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年节说年

  古籍记载,“年,谷熟也”,或说“年,取禾谷一熟也”,或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古人认为,“必先有禾之种植,而后有年字之发生。年生于禾,非禾生于年”。看来,这当是年的本义,也就是说,禾谷熟了就称为年,与农作物生长和人类生产劳动密切相关了。而禾谷一年一熟,慢慢就演化成了时间。
  民间相传年是怪兽,闯到村里进行祸害,人们用火和爆响的东西吓唬它。后来人们在家门口挂上红对联,怪兽以为是火,就不敢进了。而怪兽半夜来时,炮仗噼啪一响,吓得赶紧开溜。
  唐人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诗,相似的江月相似的年,又怎么记呢?这就牵扯到了历法。如今我们的历法实行的是“双轨制”,一是“阳历”,也就是公元纪年;一是传统的“阴历”或“旧历”,又称“农历”,也就是天干地支纪年,因此,便有阳历年与旧历年之说。阳历年又称新年,而旧历年就是春节。
  真正过年,是腊月三十,称为除夕,有辞旧迎新之意,街坊邻居纷纷贴上对联。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注重“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年节时得到了具体体现,过年时祭祖便是重要环节。
  大年三十晚上,自然是一家人围坐一起包饺子吃,寓意团团圆圆。清人所写《燕京岁时记》对此记载:“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及宝石等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把小块金子、银子或宝石包饺子里,该是何等富贵之家!
  新的一年在鞭炮声中开始了,而这年要过了破五,再过十五,才算过完。大家知道,十五是元宵节,那么“破五”呢?过去都希望新年有个好兆头,所以,从初一到初五,约定俗成,各家会有一些禁忌,比如禁说不吉利的话,不准动针、剪等等。《燕京岁时记》也记载:“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各宦室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新嫁女子亦于是日归宁。”此外,过了破五,一些店铺也该陆续开张了。

除夕守岁已流行千余年
  所谓“一夕变冬春”,在春节里最易勾起中国诗人心绪的,大概就是完成辞旧迎新的除夕了。与除夕密切相关的节俗,便是守岁。
  晋朝已经出现守岁习俗。晋人周处《风土记》说:蜀人“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到唐代,守岁习俗已流行全国。从唐太宗李世民传世的几首诗歌来看,唐代过年,皇帝会召集近臣一起守岁。“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这正是出自李世民的“御制”。
  在除夕守岁一夜时光里,古人何以遣怀?“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这是唐人孟浩然的婉约;“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这是清人赵翼的豪放。
  宋代诗人陆游有一年过除夕,正赶上下雪,他很高兴,写了一首《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也有像明代文徵明这么“另类”过除夕的人,“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莫笑书生太迂腐,一年功事是文词。”
  当然,更多的还是欢乐。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写过一首《除夜有怀》诗,有“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两句,似乎大家可以在守岁时玩一些类似射覆猜谜式的小游戏。

压岁钱最初并非“钱”
  每到春节,长辈们通常会给小辈准备压岁钱,这种风俗已然成为中国独特的年文化。
  中国最早的压岁钱始于汉代,只不过当时还不叫压岁钱,而是叫压胜钱,取自压胜辟邪的意思。当时的压岁钱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钱”,而是一种外形类似于流通货币的辟邪挂件,只能用于收藏或佩戴。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背面则是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长辈为儿孙们准备压胜钱,期盼孩子们健康成长、祛病除灾。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祟正要摸孩子的头,突然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本报综合整理)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5 版:春节特刊】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年节说年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