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
图片
  

阎崇年/著
  首先讲红——— 红釉为贵。朱元璋以红为贵,以红为吉,如红巾、红塔。明朝的“明”,左为“日”,右为“月”,都属火,都尚红。明朝官服的颜色也是尚红,以红色为高贵。
  所以,明朝宫廷用瓷也一度以红为贵。红釉瓷器非常难烧,非常稀少,有时一窑甚至数窑才能烧成一件。所以,明初宫廷红釉瓷器数量特少,极为罕见。
  接下来讲白——— 甜白为美。永乐帝偏爱甜白釉瓷器。永乐时,景德镇御器厂创制一种白色瓷器,因釉色甜润而洁白,俗称甜白釉。这种甜白釉瓷器受到了永乐帝的青睐。
  最后讲青——— 青花浓艳。永宣时期的青花瓷器,以青花浓艳为特色,在瓷器史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明代永宣御窑进入高峰期,出产瓷器不仅精美,而且数量大得惊人。如宣德八年(1433年),尚膳监题准烧造各样瓷器,一次达443500件。而朝廷一次就赏赐朝鲜国王十套餐桌使用的瓷器。
  除了宣德炉、御窑瓷器以外,明朝宣德时期还有一项文化瑰宝,就是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通常是铜胎,用铜丝按照胎上绘好的纹饰,沿着边缘掐焊铜丝,然后点上不同的釉彩,再入炉窑,在约800摄氏度的火中烧造,出炉以后,打磨抛光。据传,一件珐琅器约需 108道工序方能完成。珐琅这种技艺来自外域,元代传入中国,到了明永乐、宣德年间,达到一个高峰。珐琅器融合中华文化,经过艺师工匠之手,精彩夺目,巧夺天工,成为中国工艺品中一支绚丽的鲜花。因为景泰年间珐琅器多有年款,所以俗称景泰蓝,实际上从故宫收藏看,宣德时期生产了很多珐琅器的精品。
  永宣文化,更有书画。永宣时期,朝廷致力于营造“以能纳其心于规矩之中”的政治情怀和文化氛围,最具有时代风格的书法形式就是“台阁体”,也就是严谨的楷书,书风端庄典雅,运笔自然流畅。22937卷、总字数约3.7亿的《永乐大典》,就是以“台阁体”誊写的。当时,永乐帝组织了一千三百多人参与誊写,抄完以后装订成书,存放在文渊阁里。这个文渊阁不是现在故宫里的那座文渊阁,北京故宫的文渊阁是清朝乾隆时期修建的,用来保存《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而存放《永乐大典》的明代文渊阁,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无论是永宣青花、宣德宝炉,还是掐丝珐琅、书法绘画,在帝制时代,只有皇帝和家人等少数人可以享受,而如今,它们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文渊阁的传奇——杨士奇为何能连做四朝老臣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也就是废除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一千六百多年的宰相制度,把皇权提高到极致。永乐朝,朱棣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朝政。之后,内阁的权力逐渐加大,内阁大臣成为不是宰相的宰相。明朝的内阁设在皇宫里的文渊阁。这个文渊阁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后来清朝在皇宫里又建造了一座文渊阁,专门用来存放《四库全书》。清朝的内阁就不在文渊阁了,有专门的内阁大堂,在文华殿的南侧。本讲要说的是明代内阁的传奇人物——— 四朝重臣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名寓,泰和(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人,很小就失去父亲,随母改嫁罗家。家里非常贫寒,但是他学习勤勉,很早就靠教书来养活自己。在建文初被召入翰林,参与纂修《明太祖实录》。永乐帝即位,杨士奇改为编修,不久又进入内阁。永乐二年(1404年),他被选中做了皇太子朱高炽的老师。杨士奇在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连续做了四十三年内阁大臣,其中做了二十一年的内阁宰相,这在明史中是唯一的一人。
  那么,杨士奇怎么能做到上面说的这个“唯一”呢?他的为人之道、为官之道、为臣之道,又是什么呢?
  首先讲杨士奇的为人之道。
  杨士奇为人德善器广,也就是道德高尚,为人善良,心胸大器。有一次,广东布政使徐奇带着岭南土特产馈送给大臣们,有人举报这件事,把所谓受贿名单报给永乐皇帝。皇帝看名单上没有杨士奇的名字,就召他来问。杨士奇回答:“徐奇去广东的时候,群臣作诗文给他送行,我正好生病了,就没有参加,所以土特产也就没给我。”这样如实汇报,就推翻了所谓行贿受贿的说法。杨士奇接着劝慰皇帝:“徐奇送点土特产,答谢给他送行的人,应该没有其他意思,再说也没什么值钱的,一点土特产而已,况且是收了还是没收也并不一定。”于是,永乐帝就撕掉了那份名单,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永宣内阁有著名的“三杨”,就是杨士奇、杨荣和杨溥。杨荣在永乐朝曾经做过内阁首辅,性格坚毅,遇事敢为。他多次随从永乐帝北征,是皇帝的得力助手。但是杨荣曾私自接受边将馈送的良马。皇帝知道后,问杨士奇怎么处理。杨士奇说:“杨荣晓畅边务,臣等不及,不宜太介意他小的过错。”皇帝笑着说:“杨荣曾经说你的坏话,你不报复他?”杨士奇说:“愿陛下像宽容我一样宽容杨荣。”后来,杨荣觉得过去愧对杨士奇,于是两人相处融洽。
  从上面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杨士奇在皇帝身边,如果不是善良大器,随便一句话,就可能置人于死地。但是他奉行做事先做人的原则,无论官位多高,皇帝多信任,都是与人为善,出于公心。
  接下来讲杨士奇的为官之道。
  杨士奇为官尽职尽责。洪熙帝即位,杨士奇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有一天,洪熙帝来到便殿,看见杨士奇来了,就说:“新华盖学士来,必有很好的意见。”杨士奇直言道:“皇帝恩诏岁供减半,诏令刚下两天,惜薪司就传旨,征收红枣八十万斤,违背了皇帝恩诏。”皇帝立刻命令惜薪司减去一半。
  明朝废除元朝的行省,除了南直隶和北直隶之外,定为十三个布政使司,俗称“两京十三省”。洪熙时,尚书李庆建议,把军队剩余的马匹发给这些布政使司,也就是发给各省,让各省按年缴纳马驹。杨士奇直言:“朝廷选贤授官,是有更高期许的,如果派他们去牧马,是贵畜而贱士也,怎么向天下后世交代!”洪熙帝没有回应。杨士奇再次提出自己的意见。洪熙帝还是没有回应。过了一段时间,洪熙帝在思善门召杨士奇说:“朕怎么能忘了你的谏言呢!我耳闻李庆这些人不喜欢你,朕想着你已经被孤立,怕你妨碍了一些人的利益而受到伤害,所以不便因你的谏言取消那个养马的建议,现在有借辞了。”说完,洪熙帝拿出陕西按察使陈智上报的养马不便疏,然后命人起草谕旨,立即执行。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杨士奇尽职尽责,洪熙帝也极力维护他,君臣有良好的关系。
  以上说了杨士奇的为人之道和为官之道,那么,他长期辅佐皇帝,有什么为臣之道呢?接着来讲杨士奇的为臣之道。
  杨士奇为臣忠诚勤慎。永乐皇帝为立太子一事犹豫反复。永乐九年(1411年),皇帝回到南京,问杨士奇太子监国的情况。杨士奇说:“太子又诚实又孝顺,而且有过必知,知而必改,存心爱人。”永乐帝听了,踏实多了。第二年,永乐帝北征突然回来,太子迎驾迟缓,皇帝不高兴,当即把太子身边的官员黄淮等人下了监狱。
  (连载十五)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悦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