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古人是怎么庆祝丰收的
图片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秋分是硕果累累的丰收时节,自2018年起,每年秋分成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民以食为本”,农业是人类生存之本。在古代,食物是初民与大自然的根本关涉和系结,有一个丰收的秋日意味着来年人们可以有衣有食,生活无忧。自古以来,庆祝丰收就是劳动人民最重要的仪式之一。

《诗经》中的收获场景
  在中国数千年的农耕文化中,人们与土地紧密相连,生产技术长期不够发达的时代,祈盼和庆祝丰收成为农人们一年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
  如此重要的与生产劳作有关的仪式活动必然会在文学作品中有所记载,最早记录这种活动的文学作品当属《诗经》。20世纪法国著名汉学家葛兰言在《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一书中,解释他之所以选择《诗经》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时说:“像《诗经》这样具有很高程度的准确性的文献别无他见,这也是选用它的主要理由。”由于对农业的特殊感情,周王朝民族在诗歌中常常会自豪地歌颂农业生产、追忆农业生产的先祖。《诗经》作为最原始歌谣的记载,我们可以透过它来窥探古老社会的许多问题,比如《诗经》中有许多篇章就是关于祭祀的,最典型的是《周颂·载芟》《周颂·良耜》。
  《周颂·载芟》是一首记录劳动人民的全年农业活动的农事诗,其中下半部分写到粮食物品获得了大丰收,人们沉浸在喜悦之中。“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丰收之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保佑自己祖先的社神。“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于是人们将丰收的成果供奉在神的面前。“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把散发着浓浓香气的祭品供奉给灶神,农业丰收的美好结果,在农人看来都是社神给予人们的恩恵。诗歌最后一句“振古如兹”即是说明在周王朝以前,人们也是如此庆祝丰收的。
  《周颂·良耜》是祭社神的诗歌,可以说是《载芟》的姊妹篇,并且用了更多的篇幅来歌咏民众取得丰收的成果。《毛诗序》说此诗是“秋报社稷也”。孔颖达则注释道:“谓周公、成王太平之时,年谷丰稔,以为由社稷之所佑,故于秋物即成,王者乃祭社稷之神,以报生成之功。”“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收割后黍米和高粱堆起来密密麻麻,把百多间屋子堆得满满的。一年的劳作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人们高兴地饮酒,献上最好的祭品,意在感谢社神一年来的保佑。

非正式的丰收节———“秋社”
  秋社日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干支的一种纪日方式)。这是一个重要的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从秋社的文化内涵来看,这个日子与人们庆祝丰收有着很大的关系。
  清末民初著名易学家尚秉和称社日“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最古最普遍之佳节”。社日祭祀的对象主要是土地神,也就是“社”,也有学者认为还有五谷之神,也就是“稷”。祭祀的时间有春社、秋社之分,间或有四时致祭者;祭祀的主体有官社、民社之分。祭祀的主要活动有杀牛宰羊献酒,仪式结束后人们享用祭祀过的酒肉。所谓“春祈秋报”,就是春耕时祈祷土神保佑丰收,秋收时酬谢土神赐予丰收。尤其是每逢秋社日,上至皇宫官府,下至民间百姓都在此日进行土地神的祭祀活动,皇帝还会赐给官员寓意丰收的食物。总之,无论春社还是秋社都与丰收和欢乐密切相关。
  这些活动从古人的诗词中就可以看出。如我们熟知的唐代诗人王驾《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展现出春社时节庄稼长势喜人的景象和家家欢饮的热闹场面。写秋社的诗词也很多,其中不少是记录庆祝丰收的场面。如宋吴潜《水调歌头·其一》:“一愿君王万寿,次愿干戈永息,三愿岁丰登。四愿老安乐,疾病免相萦。”宋苏辙《秋社分题》:“天公闵贫病,雨止得丰穰。”尤其是陆游的《秋社》一诗:“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冬冬赛庙回。又见神盘分肉至,不堪沙雁带寒来。书因忌作闲终日,酒为治聋醉一杯。记取镜湖无限景,苹花零落蓼花开。”社鼓、分肉、美酒等可见当时社日的热闹胜景,表达了人们对丰收充裕的喜乐和满足。
  在日期上,秋社和我们今天的丰收节秋分其实是相邻的。秋社一般在秋分前7天到后2天的范围内。更罕见的是,有的年份秋分、秋社与中秋节同一天,比如宋人刘攽就有《八月十五日秋分是日又社》一诗,描写三节同日的奇观,“难得良辰并,仍将吉戊同。”按照天干地支的算法,2020年的秋社日和秋分为同一天,均是9月22日;而2018年首个丰收节时秋社与秋分也都在9月23日,中秋节阳历则是9月24日。
  社日兴盛于唐宋,明清以后逐渐式微。现在尽管一些地区还存在过社日的习俗,社日已经并不为广大城市人群以及年轻人所知晓,成为需要抢救和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七夕”风俗中还祈盼丰收
  如今,七夕是一个与爱情有关的浪漫节日。其实,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星神和自然的崇拜。在农业发展的初期,人们需要根据对天象的观测来进行农事活动,以获取作物的丰收。农历七月正值农作物从繁育期到收获期,而织女星也在七月升到一年中的最高点,古人便将织女星作为带来繁育和丰收的吉星并加以神化,将祈求丰收的人间愿望投影到天河中的二星。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谓七夕:“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此处的河鼓和织女,指的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与秋社不同,七夕时接近收获但尚未到收获期,所以人们更多的是祈求天遂人愿、大获丰收。早在周代以前就有以新黄之穗荐田祖之礼。现存规模最大、资料最丰富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的《岁功典》篇章中,引山西志书述广灵县风俗说:“七月七日折柳枝,挂楮钱插田中以报田祖。”研究《诗经》的著作《毛传》说:“田祖,先啬也。”“啬”借为“穑”,先啬即先农、农神。七月七日而报田公,显然是将田公与牵牛星联系在一起。由此看来,七月七日不仅是古人祈盼、庆贺秋收的吉庆日子,也是祭农神田祖、报田公的日子。
  古代七夕风俗活动中,有些地方还有“庆贺耕牛生日”的内容。因在农耕社会农业生产主要靠牛耕,而牛又是为牵牛织女婚姻立下汗马功劳的一员,故在牛郎织女相会的七夕,民间将这一天联想为牛的生日。有清朝史料记载,有的地区妇女在七夕除乞巧外,“又以为牛生命日,折花枝于角,可无灾,以面饼赏牧童”。另《古今图书集成》中的《岁功典》引山东志书言禹城县:“七月七日牧童采野花插角,谓之贺牛生日。”这种在七夕祭祀田公、贺牛生日的主要目的在于娱神、纪念,是丰收后对田祖、牛的感谢。这种祭祀方式反映了初民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祈求和酬谢田祖,以期来年农业再获丰收的愿望。
  古代七夕节妇女向织女乞巧时,一般都用瓜果麦豆等祭祀织女。如黄庭坚《鹊桥仙·席上赋七夕》:“朱楼彩舫,浮瓜沈李,报答风光有处。”吴文英《惜秋华》:“瓜果夜深,斜河拟看星度。”之所以以瓜果麦豆为主要贡品,有学者认为是因为在各种农作物中这几类作物的生长比较茂盛,如《诗经》中有“瓜瓞绵绵”的句子。妇女们在七夕呈设瓜果来祭请织女,期望到了收获的季节瓜果丰盛,也希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
  (据《济南时报》)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3 版:旧闻新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古人是怎么庆祝丰收的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