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东关北路是条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于蓉/文 高新兴/图

海曲忆旧
  想来,一条路记载的不会仅仅是一个人的记忆。在某些时候,时间会说话,它以某些事物为载体,譬如一间老屋,一株老树,一条老街,一张老照片,当我们站在那些旧日的光影里,好像被什么东西击中一样,所有的记忆都慢慢变得鲜活,青春、热血、理想好像从来不曾远离。
  而当我站在时间的某一个节点回首来时路,仿佛看到1982年坐在一辆大卡车上随父母转业回到日照时的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她张皇失措地看着这个陌生的小城。是的,从陌生到熟悉,这座小城的一街一巷一砖一瓦,就在不知不觉中永恒地刻印在她的记忆里。
  小城日照华丽转身,成长为一座现代化的活力海滨城市,旧日的痕迹一点点遗失,然而那时间深处也总有我们无法忘怀的昨天,在回首的刹那,潮水般
  的记忆像海水一样涌上来,它淹没了我。
  于是起笔“海曲忆旧”系列,以记下那些渐逝的、远去的时光。以文字,来慰藉。


  很多年了。我在这辆列车上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以来,我似乎一直在等。我在等列车员播报一个熟悉的站名,那个时候我就可以从风衣口袋里抽出手,拍干净身上的征尘,安静的下车。我将在众目睽睽之中踏入无际的辽阔的暗夜。回到梦最初开始的地方。像飞鸟返还蓝天。像游子回到母亲的怀抱。
  城关一小在现在的东关北路南头,海曲路老古城春大酒店路口往北一点,没有旧城改造之前要沿着一条狭窄的小路,拐到五村的胡同深处,前几年五村拆迁时我曾经去学校里签合同,很难想象这样的一所百年小学四十多年过去都没有什么很大的改变,除了拆除了一片平房,盖起一座教学楼之外,我们五年级时的教室好像都还在。先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实验小学的崛起,后来市政府东迁,建了新营小学,再后来被后来的实验三小、实验二小超越,而我们的母校城关一小就这样一日日沉寂下来。城关一小虽然早已更名为日照第一小学,在我看来,终于还是渐渐有些没落了。
  据记载,城关一小的前身为日照县学,始建于元至正十一年,由县尹仇敬创建,地址在老县署西南方。明嘉靖三十六年,知县张执中迁县学于东门外,今城关一小。历经九次修建,才初具规模。1903年,改建为日照县立高等小学堂。
  我刚转到城关一小的时候校园里还有一大片树林,文庙似乎也还在,要顺着校门一直往里走,在学校的最里边,时间的最深处。彼时实验小学还没开始建设或者正在建设,一小是整个日照最好的小学,除了附近的村民,大多是全县机关企业干部工人的子女在此上学。城西的城南的城北的城东的最远的有的隔着学校十几里。中午一半的学生不回家吃饭,每人带一个铝饭盒,条件好一点的背着军用水壶,家庭一般的还有带着挂水的那种玻璃瓶子盛水喝。
  大屋门前的那一片树林有些年头了,树都高大粗壮,品种无非槐杨,夏天下了雨以后林子里湿漉漉的,下了课以后我们蜂拥着从教室跑出,蹲在树下挖知了龟。天好的时候女孩子在树下跳皮筋、跳房子、丢沙包。男孩子们玩瓷璜,打拐、打嘎、打用硬纸叠成的四方的纸片。没有电子产品,我们一样玩得很嗨。快乐是简单的,这些简单的游戏也日渐湮灭在时间里。
  校门口常年有几个卖零食的,可以吸的那种吸螺,两分钱一酒盅,五分钱一大盅,还有卖一种自己熬的芝麻糖,粘牙得很。学校附近有一家影剧院,每年“六一”可以去看免费的电影。从胡同里出来往南一拐,摆着两家小人书书摊。二分钱看一本薄的,五分钱一本厚的。胡同口往右一拐,有一个黑洞洞的向街开的房子,站在门外向里看,漆黑一片,记得好像是一家修钢笔的小店,再往北一点还有一家烧水的茶炉,几分钱一壶开水。
  东关集那时还是名副其实的东关集。每月逢五逢十大集日,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当然也是我们最欢气的日子,中午放了学人空子里钻来钻去,要是赶巧手里还有一毛钱,简直就是个大土豪,恨不得将整个大集买下来。彼时刚经过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六七十年代,大地复苏,百废俱兴,生机勃勃,整个东关集货物琳琅满目,不仅是附近村庄的人,有远的南湖的、陈疃的、丝山河山两城多远的都来了,那时自行车还稀罕,很多就是步行走三四十里路起一大早来赶这个东关集,那个热闹劲,可以想象。
  如今的东关北路地下,曾经是一条小河。不过我在一小上学的时候,南端河面上已经覆上了青石长条。最早的东关集就是沿着河两岸一溜儿排开的。
  记忆有时也未必是个靠谱的家伙。有一次跟同学聊起,他们都记得这条由北往南穿城村而过的河流,经现在的东关北路最终汇入崮子河。可我竟然一点印象也没有。当然应该有那样的一条河,要不然哪里来的恋爱桥,荷花汪?可我怎样想也想不起来了。我的记忆就这样欺骗了我,或者也不能算是欺骗,这应该是土著与后居者的分别吧。一条清澈的河,河水清浅,唱着欢快的歌,日光下映着粼粼的波,到了晚上,河水倒映着星空,薄雾弥漫,轻轻的愁绪洒满两岸。这么美的一条河就这样凭空从我的记忆中消失了。它曾给两岸的人带来了多少美好的记忆啊。夏天摸鱼捉虾,浣纱洗衣,冬天河床结满了冰,孩子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戴着棉帽子棉手套吸溜着鼻涕在冰上打陀螺,擦滑,滚铁环。那个时候,我们都是自然的孩子。如今的那条河呢?它沉睡在许多人的回忆里,沉睡在高楼的地底下,有时午夜梦醒的时候,会听到它低低的声音呜咽。
  老孙住在十村,现在太阳城市场南头大门口附近的位置。城关供销社的北边。老孙其实并不老,因为是老铁,一路从十几岁叫了下来。老孙是十村土著,正宗城里人,其实也是个机关孩子,不过那些年一直住在自己家的民房里。当年我父母都在供销社上班,离家太远,有时中午我们就在父母单位的食堂吃饭,食堂离老孙家很近,吃完饭就到老孙家去玩。
  曲里拐弯的胡同里,一片低矮的门扉里,老孙家的黑漆大门庄重气派,贴着红色的对联,门扉的上方端正地贴着“吉庆有余”,中间是个大大的“福”字。推开门,满院子花,多以茶花杜鹃为主,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孙叔是个大个子,我要仰着头看他,阿姨那时正年轻,剪着齐耳的短发,她特别和蔼可亲,脸上总是那种很温暖的笑容。孙叔是雅士,不光院子里有花树,屋里的墙上挂满了牡丹图,后来才知道是马世治先生的牡丹图,彼时家庭挂画多以印刷品为主,由此可见孙叔家里的文化氛围浓厚。老孙家里有很多书,东方少年,少年文艺,江苏版少年文艺,小葵花,这也是我喜欢到她家里的主要原因。
  老孙彼时是一小的名人,少先队大队长,胳膊上有三道杠的,又是旗手,每周升国旗站在红旗下,引人注目。音乐响起,我们扬起手,对着国旗行注目礼,老师说,这个队礼的意思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很多年了,老师教过我的很多东西我都忘记了,不知为什么,却偏记住了这个。
  记忆里还有一件事记得清楚,那一年冬天我们不再穿连帽厚重的棉猴了,开始流行面包服,女孩子都穿红的,然而老孙却穿了一件白色的,样式也不同,似乎还有两条彩色的带子装饰着。她的个子高,站在台上,胳膊上是三道杠,神气得很。她扬起手,冬天的阳光温暖的照着她,照着我们,照着操场上一双双明亮纯净的眼睛。那个时候的我们,年少,单纯,有理想,有信仰。
  一小有几位老教师,说起来在一小念过书的应该都熟悉,我三年级时的班主任姓张,当时觉得她是一位慈祥的老太太,后来想想,可能当年张老师也不过四十多岁的年龄,我很多年都不能忘记这位张老师,很好的一位老师,文采斐然,爱给我们讲故事,也不凶。她住在县联社后边四村还是三村的一处民房里。二班的班主任姓相,相老师也是很好的一位老师。还有那位音乐老师,一头卷发,脸很黑,训练的时候,有调皮的男生捣乱或总是乐器敲不到点上,老师也会作势吓唬一下,那些调皮的男生就给老师起了个外号。去年的时候,听同学说,这位老师去世了。
  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学校也差不多这样的吧,一茬茬的学生长大了,离开了,固执坚守在学校里的,是那个手持粉笔的人,时间的轻霜落下来,多少人就这样白了少年头。他们默默站在时间的深处,目送着一届届孩子们,将自己站成守望的灯塔。那些曾经教过你的老师,你可还记得吗?那些曾经教过我的老师们,你们可还好吗?
  十村大约是老城里最早拆迁的村子吧,我知道的是他们让出祖祖辈辈居住的那块曾经沿河的平平展展最好的土地,老孙她们家以及整个村子的人都搬到了西岭上,倒出来的土地上很快建起了著名的太阳城市场,那时已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了。当年的太阳城市场占地面积大,楼盖得也气派,虽然里边设计得跟迷宫一样,也一样耽不了城里城外的人来逛,逛着逛着就会掉了向,但仍然乐此不疲。彼时,逛太阳城市场几乎也是一种时尚。一楼以批发为主,各种生活用品,二楼服装为主,三楼以布匹为主,四楼记得好像是家具。当年的太阳城市场生意异常火爆,而周边村子里刚刚将户口本改成国库粮的失地农民也大多在此谋生。以太阳城市场为中心,慢慢形成了一个商业圈子,西边的正阳北路两侧,北边的西海路两侧,全部是以烟酒糖茶为主的批发门店,东边是一摆溜三个大棚,从东关北路的南头向北一直到山东路。
  可以说太阳城市场造就了日照最早的一批商户。那些年依附于太阳城谋生的人究竟有多少?谁能说得清。十村成就了太阳城,太阳城市场也成就了十村和附近村庄的人们,以及陆陆续续开始下岗失业的人们。那个类似于城乡接合部的乱糟糟尘土飞扬的太阳城市场商圈,在回忆里是乡土的温暖的。如今西岭上的十村也早已开始了又一轮拆迁,沿师范岭南侧那片密密匝匝的平房早已经拆得七零八落,新十村在西岭上竖起一栋栋摩天高楼。
  时代的列车呼啸着向前,那个缓慢凝滞的时代,一眨眼已经远远地被我们甩在了身后。站在2020年时间的节点回望,甚至会惊疑不定地想,真的曾经有过那样的一段时光吗?真的曾经有那样的一条河流吗?在时间浩荡的长河里,流水带走了一切。那些琐碎的庸常的时光,我们曾用力想挣脱的平庸生活,浮在水面上的泡沫一样的欢乐或悲伤,在回望中似乎被时间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原来我们的生命就是由那样一个又一个琐碎的瞬间组成的啊,正是那些或悲或喜的光阴组成了我们生命里一个又一个不可重来的场景。
  1986年夏天我们小学毕业了,当年流行照毕业照,东关街上的照相馆有一家似乎是杨姓人开的,名为美真,老板当年是个名人。沿海曲路西行至武装部,对过是国营照相馆,还有一家向荣照相馆,位置记不清了。我忘记了我们的照片在哪家店拍的,但还能清晰得记得拍照片的时候因为老孙高我一头我悄悄拉了她一把,想让她矮一些,她的肩膀一斜,照相师傅就在那一瞬间按下快门,时间永远定格了这一刻。多年以后的我重新翻看照片,照片中的两个女孩一高一矮一胖一瘦,剪着一样的白菜帮子头,都紧紧抿着嘴,目光渺茫地注视着未知的前方。愿时间温柔,成全你们所有的梦想。你们,终于,成为了你们少年时代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吗?你们,还记得年少时许下的那些誓言吗?愿时光的河水永远清澈,女孩们永远清澈如初。
  列车从太阳升起的地方出发,一路穿过河流,山川,平原,丛林,莽野。穿过一个人的童年少年青年和中年,从黎明到黑夜,从春夏到秋冬。
  我在这辆列车上已经很久了,更多的时候我长时间凝视着窗外。那些不断变幻的莫测的景色,多像我小时候手中的万花筒。一个时代离去。另一个时代到来。帷幕拉开又合上,有一些人离开,有些人到来,而生活永不止息,世界喧嚣沸腾,看上去似乎永远热闹。

网友留言

赵华
  你的文章把我的记忆拉回到1975年那个夏天。父亲带着我,从西岭沿着大路,那时候还不叫海曲路,自行车包袱架子上捆着父亲用方凳改造的小课桌还有小板凳,我坐在大梁上,一路向东。粮食局、一饭店、土产杂品店、公路站、药材公司、武装部、公安局、百货公司、老县委在我眼前掠过,过了闸门往北拐,城关公社后边往东拐,城关一小,我来啦!

贾鹏
  我1986年在一小上一年级。记得总共有三个操场,最东边那个最大,中间靠北那个最小,上面还有一个高台子,学校经常在那里有文艺演出。

扬帆
  时光如一条河,流过就不在复还,唯有记忆可以看到一路走过的岁月。

徐延岳
  操场上的广播声、班长的起立声、下课的铃声、同学们叽叽喳喳的嘈杂声依稀在耳边回荡,难忘我们的青春啊!

詠岩松
  娓娓道来的往事,情真意切暖融融,望继续留墨。

邦妮和尼克
  曾经是懵懂少年,如今已人到中年。

牛棚
  1980年毕业的路过!很亲切,勾起了很多回忆,我们上学时,路过大戏院、高门台、跨过架在营子河上的恋爱桥,穿过小胡同,进入校园,教室前面还有一片蓖麻。

知足常乐
  虽然不是一小的,但是同龄人,看着文章勾起满满的回忆!

沙漠一粒
  记得当年在操场东面芦苇荡里探险,刺激,感谢作者带来美好回忆!

海帆
  斑驳的记忆承载着少年的光阴,来不及回想,一切都已经定格。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8 版:海曲忆旧】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东关北路是条河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