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春天的时空 藏在杜甫最简单的绝句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最为人熟知的诗并不是《望岳》或《石壕吏》,而是这首简单的七绝。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这首无题绝句,是许多人遇见的第一首杜诗。或许因为其直白得连儿童也能理解,所以才放在了学诗的一开始。
  这首诗虽然广为流传,却也遭到不少非议:全诗对仗,还算工整;四句写景,也还算生动——但有人认为四句都是陈述句都写景,不仅缺少变化显得雷同,而且句与句之间铺陈缺乏节奏,更没有跳跃没有起伏没有惊喜没有情绪。而且遣词造句好像也不用心,“两个黄鹂”就像说话,哪有半点高级感?
  是的,“两个黄鹂”是完全可以改成“两只黄鹂”的。虽然现代普通话“只”读一声、“个”读四声,但在中古音系里“只”是入声、“个”是去声,都是仄声字。杜甫即便写成“两只黄鹂”,格律平仄上也不算错。
  杜甫之所以用“两个黄鹂”,并不是因为他一时词穷敷衍,而或许是出于以下理由:一是不用发音短促的入声字,使得诗句吟咏起来更轻盈舒缓;二是用通常指人的量词“个”指黄鹂,显得更加亲切拟人;三是偏偏就一意孤行想用更带口语感的“个”,贴近地气有什么不好?
  “两个黄鹂”不再碍眼,接下来就是色彩小清新: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淡雅的黄绿白蓝搭配和谐,春天的景色明丽如在目前。
  “鸣翠柳”是近处、是听觉、是地上,“上青天”是远处、是视觉、是天上;“鸣翠柳”和“上青天”是动态,下两句的“窗含雪”和“门泊船”是静态——— 远近、上下、视听、动静,四句诗似乎也不是那么缺变化。
  “千秋雪”,埋藏时间:窗外西岭上的积雪,千年万年亘古不化。“万里船”,隐含空间:门外停泊的航船,可以远行东吴乃至千里万里。诗人本可以用“窗临”“窗迎”邻”等其他字,但只有“窗含”才能体现坐于草堂一方斗室之内、千秋万代可于一窗望尽的意味。“门泊”,辽远广阔的距离就在咫尺之门外,似乎只要起身,便可一脚踏入无远弗届的所在。2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的心情好得跟春天一样。因为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带口迁入成都,公元760年春,他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修筑茅屋居住——就是如今的杜甫草堂。一千多年前的浣花溪附近水深河宽,足以通行航船。
  当时的成都府尹严武也是杜甫的好友,精神和物质上都给了他许多帮助。后来严武奉调入朝,蜀中剑南兵马使徐知道起兵叛乱,杜甫不得已流亡梓州(四川三台)、阆州(四川阆中)一带。直到763年安史之乱平定、764年正月严武回镇成都,杜甫才回到暌别多时的草堂。
  心情舒畅之下,眼见无限春光,于是信手写了四首绝句,“两个黄鹂”是其中的第三首。写之前没有想题目,写完了也不打算给标题,于是就直接题为“绝句”了事。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彼此分离,但将其一以贯之的,却是诗人意透远近、贯通古今的眼界和胸襟。一幅平常春景,他只用短短四句,就从眼前的鸟鸣鹭飞将观者引向无尽时空,而且轻快、轻而易举、轻描淡写。所以,宋代程大昌赞道“雄伟而又优裕矣”。(成都商报)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6 版:文化】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春天的时空 藏在杜甫最简单的绝句里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