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御前侍卫纳兰性德
图片

  纳兰性德是清朝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长相思·山一程》等,即便是放在宋词中也并不逊色。王国维赞其“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除了缠绵哀婉的诗作之外,纳兰性德还比较令人关注的是他高贵的出身。他是康熙朝首辅宰相纳兰明珠之子,母亲是皇室格格出身。《清史稿·文苑》中记载:“性德,纳喇氏,初名成德,以避皇太子允礽嫌名改,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明珠子也……数岁即习骑射,稍长工文翰。康熙十四年成进士,年十六。圣祖以其世家子,授三等侍卫,再迁至一等。”纳兰性德的官职是康熙皇帝身边的一等侍卫。他深受宠信,经常随驾出巡。
  在近十年的侍卫生涯中,纳兰性德多次跟随皇帝离京巡幸。因为家世显赫,又是近侍,所以他的角色不只是跟随在皇帝的巡幸队伍中,而是近距离伴君左右。现存的诗歌中可以看到不少纳兰性德与皇帝的同名诗作,均是他随君巡幸时所作。比如君臣行吟塞上,都有诗《山海关》。康熙皇帝诗曰:“漫劳严锁钥,空自结山川。在德诚非易,临风更慨然。”纳兰性德则诗曰:“哀笳带月传声切,早雁迎秋度影高。旧是六师开险处,待陪巡幸扈星旄。”康熙的诗作从帝王的角度,表达了巩固边疆、消弭战事的愿望;而意气风发的纳兰性德则还有几分建功立业的壮志。两人的同名诗作还有《古北口》《姜女祠》等。纳兰性德的这些出行经历开阔了他的眼界,也了解了边疆战事以及将士之苦,对他词作格局的开阔有很大意义。
  纳兰性德任御前侍卫的前几年,正值三藩之乱,清王朝在湖南、广西等地用兵频繁。如此形势之下,战士们久戍不得归,心生抱怨。纳兰性德在巡幸时结识了一些参战将士,并且听他们倾诉军旅之劳、久戍之苦,所以他的一部分诗歌从征人的角度描写战地的荒凉压抑和征人真实的内心世界。如一首《征语》:“横江烽火未曾收,何处危樯系客舟。一片潮声飞石燕,斜风细雨岳阳楼。”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激烈程度,但是“横江烽火”之语还是让人感受到残酷又无休止的战事。另一首《征语》组诗中的“青磷点点欲黄昏,折铁难消战血痕”两句,则粗笔勾勒出一个战地将军的身影。四面都是鬼火的荒野,经战已久的将军独坐擦拭清理自己的武器,但宝剑已是“战血难消”。
  值得肯定的是,纳兰性德虽然是一名满清贵族,但是他的这些诗作立场是平民化的,他所关注的不是战争胜败所能带给统治阶层的荣耀和利益,而是普通将士的思想、愿望和生存状态。诗中记录的不是皇帝眼里的战争,而是普通将士眼里的战争,反映的是普通将士的真实情感。
  御前侍卫的大多数工作时间均是在皇宫之中,这也让纳兰性德有机会多角度描述宫廷生活。任职期间,他会赏玩奢华而优美的宫苑以及皇家园林,记录皇帝生活的日常,也会跟随外出打猎、宣赏等事件。闲暇之时,也会在盛宴上喝个半醉。“太平时节多欢赏,丝络雕鞍半醉归。”任职侍卫初期,纳兰性德对这种悠闲安逸、富贵奢华的生活是满足的,并且对伴君而行的地位有一种荣耀感。很长时期内,他很享受这种帝王恩宠。
  实际上,纳兰性德的高贵地位除了来自于他优渥的出身,也与自身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他艺术水平极高的词作自不必说,也有一身不错的武艺。与其同时期的学者徐乾学在《纳兰神道碑》中记载:“君自以蒙恩侍从,无所展效,辄欲得一官自试,会上亦有意,将大用之。”纳兰性德欲求建功立业,于是康熙二十年,皇帝派他“觇梭龙”,也就是奉命出使巡边,侦察“梭龙”一地的军事情况。至于“梭龙”的具体地理位置学术上尚有分歧,有东北黑龙江和西北碎叶城之说。不管出使哪里,在这趟出使中,纳兰性德不是随行者而是主帅,他带领一行军队跋涉万里,历经寒冷风霜、百般劳苦之后完成了军事任务。这趟出使对清朝边疆的安宁起到了一定作用,纳兰性德也因此受到了上至朝廷、下至友人的高度评价。也可能正是在这趟出使之时,他写下了“西风千万骑,飒沓向阴山”的豪迈之句。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遗憾的是,仅在“觇梭龙”之后第三年,年仅30岁的纳兰性德便病逝了。(济时)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3 版:旧闻新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御前侍卫纳兰性德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