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过去一年,谁还没有点小改变
图片

  习惯了说走就走的粗犷生活,如今也熟悉了戴好口罩、出入扫码的安排,热衷于出门蹦迪、深夜发吃的“年轻生活家”,也开始跟着新闻的节奏过上了居家生活,就连往日最热情的朋友,也在书包里装了一瓶手消,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好久没见了,咱先消个毒。
  在2020年,无论因为疫情还是因为生活,我们一些主动的或者被动的改变悄然发生。如果用一种渺小的改变总结你的2020,你会选择什么呢?

从0步到6000步的重生
全媒体记者 谢岩
  2020年过去了,73岁的老人春芬感慨万千。2019年,她被确诊为胃癌中期,年底做完手术后,面临的就是六期化疗。正在她惶恐着能否坚持下来时,2020年春节期间,疫情开始了。
  那一段日子不堪回首。每天,春芬都躺在床上,手术后,她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几乎从不看手机,更不上微信。疫情开始前,一帮要好的老同学或老同事还经常到家里看看她,陪她说说话,疫情期间,各个小区都封闭了,没有人能来探望她。
  “我看你的微信运动又是0步啊,你得下床走动啊,不能老是赖在床上。”老同学把电话打到老伴的手机上,劝着她。想想手术前,她们几个老姐妹每天都去植物园,每天的微信运动都显示她走了一万多步。但手术后,她扶墙都走不稳。
  打针、呕吐;吃药、恶心……如此地往复循环,化疗期间,她甚至喜欢住院的日子,有同房的病友互相交流、互相鼓励,竟然在吐得昏天黑地间挺过了六个疗程。
  “不行,你得跟着我走!”幸亏堂弟媳妇和春芬住在一个小区,既有强壮的体格,又是泼辣的性子。各处都因为疫情没有开放,她也没法去打零工。开春一暖和,她就天天来陪着春芬。戴上口罩,她架着春芬在小区的绿地里慢慢走。
  “老同学,你今天走了一千多步啊!”晚上,春芬接到老同学的电话,几个月没见,两个人对着电话都掉了眼泪。
  第二天,春芬发现阳台上老伴种的花开了一朵,她费力地走过去,拍了一张照片,发了半年来第一个朋友圈,名为:希望。
  从走不稳,到摇摇晃晃着走,有时忽然腿软,有时忽然头晕,春芬渐渐习惯身体的各种不适。在弟媳妇的帮助和鼓励下,到夏天时,每天上午和下午的两次散步,春芬居然可以走到6000步!
  过了夏天,春芬就能独自出去散步了,每天,她都坚持走到6000步。天气冷了,有风有雨雪的日子,她就在客厅里走,“地方小,我就多转几圈呗。”她特意揣着手机,算着步数,“从0步到6000步,于我而言,是巨大的变化,简直是重生!”

学会好好说话从对孩子开始
全媒体记者 王娟
  “妈妈不要再吵我了。”睡眼惺忪的刘希揉揉眼睛,再一次确定是儿子在说梦话。
  这是2020年春天的一个清晨。儿子说完梦话,翻了翻身又睡了,刘希却辗转难眠。
  昨晚因为儿子的考试成绩,刘希又忍不住对着儿子大吼大叫。这种状况出现在儿子上小学之后。字写歪了、作业不认真、考试有错题、精神不集中……这似乎都成了刘希大吼大叫的导火索。想起每次儿子在自己面前小心翼翼、卑微害怕的眼神,刘希更是难以入眠。
  在外人看来,刘希温温柔柔、礼貌谦和,实际上她的坏脾气都给了家人。在家里经常发脾气,说话用命令式的语气,还经常夹枪带棒,一点小事也能激起好斗的本性。
  经过一夜的反思,刘希决定改变自己——— 从好好说话开始。
  “先让儿子监督自己。”第二天刘希就和儿子达成共识,并且约法三章,儿子每次考试成绩在一定的范围内,刘希就不生气也不发火,只让儿子好好改正错误。
  “效果还是不错的,谁也不会保证每次都考满分。”刘希反思之前总是盯着满分,给自己和儿子太大压力,导致看到不是满分的试卷就上火。“现在只要在约定的错题范围内,就不会去指责。”
  除了在学习上,在生活中刘希和儿子还有一个约定,那就是“1、2、3”。每次儿子做事拖拉的时候,刘希就会喊“1、2、3”给儿子一个提醒,也给儿子一个解释的机会。
  “避免了我一上来就大吼大叫地数落儿子。虽然难免还是会有些冲突,但是比之前要强了很多。”刘希的儿子在这一年中夸赞了她多次。
  “很庆幸,那晚自己睡得不深,听到了儿子的梦话,让我决定改变自己。”现在回想起当初的决定,刘希觉得这一年最大的进步是,从大吼大叫的妈妈变为好好说话的妈妈。
从毕业生到沉着文静的“打工人”
全媒体记者 王蓓蓓 实习生 朱秀华
  2020年到2021年,我真正地感受到了什么是长大。
  这一年,对于我来说,也算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因为我成了一名大四学生,也从学校步入社会。
  在10周的专业课学习后,我们就像被老师放飞的小鸟一样,奔赴到各地准备自己的实习。而我回到了我的家乡日照,开始了我人生的新一个关卡———实习生活。这也算是我第一次正式与社会接轨踏上工作岗位,开始了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每一天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下班,要认真准时完成自己的工作,将那些张扬不着调的衣物埋在了衣柜底下,开始换上端庄稳重的衣服,口红成了出门必备,尝试化着淡淡的妆容,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神态,不再咋咋呼呼,不再冒冒失失,努力学着当一个沉着文静的“打工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习将这句话真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毕竟书本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把书本上的变成自己的,才算是真正的融会贯通。在这期间我也真正认识到了自己专业能力上的缺陷,懂得了什么叫灵活变通,锻炼了我的心理素质和与人交流的技巧,开始尝试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前辈身上吸取宝贵经验,也对我以后可能会选择的职业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时间一直在流逝,转眼2021年就这么来了,2020给我也带来了很多深刻的回忆,但来不及过多回味便要大步往前走,只能对努力的自己说,加油,努力生活热爱自己。

和婆婆和平相处 老公也成长了
全媒体记者 刘彦美
  要说2020年最高兴的事,晓妍高兴地说:“当然是喜得千金啦。”
  女儿的到来,让晓妍一家格外高兴,儿女双全,全家的愿望都实现了,她也在累并幸福的生活中,欣喜地看到自己和家人的改变。
  “以前脾气不太好,总和婆婆合不来,老公又坚决维护他妈,每到这时我就很崩溃,生完二宝以后突然就想通了,学会与婆婆和平相处,而且老公好像也成长了。”晓妍说女儿的到来让家人更和睦了。
  老公王浩也说晓妍长大了,晓妍自己也明显地感觉到了变化。生二宝时,她状态很好,从心理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遇事不再较真,也学会了讨好家人。虽然也有累到崩溃的时候,但是女儿总是能安抚她的坏脾气。
  女儿出生以后,老公似乎也成长很多,以前回家只想着看电视、玩手机,家里什么事都不靠前。现在看着晓妍忙忙碌碌,也开始帮忙照看女儿,偶尔在女儿的一些事情上,婆媳之间总会不统一,老公也会站到晓妍一边:“现在的孩子和我们小时候不一样啦,妈妈咱得学着进步。”在老公的帮助下,婆婆似乎也变得好说话了,家里很少再有冲突。
  想想婆婆抛家舍业地来帮忙照顾孩子,又要帮着做饭,很不容易,生活习惯上的不同都是小事,谁不是在相互包容呢。“说来都是为了两个宝宝,更多的也是为了我们能安心工作。”晓妍说咱们应该感谢老人的付出。
  女儿真是个小福星,让一家人更温暖和睦了,感谢家人的改变。

“化个妆,美美地去接娃”
全媒体记者 刘彦美
  作为40多岁的二胎妈妈,郭月梅似乎没什么好挑剔的,工作尚可,生活不错,家人和睦,她自己也非常满足。
  但是某天晚上临睡前,小宝突然的一句话让她有些不知所措,“妈妈,你今天能不能穿着裙子来接我?”可爱的小宝只有3岁多,她总是把所有的过去都叫昨天,所有的现在和将来都叫今天,她还那么小,怎么突然对妈妈的穿着有要求了呢?郭月梅有点懵。
  “妈妈还要擦上口红,还有这个,这边画一下,这边再画一下,美美地去接我。”小宝不知道什么是眼影,只知道用小手在眼睛上比划着。郭月梅真的被惊到了,那么小的孩子也知道怎样去美,看来“子不嫌母丑”这句话也需要升级,“妈妈”这个职业也开始对外貌有要求了,那一晚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要说样貌,郭月梅不是外貌协会的,从来不以貌取人,她觉得内涵更重要,但是话说回来,形象好的人更能给自己加分,既然孩子有了要求,那也得捯饬捯饬?
  第二天上班,她跟朋友们聊起了小宝的事。朋友也说她确实需要做一下改变,先做个眉毛吧,让自己精神起来,朋友建议。对,郭月梅最需要拯救的的确是似有似无的眉毛。
  在朋友的介绍下,郭月梅选定了最近流行的粉黛眉,敷麻药、做眉形,一个上午的时间,好像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疼,刚开始看着有些不自然,但是人确实精神不少,小姐姐建议一起做个美瞳线,眼睛显大,还很自然,人会更有气质。郭月梅想了下,最后还是放弃了。
  这要搁以前,打个耳眼郭月梅都是很难接受的,说起来做了眉毛,已经算是巨大的突破了,她需要时间慢慢去接受这个新眉毛,至于美瞳线,那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无所谓早晚。不过话说回来,这离宝贝们的要求还差一大截,她自己在心里暗暗加油,慢慢改变吧。那么先化个淡妆,美美地去接娃吧。

包里多了口罩、健康卡
全媒体记者 王蓓蓓 实习生 朱秀华
  1月21日,涛雒镇王家村村口的公交站,几个人正在等车,大家清一色口罩并保持着距离。
  52岁的白阿姨也不例外,一只蓝色的医用口罩遮住大半个脸,厚厚的毛线手套做好了防护,全身上下包裹严实,只有一双眼睛露在外面。
  “现在各地又有零星疫情,不防护好怎么行?万事都得以安全为先。”出门戴口罩,是白阿姨疫情期间养成的新习惯。去年年初,疫情爆发,很多像白阿姨一样的老年人并不习惯戴口罩,也没认识到口罩的重要性,出门总是忘了戴,结果上超市等公共场所不能进,坐车也很麻烦。
  眼瞅着各大媒体对疫情的宣传,白阿姨知道了口罩是最基本的一道防线,慢慢地对它上了心,“现在每次出门还得带上两个口罩,防止丢了或者坏了就没的戴。”不仅戴口罩,连手套都装备上了。眼看着又到了过年的当口,各地又开始有感染病例出现,甚至在食品包装上都有病毒的存在,正加上现在又是冬天,戴上手套防疫又保暖。
  除此之外,白阿姨的包里还有一件必备物品——健康卡。“疫情刚发生时,坐公交要看健康码,要不就得写身份证号、家庭住址、手机号什么的。”白阿姨当时还不会弄健康码,每次写都觉得很麻烦,就让小女儿帮她弄了一个健康卡,出门坐公交亮一亮就行了。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尽管现在疫情没那么严重,但白阿姨对防疫措施还是非常重视。她还在短视频上学了不少招呢,现在家里每三四天就用84兑着水来拖地消毒,每次出门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洗手,“要勤洗手,每次洗个20秒,要不还洗不下来病毒。特殊时期,防疫是第一要事。”

搬家搬出了断舍离
全媒体记者 李珊
  暮去朝来,一转眼,2020已逝去,2021已到来。
  回想2020年最大的变化,于妍妍而言,就是搬了新家。
  新家比起婚房要小一些,但妍妍一家三口居住,也足够了。新家虽然没有婚房那么大,但当初买它也是为了孩子就近上学,新房重新装修的,总是要比旧房好些,新的环境,总多少有些惊喜。
  搬新家,妍妍陆陆续续搬了一周左右,看着除却公摊也就剩100平方米的房子,塞那么多东西,妍妍觉得很惊讶,如果不是搬家,妍妍都不知道家里居然有那么多东西,都不知道之前是放哪的。
  搬家过程,是让人烦累的,看着那么多的东西,妍妍总结出一句话:生活能够运转,有些东西是真的不需要,可以扔的。
  在这次搬家过程中,妍妍就扔了很多东西,比如很久不看的书,几年下来大人或孩子都没穿过的衣服、鞋子,孩子很久都没玩的玩具。
  有些东西,虽然当时不用,总想着以后或许用得上,于是留了下来。最后发现,它们除了占地方,其实很难再用到。
  这一次搬家,妍妍多少少了一些最初居住婚房的激动感,虽然都是新房,但感受有些不同,婚房是他们拥有的第一套房子,很激动,很开心。搬进新房,妍妍问家人,什么感受,家人说,很开心。
  妍妍没有多大的感受,但看着孩子围着新家转圈圈,感受清晨的阳光散发出的缕缕光彩,瞬间觉得,那句话其实是对的:能给人幸福的不是房子,而是房子里的人,以及即将要过的生活。
  妍妍说:“一次搬新家,让我懂得平时生活中,我们都会忽略的事情,譬如,生活中,我们需要断舍离。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发现美的眼睛,其实,房子小一点大一点都没关系,最主要的是,是与之生活在一起的人,是他们让我们对生活充满幸福与期待。”抱着吉他 自弹自唱
  2020年我最大的一个收获是圆了中学及大学时代的那个瑰丽的梦:能抱着吉他自弹自唱了。
  在我的老照片中,有两张是抱着吉他的:初三那年去照相馆照的一张,用的是照相馆的道具吉他;大一那年的那张是自己的吉他,但仍旧是“道具”,因为根本就不会弹。
  想来,我竟然做了三十年的“吉他自弹自唱梦”。在“做梦”的过程中,也曾蠢蠢欲动壮志雄心在家自学,梦想凭着一腔热血便能自学成才,一夜之间就能弹出行云流水般的吉他曲。
  然而,那真的是“做梦”。
  2020年,或许因为疫情造成的蜗居时间骤然增多,也或许因为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琴友,更或许是自我意识的突然觉醒,便想把吉他梦变成现实。
  于是,跟同样做过无数个吉他梦的琴友一起去琴行拜师,报了十节课的成人班。每周三的夜晚便雷打不动地去琴行学习吉他。
  老师每周布置的练习曲,在课下便挤出时间来练习。那些日子我常常下午把吉他放在车里,下班后拿出来认真地练习,或者下班回家练习,常常不知不觉便是一个多小时。
  左手无数次重复按和弦,右手无数次地重复弹奏53231324及123321,左手非常疼痛。后来左手出了老茧,练久了竟然还有“茧沟”,琴弦摁在那个位置,更疼。
  但日臻熟练的吉他弹唱获得的巨大陶醉感,足以将手指的疼痛感驱赶到九霄云外。
  音乐本身就有治愈作用,自己弹唱歌曲,对于心灵的滋养更是无与伦比,这是我的亲身体会。
  我为自己在2020年圆了三十年的吉他梦而骄傲,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会为实现更多的梦想而脚踏实地的努力。

一顿青椒炒肉丝 解锁了做饭这项技能
全媒体记者 王娟
  都说每个不做饭的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厨神,作为常年的只吃不做的吃货,大华打心眼里觉得做饭也就那么回事———开火倒油,巴拉巴拉一炒,咔咔来点儿盐,唰唰倒上酱油,这不就齐活了?
  妈妈经常说大华身在福中不知福,每天端上热饭热菜。于是2020年初趁着外卖进不了小区和父母不在家的空窗期,大华决定点亮做饭的这项技能。为了这顿青椒肉丝,大华从大润发优鲜达买了一口新炒锅,又把父母不在家使用率几乎为零的厨房好好拾掇了一番,刚穿好围裙准备开火的时候,问题一个个来了。
  刚倒上油,大华才发现没有葱和姜了,穿着拖鞋噔噔噔到楼下超市买完,好不容易材料全了,等到把肉丝下进去的时候,热油爆出来的呲啦一声真给人吓够呛。大华赶紧打电话给老妈,在老妈的遥控指挥下,倒老抽倒酱油撒盐,做完一看,好家伙,这和菜谱里的怎么一点都不一样?
  但最后吃的时候才是高潮,不知道是出于疲惫,还是真的很好吃,竟然把一盘青椒炒肉丝卷着煎饼全吃完了。“是不是也能证明我的确有点厨神的天赋?”大华满嘴生香地表扬自己。
  就此,大华解锁了自己的做饭技能,爱上了厨房,虽然大华是一个20多岁的大青年。

曾经的“熊孩子”成了“熊孩子”的老师
全媒体记者 谢岩
  “说真的,我之前从没想到,这些‘熊孩子’这么能气人!”一鸣擦着眼泪委屈地说。
  这个昨天还在父母面前撒娇的独生女,到了学校偷偷抹起了眼泪。“这些日子要考试了,我们办公室这几个女老师,天天都有被气哭的。”
  2020年,22岁的一鸣从师范院校毕业,作为山东省第一批免费师范生,回到家乡就顺理成章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刚成为一名教师时,她还挺新鲜,看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满怀热情。37名初二年级的农村中学生,对这个城里来的漂亮女教师也非常欢迎,一下课,还有别班的男生朝她吹口哨,让她哭笑不得。“有时一下子想起来,我现在可不是任他们调侃的街头少女,而是他们的老师!就摆出‘威严’的样子训斥他们几句,还挺好玩的。”有时,本班的小女生们也会围着她,叽叽喳喳请教女生的小问题,和学生们玩在一块的感觉也不错。
  可是令她想不到的是,期末考试来临的时候,忙成一团糟。“以前当学生的时候,看着各科老师在教室门口排队抢课、等着发卷子、布置作业,还当成笑话看,可是现在轮到自己当了老师,才明白其中的艰辛。”到网上找试题,到文印室打印卷子,研究课程表哪节课可以占,音体美还是小自习,去晚了一步就让别的老师抢去了。“最难过的是,我苦口婆心地讲知识点,一模拟居然能全错!”一鸣想起来,又要掉眼泪,“第三人称单数的问题,上课一问全会,一考试答题全错!等我讲试卷时,怎么问都没有一个说话的!”想起这些日子印试卷、抢课的辛苦,一鸣又红了眼睛。“打工人不配追星!”上大学的时候,一鸣是个追星族,可现在什么跨年晚会、星光大赏、星动之夜,她以前心心念念的晚会,今年居然一个都没看,“没有时间,没有心情,学生考试比我自己考试还紧张!”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8 版:爱日照】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过去一年,谁还没有点小改变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