把两个派别的长处合二为一呢?
  虽然他传承的是“硬工”流派,但他是一个喜欢创新的人。后来,卢学正把两个流派的长处相结合,打破了派别之间的规矩和禁忌,融合了派别之间的精华,取长补短,以新的理念来打造木器,使手艺得到了更大地的提升,制作的木器乡亲们更加喜欢了。后来,他总结了一下,其实做为民间传统手艺人,传承的应该是“匠心”,而不是所谓的“手艺”。“手艺”传承容易,而“匠心”传承很难。卢学正介绍说,民间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样的俗语和观念,所以很多木匠师傅都是“家族传承”,一般不教外人。而他却没有这样的想法,他认为把手艺教给了别人,也会逼着自己创新去提高手艺。“如果自古以来,手艺人不创新,哪里会有现在的科技发展呢?”卢学正认为,手艺的传承,不是守残抱缺,而是创新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技艺被科技代替,遭到淘汰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建设也迎来了大发展,农村正需要大批的木匠。在1981年至1991年期间,卢学正抓住这个机会,连续办了10期“木工班”,共收了140多名徒弟。如今,很多徒弟虽然不再像他这样坚持做传统木工,而是到全国各地,做起了楼房木工装修的生意,挣的钱多了,技术也更先进了。“逢年过节的时候,有不少徒弟还来看我。我就告诉他们说,你们现在做装修生意,做的是现代木匠,传承的是木匠的‘匠心’而不是手艺。如果你们还坚守传统‘手艺’,而不是传承‘匠心’,那你们可能会穷一辈子。”卢学正说,他很高兴徒弟都传承了“匠心”而不是“手艺”。
  1983年,卢学正当木匠,培训传承木工技术,通过自己的手艺和努力,成为当地的“致富明星”,很多人都慕名找到他,想学习木匠手艺,他都根据徒弟的特点,给予技术上的帮助和传授。当年,莒县县委、县政府给卢学正颁发了“劳动致富光荣”奖状。“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卢学正传承着木匠手艺,虽然没发什么大财,但也没缺少了钱花。多年来,他一直没有忘记“匠心”的传承,每年的春节,贴春联时,他都亲自写“公输子在此”的牌位,贴在门口,以示传承“匠心”。“公输子”也就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鲁班,也有称他为公输盘的,千百年来,鲁班已成为土木工匠界的“祖师爷”。
  卢学正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目前只有大儿子卢永亭传承了他的“木匠”手艺,在城里做装修,收入远远大于做传统木匠的收入。现在,村里的卢永标和卢培鹏也传承着做“独轮车”的手艺。去年,卢学正做木质独轮车的手艺还成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是传承人。“到目前,我已经造出了六七辆‘迷你独轮车’,送给了朋友几辆,家里只有四辆了。纯手工造一辆大约需要6天时间,全车71个零部件,长约40厘米,宽约30多厘米,重量在500克左右,能负重50多公斤。”卢学正介绍,有人说能值600元,因为从来没有卖过,他也不知道到底能卖多少钱。
  做木匠60多年来,卢学正很少闲着。不管做家具还是做农具,只要一开工,他就像入迷一样停不下来了,以至于耽误了很多农活。前几天,老伴唐树芬嘱咐他别忘记了晾晒白菜,因为这几天一直在做一辆实木仿古地排车,结果他真把这事给忘记了。79岁的老伴唐树芬经常“批评”他:“他这个人一干活就没别事了,只有他自己。”
  卢学正介绍,这么多年来,他坚持着做木匠,坚持传承着“匠心”精神,培养了100多名徒弟,还靠着手艺养大了3个孩子,已经很知足了。这些年来,因为干木工活而耽误了干农活,没少挨老伴的“批评”和埋怨,在这里他想向老伴说一声:“对不起了,让您受苦了。”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8 版:日照守艺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传承匠心精神 授徒100余人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