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王雷:从日照走出
图片
  

全媒体记者 宋庆艳 报道
  他老家在日照西部山区,自幼勤奋好学,高中时,他分秒必争,刻苦学习,考到山东大学法学院。
  他感念师恩,传承师德,传道授业解惑,成为让学生们尊崇的老师。
  他对家庭尽职尽责,履行孝道,恪守家风,农忙时帮父母干农活,把“尊重”和“珍惜”视为人生中的关键词,尊重所有平凡劳动,珍惜一切来之不易。
  他身上兼有温柔敦厚、通文达艺的学者气度与亲切和善的师者之心,他就是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雷。
  11月2日下午,我市举行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报告会,王雷作了一场题为“民法典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辅导报告,记者在会后对他进行了专访,解读他走上探索民法之路的故事。

知识渊博的民法学者:“能有机会在家乡讲课,感到很荣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部民法典具有什么时代意义?对于百姓的生活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讲台上的王雷用缜密的思维娓娓道来,他还分别联系依法行政实际,对七种法治思维进行了系统解读。
  “民法典是人法,即‘以人为本’的法。人终其一生可能不会和刑法打交道,但人生无时不民法,生活无处不民法。生老病死、柴米油盐、衣食住行、财货往来、婚丧嫁娶、悲欢离合,这些都和民法息息相关,可以说民法关乎人们的日用常行。‘民之所欲,法之所系’,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民法的任务就是纾解人们的懊恼和愁苦,增进人们的欢喜和快乐。民法典始终包含对世道人心的温柔注视,我们每一个人始终生活在民法温柔的目光里。民法典的大道初心是人文关怀理念与自由之精神,民法典充分体现我们党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不变初心。”王雷说。
  记者翻阅民法典,发现里面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从中不难看出,民法典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讲座中,王雷从《平安经》事件中牵涉到民法典中作品著作权、作品出版审核备案流程、法人名称权保护谈起,后又举例贵州公交车坠湖事件中的民事
  赔偿责任,让听众对民法与生活的联系有了直观的理解。
  据了解,身为民法界青年学者的王雷,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秘书处成员,在立法过程中参与组织联络各方,整理报送信息,研讨起草完善立法条文等工作。他同时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物权法编课题组成员兼联络人,分工负责民法典物权编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一章的立法完善工作。
  “我关注并参与了民法典编纂,期待并见证了民法典颁行,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运用交叉学科的学术视角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考方法突破部门法藩篱,注意对立法理论、法律发展理论做深入思考,系统总结民法典编纂所包含的丰富方法论命题,总结提炼广义法学方法论和广义法律实践观。”王雷说。
  “今天恰好是民法典通过后我的第60场民法典讲座,能有机会在家乡讲课,感到很荣幸!”讲座结束后,王雷难掩兴
  奋之情。

高中时代的励志男孩:“对我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很珍贵”
  1983年出生的王雷,老家在日照三庄镇的一个村庄,高中时就读于日照二中。在念高中时,他长得瘦瘦高高,但在学习上却有一股韧劲。
  在他的高中数学老师高春芳的印象中,王雷是一个非常安静的男生,那时他坐在教室的后排,课间很少出去玩,总是坐在那里默默地做题。他勤学好问,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会来找她。
  高春芳告诉记者,高二时她担任王雷的数学老师,一开始他的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加上父母还要供应弟弟妹妹上学,经济压力很大,身为老大的他老想回家帮父母干活。高春芳注意到了他的情绪变化,便找他谈话。
  “家里有什么困难,咬咬牙就挺过去了,对咱农村孩子来说,只有上学可以改变命运。你以后考上了大学,你父母的生活也就随之发生改变,弟弟妹妹也会以你为榜样。现在你的父母受点苦,都是暂时的,是为了让你以后有更好的生活。”王雷听了这些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王雷的父亲一向重视孩子读书上学,他不想让孩子们再像他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过一辈子,所以,只要孩子们愿意读书,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罪,他都觉得值。
  “父亲的坚韧和勤劳深深影响了我,可以说,他是我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他总是信任我,鼓励我,这是我不断奋斗的最大动力。”
  那时候,王雷恨不得把时间掰开使用,别人早上六点起床,他五点半就起来;别人回到宿舍就睡觉,他总要在睡前再回忆一遍当日所学。他说:“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我和在城里念高中的同龄人相比,还有差距,如果我不抓紧学习的话,就赶不上人家,对我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很珍贵。”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春芳告诉记者,后来王雷的数学成绩稳步提升,高考时考出了136分的成绩(满分150分)。
  2002年夏天,高考过后,王雷本来想报考哲学,但他父亲希望他学外语,经过协商和折衷,王雷最终选择了法学,他报考了山东大学法学院,成为该院的一名新生。
  之前,他对法学缺乏了解,但在选择之后慢慢喜欢上了这门学科。考研的时候,为了挑战自我,他报考了被公认为最难考的民商法专业。没想到,一打开民法这本“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他就沉迷于其博大精深又经世致用的知识体系中了。
  “法学让我感受到天理、国法、人情的有机统一,感受到权利、义务、责任的协调统一。考研时我选择报考民商法专业,是想从最难的高度做一次自我挑战。在研究生和博士生阶段,我的导师王轶教授让我感受到思想和方法的乐趣,引导我找到安身立命之本,给了我全方位的巨大帮助,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他说。
传承师德的老师:
  “我也会像恩师们那样,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中国政法大学,王雷老师的课堂上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他用新近发生的社会热点和一个个信手拈来的鲜活案例展现自己的民法理念,把枯燥的法律知识变成可感可知的事实,让学生们对民法由“无感”到“喜爱”。
  “研究生学习不是重复本科期间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不是对本科应当掌握内容的补课,而是对既有知识的反思、提高和升华,其形式更多表现为专题式学习。要注意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思考。不要过度以部门法为导向做僵硬的科际划分,对交叉学科问题的研究有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生活从来不是以部门法‘泾渭分明’的形式展现的,生活中的矛盾纠纷往往是复杂交织。对交叉学科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也有助于弥补本科期间所形成的各个部门法基础知识的盲点。”这是王雷在课堂上的一段话。
  从受益于师恩,到成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王雷有自己的心得。“我的成长离不开恩师的培养,除了高中时教我数学的高春芳老师,还有高一时的班主任马德满老师,他不仅积极帮我争取减免学费,还在我的期末评语中写过这么一段话———‘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继续努力’,这是我一生牢记的勉励。我在三庄一中读初中时,陈文卿老师给了我温暖的鼓励和帮助,让我感受到师者的仁爱之心。现在我也是一名老师,我也会努力像恩师们那样,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对于那些有志于学习法学的大学生或高中生,王雷建议,要发现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的兴趣、坚定自己的兴趣,并努力将自己的兴趣变成自己的未来职业。兴趣从何而来?多读书、多思考方能获得。如果确定以法律作为自己的兴趣和职业方向,还需要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方法并做持之以恒的努力。在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呵护好自己的好奇心,逐渐形成学习研究的方法,以不断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并进一步引发新的好奇心。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谈起读书,王雷告诉记者:“对我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影响最深的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这本书引导我认真体味教育的本质。我最近读的比较多的是一些人物传记,比如《周恩来传》《习仲勋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等,我感觉通过传记可以系统地了解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也是了解一个时代的窗口之一。”
热爱家庭生活的平凡人:
  “珍惜一切来之不易,尊重所有平凡劳动”
  学识渊博的王雷,还有一颗对家庭忠诚负责的温柔之心。工作中与课堂上,他手持着民法的利剑披荆斩棘,探索知海;而生活中,他把一腔温情留给了家庭。
  王雷非常欣赏卢梭在《爱弥儿》中说过的这些话———“再没有什么图画比家庭这幅图画更动人的了,但是,只要其中少画了那么一笔,也就把整个图画弄糟了”“我的心对它所爱的事物是十分依恋的;它长期以来都是只有在同我的家人一起的时候才是一颗完整的心”“家庭生活的乐趣是抵抗坏风气的毒害的最好良剂”。
  除了教书育人,潜心治学,每年春种秋收农忙季节,王雷还时常回家和父母共同劳作,一起割麦子、收花生等,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享受“复得返自然”的乐趣,更是为了陪伴家人、体验平凡的劳动之味。
  “我上大学后常年在外读书,很少陪伴家人,对家人不只是感恩,更有深深的愧疚。我从小就跟着父母到地里干活,现在再跟着他们干活,除了陪伴,还有一份依恋,只要看到父母身体尚安,我就心安了。”
  对父母,他恪守“孝道”;对家庭,他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婚姻家庭是一个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爱的温馨港湾,是一个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亲情和财产的共同体,家庭成员特别是夫妻间侧重整体协同,这是休戚与共、志同道合、忠实互让、敬老爱幼的具有人身信赖关系的紧密结合型团体。
  王雷说,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应该本着自愿、诚信和公序良俗去对待爱情,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在抚养、教育、保护未成年子女过程中,在作出与未成年子女利益有关的决定时,应当根据未成年子女的年龄和智力状况,尊重其真实意愿。要致力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我们要珍惜友情、爱情和亲情的奇妙缘分。”面对生活,王雷时刻珍视的两个词,便是“尊重”和“珍惜”。他尊重自己的职业,尊重平凡劳动,尊重世间一切美好的情感;他又无比珍惜,珍惜他人给予自己的善意,珍惜以劳动获得的一切。
  “其实,民法也是感情的试金石。我长期思考情感与法律的关系,还以《民法学视野中的情谊行为》为题写了博士毕业论文,思考和研究友情、爱情和亲情中的法律问题,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王雷说。
  谈到学术方面的规划,王雷说:“我会搭建长远学术规划,形成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努力使得教学科研成果能够在学术史、学科史和思想史中有一席之地,研究结论能够从特殊到一般,致力于贡献一流的思想资源和分析框架。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过程中,努力构建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实践有解释力和回应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不过像一只只伏在河边喝水的小鼹鼠,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大历史中我们注定是一个个小细节,想来虽感冷酷,但又确是历史发展、文明积累的真实写照,惟有创造和爱会给我们幸福。世界普遍联系,万事万物因缘关联,相互依存,众生是一个整体。生命是生生不息的轮回,万物共存是生命的真谛,我们要在多变的时代寻找内心和谐和万物和谐。不要在生命轮回的荒野中迷失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要在爱、创造和责任中寻找生命的真正意义,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属于我们每个人的那块荣耀石。”
  这就是王雷的人生哲学,也是一位民法学者对自己的定位。以“知足常乐,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作为人生信条的王雷,正在自己的位置上追寻和创造着新的价值。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8 版:日照故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王雷:从日照走出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