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草鞋大叔”坚持60年手工制鞋
搓暖了岁月 踏平了坎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全媒体记者 刘江雪 通讯员 贾立明
  在莒县刘官庄镇黄家宅村一带,农民钱福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周边四邻八舍几乎都买过他的“作品”。
  钱福本有一项拿手技艺:打草鞋。今年已经79岁高龄的他,打草鞋的“工龄”已经超过了60年。
  草鞋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可算是中国人的一项重要发明。它最早的名字叫“扉”,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由于以草作材料,非常经济,平民百姓都能自备。汉代称为“不借”,据《五总志》一书的解释是:“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
  在莒县农村,草鞋的编织材料各种各样,有稻草,有麦秸,玉米秸等。草鞋大多有系绳,也有拖鞋。草鞋是这一片区乃至整个中国地区自古以来的传统劳动用鞋,穿着普遍,相沿成习。

刚需时期:一双草鞋踏平坎坷
  “像我这个年纪,很少有没穿过草鞋的。”莒县刘官庄镇黄家宅村村头,一位晒太阳的老人捋着胡子说。
  草鞋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山区居民自古以来的传统劳动用鞋。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的莒县农村一带,草鞋还是男劳力的主要穿着,春秋穿普通草鞋,冬天穿毛窝子,夏天就是标准的自制凉鞋:草鞋垫子。草鞋在他们生活中属于必备品之一,因穿着普遍而相沿成习。无论男女老幼,凡下地干活,上山砍柴、伐木、采药、狩猎等,不分晴雨都穿草鞋。草鞋既利水,又透气,轻便,柔软,防滑,而且十分廉价,还有按摩保健作用。
  在那个年代,是草鞋的刚需时代,也是钱福本的辉煌期。
  1941出生的钱福本身体硬朗,忙于农田秋收冬藏间隙,利用当地现成的材料打草鞋,至今有60多年了。
  和这个年龄段大多数农民不太一样,钱福本识字,他先后在当地的官庄完小和莒县一中读过书,算是有文化的农民,这一点对他日后打草鞋花样创新、材料创新有很大的帮助。
  钱福本的草鞋编制技艺源自爷爷钱唯恩,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当时为了谋生,钱唯恩组织本家妻女编制草鞋,材料主要是稻草,谈不上美观,只是讲究结实耐用。打好的草鞋除自用外,还拿到市井间换取部分钱物补贴家用。
  一双双简陋制作的草鞋不足以改变钱家的贫困日子,等打草鞋手艺传至钱福本,生活依旧是贫困。他从小跟随父亲学习打草鞋的手艺,学了不久发现父亲的草鞋制作非常简单,并且觉得做的并不好看。
  传统的草鞋只注重鞋底,无鞋帮,只能夏天穿。于是钱福本自己琢磨如何让草鞋既能在各个季节实用,又穿起来舒适好看。读过中学的钱福本喜欢看些书报,通过报刊了解了一些外地草鞋的形制和编制工艺,加上他悟性高,对编制材料、编制手法、使用工具和样式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良。
  一开始,他试着在鞋底加线,为草鞋围鞋帮。后来又从集市上买来草鞋、蒲鞋拆开后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自制了一些打草鞋的“工装”,他终于打出了有帮的草鞋。
  钱福本说等他把打的有帮的草鞋拿到临沂城去卖,一下子就引来了好多买主,带去的有鞋帮的草鞋很快就卖光了,通过卖改良的草鞋,钱福本缓解了自己当时生活窘迫的状况。

没落时期:新旧交替的更迭
  打草鞋并不容易,要选择软而长、比较柔韧耐磨的稻草,制作之前先喷上水,湿润几个钟头后,再摊在禾坪上晒干或阴干,再用木锤把草秆打软、打熟,然后清除杂质。
  原料备好,后面就是技术活,搓一根筷子粗细,两米长左右草绳,然后以草绳分出经纬,双手搓、拧、扭反复交替,来回穿插在经纬线之间,织到二至三转就用拇指挤压推紧,随心所欲松紧小轴实现放松或绷紧,织出鞋型的宽窄。一般都是由脚掌编起,在后脚跟处完工并安好“鞋鼻子”,将草绳穿过“鞋耳朵”至脚跟扎紧,再用剪刀修剪好,一双草鞋才算正式完成。
  可这样的手艺活,带来的收入却并不高,因为买草鞋的主顾,大多也是没什么钱的普通人。正如钱福本所说:“这个活计在旧社会地位比较低,收入微薄,就算点灯熬油地织,也挣不了几个钱。”
  时代飞速发展,很多曾经热门的物品也相继退出历史舞台。
  草鞋也不例外。物质的逐渐丰腴,让草鞋逐步被皮鞋、胶鞋和塑料凉鞋所取代,出门再也碰不到穿草鞋的人了,打草鞋这一手工行业,别说在县城,即使在乡村也已基本绝迹。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知草鞋是什么模样,一提到草鞋大多一脸茫然,打草鞋、穿草鞋也慢慢沉淀在了记忆和讲述当中。
  改革开放实行包产到户、家庭承包责任制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草鞋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钱福本也就将手艺搁下了。
  在草鞋淡出人们生活的时代,就是深居简出的山里人也很少穿它了,取而代之的是胶鞋、皮鞋、登山鞋、运动鞋等。唯有那些怀旧的老人,偶尔打上一两双穿穿。
  草鞋是中国农民祖祖辈辈传统的生活劳动用鞋,以前的农民穿上它,行走在阡陌纵横的田间,奔波在讨生活的崎岖小道上,风里来雨里去。草鞋成了一个时代的印记,一种苦难生活的符号。
  这个符号,类似生活水平的晴雨表,在它身上,折射出的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变迁。人们穿着草鞋,将一切艰难困苦踏平成大道,然后一路奔向美好。
  草鞋,似乎也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
  前几年,钱福本的儿子长脚气,他对儿子说打双草鞋穿穿试试,这草鞋通风养脚,还是纯天然的绿色材料。钱福本试着为儿子和自己打了几双。
  如今,草鞋基本上有现代鞋子的外观,鞋底用好几种材料编成,耐磨舒适不硌脚,鞋帮鞋面用的是三棱草、稻草加蒲草,光滑,没有毛刺,打出来的草鞋儿子穿上后觉得清爽凉快,软硬适中,还不难看,最关键的是穿了不久后脚气完全好了。

复兴时期:手工品变身艺术品
  如今钱福本年龄大了,孩子们也都事业有成,有享清福的条件,不愿意他再打草鞋,可是钱福本闲不住,打草鞋成了钱福本闲暇时的一种娱乐。
  从给儿子打草鞋后,钱福本看到儿子这个年龄段又在单位上班的青年人也喜欢穿,于是在闲暇时间把这个手艺活儿又捡了起来。
  传统草鞋的制作方法是先打鞋底,首先把鞋底纲绳打结挂在木钩上,拉直缠杆,边扭边缠压,编制鞋底中添加围鞋帮的麻线。编织材料各种各样,有稻草,有麦秸,玉米秸。
  在材料选用上,除了上述材料,钱福本还添加了柔软而又有韧性的干青草、麻线、蒲草等,制作工艺上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鞋帮,装饰性的布条,讲究配色美观。
  为了让草鞋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钱福本拿出当年学艺的劲头,下功夫钻研,通过网络了解网上的草鞋流行款式和制作工艺,对自己打草鞋工艺和材料不间断地研究改进。
  正是这份对草鞋浓烈的情怀,如今钱福本打出来的草鞋除了有实用性,更堪称是艺术品。
  几十年沉浮,打草鞋从过去一种自给自足自食其力的谋生手工活儿,传到今天的钱福本手里,变成了一门手艺活儿,再接下去,更把它提升到成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钱福本打出来的草鞋完全可以称为作品,或者是艺术品。虽然没参加过比赛,得过什么奖,但见过他做出来的草鞋的人都觉得好,周围村庄包括县城的有些人都登门来买,钱福本说都忙不过来,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会尽量满足人们的需要。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兴起,追求返璞归真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看见这些鞋子都要合影拍照,还要买上一两双回家,他们说这是“稀罕物”,是“遗产”。
  目前,钱福本除了打草鞋,也会做草编拖鞋、凉鞋、蒲鞋,所有的草鞋不仅实用性增强,而且更具有观赏性。很多人把钱福本做的这些草编鞋子买回家不是为了穿着,而是挂在家中充当一个非常漂亮的装饰品。
  过去随处可见的草鞋,就这样被艺术地挂着。它与书籍为伍,与其它艺术品为伍,一点也不寒碜。它为书房带来山野的风和庄稼的清香,为读书人带来跋涉的快乐,为琳琅的艺术品带来原始、朴拙和生活气息。
  草鞋就这样抚慰了都市关于乡愁的情感。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8 版:日照“守”艺人】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搓暖了岁月 踏平了坎坷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