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一个安东卫进士的南渡北归
--苏京评传
  

赵燕云

  据说,清廷尤对有“北京人望”之誉的苏京另看一眼,所以并未对他那些事追究,甚至还安慰苏京:“若辈浮言,此前朝事,勿介介也”。但也没提拔他,以原官授陕西道监察御史,兼茶马事务。
  又一次劫后余生的苏京在西北的黄土高坡对月难眠。
  他在近知天命之年,在一个朝代的末山末会时从科举走向了仕途,从山东南部沿海的小城走进了京师,走进了一个历史的大时代,又幸运地得到了皇帝的垂青,在生命的最后十余年中与历史上的那些皇帝、反贼叛将、名臣巨宦、学者名士发生了联系。
  苏京在清廷的任职情况一些史料也略有记载:
  比如《南明史》载顺治三年四月,御史苏京奏言:“投充名色不一,率皆无赖游手之人,身一入旗,夺人之田,攘人之稼;其被攘夺者愤不甘心,亦投旗下。争讼无已,刁风滋甚,祈敕部严禁滥投。”
  但据多个史料记载苏京北归清朝是顺治三年冬天之后,或许《南明史》这个记载时间上有误。这应该是苏京刚上班不久,如此时间他就能、就敢上这个折子,的确难能可贵。
  另据载,在其兼管茶马事务期间,他有个满人同僚气焰灼人,飞扬跋扈,一贯作威作福,侵虐商民,草菅人命,朝野无不侧目。苏京则一如既往上疏弹劾,但自己差点被冤下狱。因苏京向来正直廉洁,名望在外,朝廷官员多为他求情,才得以反转。满族同僚终被革职。因此案件,苏京也于顺治四年,即1649年被改授真定巡按(一说是在顺治五年)。
  真定,即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属京畿以南区域。
  还有史料记载:明朝末年,京城一带文风不正,苏京在巡按畿南时,为扫荡当地空浮的文风,崛然奋笔,昌明雅道。在广平建立书院,广招学员,并亲自为学员授课和批改诗文。他的学生将他的文章、言论等汇集成书,名为《笔山居艺》。书刊发行后,士子争相效学,苏京以自己治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使当时京城一带的颓废文风得到了改变。
  其实,个人认为这个记载有误。
  苏京巡按畿南应是在清初,而非明末。
  但苏京的真定巡按也没能任职太久。
  清顺治八年(1651),据说苏京被流言蜚语中伤,虽升任福建按察司佥事分巡建宁兵备道(这是个正四品的职务),实则外放边疆,远离中央。同僚均为其扼腕叹息,但苏京处之坦然,宠辱未惊,赴任途中回家乡与亲朋好友欢宴辞别,慨言曰:“我祖为抗倭战死于福建,忠烈感动天地,我得其回报,复到福建是花落结果的时候。我此行不会回来。”
  对福建,苏京或许并不陌生。若干年前,他那侠义的父亲为了寻找父叔的遗骨几次三番到过这里。
  他的祖父、叔祖因为抗倭死在了这里,而且尸骨无存。他终究折折转转,从安东卫小城到京师,到河南,到南京,到扬州,到北京,到陕西,到真定,几番南渡北归,最终到了福建。
  他到福建前大约就知道这次可能永远不能北归。
  果然,他到福建后,作为南明与清的前线地带,战事频发。
  最严重的莫过于顺治九年的江东桥之战,郑成功大败清闽浙总督陈锦,随后陈被杀。顺治十年的海澄之战,郑部击退固山金砺所部满汉精锐数万人,一时军威大震。
  据记载,苏京因操劳过度于这一年卒于任上(一说苏京死于顺治十年),其他语焉不详。
  同是这一年,清廷遣礼部右侍郎高珩祭明末“殉难”诸臣,并加封谥号:范景文曰文忠,倪元璐曰文贞,李邦华曰忠肃……这些人,多是苏京的同僚。
  有清一代,按定制一般只有一品大员(既包括文官,也包括武官)方有获得谥号的资格。当然,后来文官二品殉难,按一品上奏给谥,武官则按三品以上得谥。
  苏京去世时的职务福建按察司佥事分巡建宁兵备道是四品,也非战死疆场,自然没有获得谥号的可能。
  就连苏京葬在何处,尚无可考,大约兵荒马乱时期就地入土。福建,也是他祖父一辈的安眠之地,他留下来陪伴也合情合理。
  苏京死后,几乎与苏京同时降清、年纪相当的老乡刘正宗(山东诸城人,崇祯元年进士)在为其撰写的墓志铭中,则真实地记录了他们从明入清的心态:鼎革前,锐意建树,数年来,多感慨菀结,忆在台班时,常与予相过从,虽浮白挥尘,不异当年,而寄意深远,恒若有忧者。
  刘正宗与苏京心态是一致的。苏京始以竭诚报君恩,继以保身逍遥,最后降清而又进退失据,充分表现了离合之际为人臣的一种无奈和悲哀。
  在苏京死的前一年,已经归家的好友王铎在老家河南孟津去世。去世之前说:“有仙迎我”。死讯传到北京,朝廷和皇帝给予了极高礼遇:赠太保,谥文安。当然这个朝廷是清帝国,皇帝是顺治皇帝。
  安东卫一代进士去矣,海上碑默然矗立。
  时光荏苒,十八年后,又一个年幼皇帝当政的第十个年头。
  此时的安东卫守备名叫阎毓秀,山西人,武进士。
  阎守备虽是武人,但其人却同名字一样极其风雅。作为安东卫的最高长官,他多次在部属的陪同下前来瞻仰海上碑。
  据记载:每次来时他都伫立良久,然后无言而返。
  最后,他看好了那块空白之处,写下了那三个字——“难为水”。
  而此时从遥远的西南传来苏京王铎的昔日同僚吴三桂要起兵复明的风声。
  沧海桑田,苏王二公早已不理世事。
  又三百四十余年过去,安东卫城池不再。
  这里有了一个新的富有诗意的名字——岚山。
  当然历史的残片还未消失殆尽,比如还有以“安东卫”命名的街道,还有以“万斛”和“明珠”命名的道路。
  而海上碑依旧,北望岚山,南负沧海,安然而立。
  其文曰:
  砥柱狂澜,万斛明珠,星河影动,撼雪喷云,难为水。
  (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观点)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海曲钩沉】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个安东卫进士的南渡北归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