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
图片
  

阎崇年/著
  永乐帝又召杨士奇问太子的情况,杨士奇说:“太子孝敬如初。迎驾迟了,都是我们的罪过。”
  永乐十四年(1416年),永乐帝回到京师,听说汉王朱高煦密谋夺嫡不轨,就问太子身边的大臣吏部尚书蹇义。蹇义回避了,不回答。皇帝又问户部尚书杨士奇。杨士奇坦然说道:“我和蹇义都在东宫,外人没有敢跟我们两人说汉王事的。但是汉王两次被派往藩国,都不肯去,现在知道陛下将要迁都,又请求留守南京。”言外之意,留守南京应该是太子的事,汉王这样做,他的野心昭然若揭。永乐帝听了不说话,便回宫了。
  在这场夺嫡风波中,才华横溢的解缙丢了性命,而沉着老成的杨士奇却拥立太子成功。他的为臣之道,是忠诚而谨慎。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反叛,宣德帝亲征,平息叛乱。有人建议,赵王和汉王是一条心,干脆乘势去擒拿赵王。内阁大臣杨荣极力赞成。杨士奇说:“要有事实根据才能行动。”杨荣大声说:“你要阻挠大计!现在叛逆的人说赵王和他共谋,怎么就说没有事实根据?”杨士奇说:“太宗皇帝(永乐帝)有三个儿子,皇上只有这两个叔父。有罪者不可赦,但无罪者应当宽厚待之,如果可疑,就加以防范,何必加兵,伤皇祖在天之意呢?”直到返回皇宫,宣德帝还在思考杨士奇的话,对杨士奇说:“现在大家都在议论赵王的事,应该怎么办?”杨士奇说:“赵王最亲,陛下应当保全之。”皇帝说:“我打算把群臣的奏章拿给赵王,让他自己处理,给他个警告,怎么样?”杨士奇说:“好主意,如果赵王再得到您的一封信,就更幸运了。”于是,宣德帝派使臣拿着皇帝的诏书到了赵王府。赵王得书大喜,哭泣着说:“我可以活了!”这个永乐、洪熙两朝都没有解决的赵王的问题,终于得到和平解决。
  宣德帝崩,九岁的英宗即位。张太皇太后推心任用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有事就派太监到内阁商量,然后裁决。正统之初,朝政清明,“三杨”立了大功。后来,杨荣死了,太皇太后死了,杨士奇也病死了。“三杨”退出政坛,标志着明朝结束了“永宣之治”的局面。
  杨士奇身历五朝,辅佐四位皇帝,长期在宫中值守,还能善终,寿至八十,其为人德善器广、为官尽职尽责、为臣忠诚勤慎的三个法宝,值得后人借鉴。

定都北京——七岁的孩子怎么做皇帝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还在过年期间,乾清宫传来噩耗,三十八岁的宣德皇帝驾崩了。继承皇位的是明英宗朱祁镇,实足年龄只有七岁。明英宗朱祁镇创下了明朝宫廷史上的三个“第一”:第一,他是明代年龄最小的皇太子,当太子时他出生才两个多月;第二,他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孩童皇帝,只有九岁;第三,他还是第一位出生在北京皇宫里的皇帝。朱祁镇出生时适逢“永宣之治”,这位小太子可以说是在安乐窝里长大的。
  宣德帝对这位太子非常喜爱,期待很高。有一次,他把朱祁镇抱在膝上问:“将来做了天子,能让天下太平吗?”刚会说话的太子答:“能!”宣德帝又问:“如果有犯上作乱的,敢亲率大军去讨伐吗?”太子答:“敢!”这个稚嫩的回答,让宣德帝非常欣慰。这个九岁的孩童做了皇帝,幸福短暂的孩童皇子生涯就结束了。
  人们不禁要问,这么一个小孩子,怎么做皇帝呢?年幼的英宗皇帝有三个依靠:依靠太皇太后,依靠四朝老臣,依靠大太监王振。下面先说依靠太皇太后。
  这位太皇太后就是前面讲过的“五全皇后”张氏。张太皇太后是朱祁镇的祖母,她从燕世子妃、太子妃、皇后、太后一直做到如今的太皇太后,成为幼小皇帝的主心骨和大靠山。因为朱祁镇年龄太小,曾经有人建议召年纪大的长沙襄王进京继位,于是奶奶张太皇太后宣召大臣们到乾清宫,手指着朱祁镇,流着泪说:“这位就是新天子!”由此确定由朱祁镇继位。朱祁镇登极后,奶奶给朝政制定了三条原则:停止一切不急需的事务,减少开支;加强对幼年皇帝的教育培养;倚靠前朝老臣处理国事。
  在年幼皇帝继位的风雨飘摇中,奶奶给朱祁镇撑腰,帮助他登上帝位,为他主政。
  在明英宗继位前期,有一件大事得到了解决,就是明朝定都的问题。朱元璋开国,定都南京;朱棣决计迁都北平,改名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皇宫建成。转年正月初一,明朝正式迁都北京。不料,不到百日,三大殿遭雷电焚毁。洪熙帝继位,仍以南京为都,北京为行在。宣德帝仍称北京为行在,但实际上以北京为都。明朝初年,在定都的问题上,朝廷一直在南京、北京之间摇摆不定。
  正统二年(1437年)正月,朝廷开始兴修北京城门楼、城壕、角楼、桥闸,用砖包砌北京城内墙。同时,重建三大殿和乾清宫、坤宁宫。到正统六年(1441年)十一月竣工。明英宗宣布定都北京。这样,长期悬而未决的定都这件大事,终于落定。
  正统七年(1442年)五月十九日,由张太皇太后做主,十六岁的明英宗举行大婚典礼。朱祁镇又创造了明朝宫廷史上的第四个“第一”:
  第一位在皇宫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和乾清、坤宁二宫举行大婚典礼的皇帝。而他的皇后钱氏则成为明朝第一位从大明门中门被抬进皇宫的皇后。
  除了依靠太皇太后,明英宗还依靠四朝老臣。著名的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时称“三杨”,在太皇太后的支持下,继续为官内阁。当时,朱祁镇连启蒙教育都没有接受过,“三杨”等大臣们针对他的情况,建立起严格规范的经筵制度。什么是经筵?经筵就是儒臣给皇帝上课,讲授儒家经典、治国之道等,也就是皇帝学习的制度。给皇帝讲课的官员叫作经筵讲官。通过经筵,君臣之间学习经典,相互研讨,结合朝政实际,阐发儒家思想。经筵之外,还有日讲,日讲不求礼仪繁琐,但求皇帝反复诵读规定的功课。这样,年幼的朱祁镇便开始在皇宫文华殿接受正规系统的儒家传统教育。
  朱祁镇长大一些后,常用各种理由取消经筵日讲,一会儿说身体不好,一会儿说天气太冷或太热。而他感兴趣的是什么呢?
  原来,明英宗的精神依赖来自大太监王振。明朝宦官之害非常严重,是从永乐帝重用宦官开始的。宣德帝朱瞻基在大内设内书堂,培养宦官学文化,司礼监居于太监二十四衙门之首,秉笔太监可以代替皇帝批答奏章,宦官的权力就更大了。在明英宗身边的大太监,叫王振。
  王振,河北蔚州人,少年选入内书堂。朱祁镇做太子的时候,王振就是东宫的宦官,服侍在朱祁镇身边。明英宗非常喜欢他、信任他,常称王振为“先生”,让他执掌司礼监。明英宗曾经对王振说:“这近二十年来,你昼夜在我身边,保护赞辅,克尽乃心,正言忠告,让我受益很多。”孩童皇帝生活起居上完全依赖王振,对他的情感也是真挚的,这使王振的权力愈来愈重,势力愈来愈大。怕事的官员,争附王振免死;贪婪的官员,攀附王振求升。朝廷内外逐渐形成一个以王振为首的阉宦集团。
  早期太皇太后贤能,阁臣“三杨”都是四朝元老,王振有所忌惮,不敢乱来。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悦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大故宫六百年风云史》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