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记忆中的日照城(二)
  


范仲文

  从城西岭上往城里走,路北面是工兵连,路南面应该是果品公司。现在东辰广场西面那个过街天桥向东二三十米,银座广场西面有个向北的上坡,顺着这个坡向北可以通到现在的望海路。这个上坡的位置就是原来工兵连南大门,那大门不光是花岗岩的墙垛子,下面铺的也是花岗岩,如果骑自行车走这个大门,尤其是下坡时,效果就和现在海曲园西面那条公园路差不多,颠人,腚得撅着才行。
  工兵连的院子里围着一圈青瓦房,不记得有几个兵,而是几家住户,好像是军属。工兵连的斜对面,马路南边应该是果品公司大门,果品公司大门向西是一条上坡路,顺着这个上坡路到岭顶,南拐百米左右就是烈士陵园,陵园大门朝东,当年只有这个东门,现在朝北的大门和台阶是后来修的。


  挨着工兵连的东面是粮所,计划经济时期,商、粮、供这些单位都很牛。国库粮啊,白面馒头哪,由于中国大陆的城乡二元制,那时能吃个国库粮,也很有优越感的。进了粮所大门,同样是个上坡,上去坡,在粮所的小窗口前,掏出粮本,那上面有一家老小每年每月的粮油定额,递进去,说要买米几斤面几斤油几斤,里面批了,盖上小戳子,打出来条子,拿着条子再到后面粮库里去提粮。记得有一个阶段,粮所里供应一种碎米渣,熬稀饭很好喝,不知道那些米渣是怎么形成的,应该不是特意加工的。还有一个阶段,供应菜籽油,吃不习惯,不如花生油好吃。
  粮所东面是县粮食局,粮食局的对面是种子站。粮食局的墙外,大概在现东辰广场公交站牌那个位置,是城西的茶壶炉子。“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大路上尘土飞扬,人来人往,路边凉棚下,茶壶炉子滋滋冒着热气,开水一分钱一壶。这里虽不是野人家,但是犹有古风,如果你不想花钱,口又渴了,可以直接到人家水缸里摸起瓢,舀点凉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抹抹嘴就走,不要钱。


  抹抹嘴向前走几步,就到了现在海曲路和日照路交界处的十字路口。“日照县,稀拉松,两条马路一盏灯”,听说这是当年青岛知识青年嘲笑日照的话。这“两条马路”,大概就是现在的海曲路和日照路;“一盏灯”是这个十字路口有一盏灯?在我的记忆中,当时路灯已经安了几盏,但不少被顽童当做玩弹弓的靶子了,常常不亮,铁皮灯罩子上还能够看到弹弓打过的痕迹。
  那时的日照,没有几条路,也没有路名,县城不大,扯着尾巴数腿,即使没有路名,要去哪儿一说大家心里都有个数。后来起的这些路名,这个“阳”那个“海”的,显示不出多少地理特点与历史风貌,我好长一段时间还适应不过来,特别容易记混。以前我们家属院门前那条路,自己天天走,好长时间都拿不准有关部门给起了个什么名,直到后来附近有个以这条路命名的菜市场,刷了几个大字,才加深了我的印象。窃以为,公园路这样的名字就很好,一说就知道是海曲园那里,不用刻意记。石臼所海滨一二三四五六路,黄海一二三路,也不错,好记。
  那时这“两条马路”虽然没有路名,但是有个特别的称呼,叫“大路”,一说上“大路”,大家心中就有数了。家长常常嘱咐孩子在大路上要小心,因为有汽车和拖拉机,其实哪有几辆车啊。汽车站就在这个十字路口的西面角,老日照电影院位置,路口拐角曲尺形的平房,是候车室,汽车场的大门朝北。记忆中第一次坐汽车,回老家,就是在那里上的车。当时我多大不知道,反正车猛地一开动,我身子向前一倾,鼻子正好磕在前面那种老式座位的铁杆上,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拿日照话说是一下就把鼻子碰“浆”了。这个经历弄得我小时候坐汽车,上去就要紧紧抓住个什么东西,紧张地等待开车,直到车开了,心才放下来。
  后来汽车站挪到南面,这里建上电影院,兄弟见识不多,但感觉这个电影院建得不错,从设计到设施,都比后来建在现信合广场西面又已经砸掉的日照剧院强多了。那时看电影,常常是边看边嗑瓜子,皮直接扔地上,电影一散场,一地瓜子皮。电影院门前是个小广场,广场北面沿墙一溜电影海报橱窗,广场南面沿墙也是一溜电影海报橱窗。那时没有酒吧歌厅的,录像厅兴起来是后几年的事情,影院是热闹地方,遇到热门电影,广场西南角的售票处是要排队的,排队就免不了起争执,争着争着就打起来了,有打着打着鼻青脸肿地拉拉扯扯直接进城关派出所的,近啊,往南一拐就是。大年五更,正月初一,这样的日子家长对孩子说话要求都非常严格,不能说不吉利的话,更别说打架了。但是正月初一电影院门前广场上也有打架的,这样的人大概是无所顾忌的,其中一个我认识,他的后来,我不多说了。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日照老地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记忆中的日照城(二)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