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唯美的大炮楼村
  

王彬祥
  处在日照水库上游水源保护地的西湖镇大炮楼村,村名具有浓厚的战火硝烟的气味。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村庄曾经有一个如诗似画的颇具文艺范的名字“苞芦村”。如果没有那场被日本侵略者强加给我们的灾难深重的战争,这个村现在应该依旧沿用着那个似能从《诗经》里找到踪影的唯美村名。
  村子西北高,东南低,一条大河自南而来折向东去,河道折弯处圈起一大片平坦的洼地,村民称之为“南洼”,南洼以及河两岸曾生长着大片芦苇和其它各种水草。先民们逐水而居来到这里,看到这里苞草茂密,芦花飞扬,感此佳景,遂建村定居,并取名苞芦村。苞,生长在低洼地带的一种席草;芦,即芦荻,老百姓统称为芦苇。这村名就地取材,取得也是随意率性,但也颇有《诗经》里“蒹葭苍苍”的意境。想必,那时的生态环境是极好的,先民们所到之处,信手拈来的村名也可媲美经典华章。
  兴许,在《诗经》里所记述的那个西周到春秋时期,先民就真的来到了这片冈峦起伏、坡缓水丰的宝地,就已在此辛勤耕耘,繁衍生息——— 这也是有佐证的,在大炮楼村就曾出土过西周时期的青铜车马饰件,这在《日照考古录》中有明确记载。这至少说明,那时这儿已有先民在活动。
  这与村中曾发现竖棺的事实可互相印证。现在七八十岁的村民都能记得,曾在村西北部和村中东侧发现过竖棺,如窄井一样,但这竖棺早已荡然无存。竖棺是西周时期先民们的一种丧葬习俗,这个发现与那青铜车马饰件的年代基本一致。如此看来,大炮楼村的历史文化渊源也是很深远的。
  上世纪80年代,村东果树园前边的几处水塘里还有几片芦苇和蒲子。我们经常在秋天掰下长而光滑的红褐色蒲棒拿在手里,当作武器玩耍。村后迷沟子那地方还有一个叫做苇柴汪的汪塘,水面清澈宽广,周边芦苇茂盛地生长。
  王氏家谱里简单地这样记载:村前大片低洼地,常年生长着茂盛的芦苇,村庄因此而取名苞芦。族里老人说,村是洪武年间建的,但我们家族来的晚,高岭处易于开发的土地都被别的家族开垦了,南洼地势低平,处处淤泥,芦苇等根节纵横,难以垦植。没有别的办法,我们的先祖只好到南洼里把大片的芦苇地开垦成了庄稼地,结果这片地成了全村最肥沃、最高产的好地。我们家族从第三世到此,现已繁衍至第十七世,据此推算,南洼的这片芦苇地被开发,应始于距今300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此后,人口慢慢增殖,芦苇地慢慢变为良田,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绕过村前的河流现在被称为乐台河,它的身量也是秀丽的。其实在它流经的各村,人们都有自己本村对它随意的称呼,或称之为响水河、大河、大河涯等。这条河自回龙观东出,拾玉串珠般穿过下游响水河、秋实园、小苞芦、大苞芦、大花崖、小乐台、大乐台等这些美丽村庄,注入了日照水库。回龙观明清时期为鲁东南道教活动中心,那也是一个有着众多传说的道家仙境。这河流携带着仙山圣水的灵气,一路欢歌,元气满满,欢呼跳跃,山石激荡,奔腾至响水河村遇大石壁阻挡,折而向北,渐趋舒缓。
  那时的水量肯定是很大的,而且格外清澈。是这条河流孕育了这里的生命,留住了村民的先祖。它是一条生命之河,行至我村时即已河道渐宽,河水清亮柔软,为我村带来了连片的芦苇、夹岸茂密的树林、树林里密的插不进脚的草丛、铺满河底成片的细软洁净的河沙和那自由自在的小鱼、通体透明的河虾……
  我家住在村北边一个叫做“泉子顶”的高岭上,一条小溪自北而南沿着这个岭下穿过村中,流入村前的大河。这条溪流也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泉子沟”,因为这条溪流从一条大深沟而来,在尽头处,有很多股泉水自断崖处汩汩流出。这条小溪四季长流,清澈冰凉,孩子们在那里捉虾摸蟹、洗澡滑冰,父辈们劳动归来在那里洗濯身上的泥土,母亲们在那里洗衣洗菜。村子里还有多条这样的小溪汇入村前的大河,大河两侧,成片的芦苇招摇着,水草丰美,生机盎然。
  祖辈们在这里快乐地劳动,在这里幸福地生活,在这里安静地老去。芦花纷飞,混合着他们的欢声笑语,一年又一年……
  世易时移,这一切,因异族的入侵而悄然改变。
  1943年后,随着全国抗日形势的发展,日照县广大军民配合主力部队(滨海军区),展开了粉碎敌伪“蚕食”“扫荡”的斗争,沉重打击了敌人的统治。甲子山战役后,巨峰、大坡、黄墩成为大片解放区。敌伪为巩固敌占区的统治,对边沿区的扫荡、“蚕食”活动也更加频繁,更加疯狂。敌人修筑炮楼、碉堡,大搞“以战养战”,抢掠财物抓壮丁,推行伪化活动。日照县委也选派大批得力干部到边沿区工作,动员领导人民开展针锋相对“反蚕食、反伪化、反抢粮、反资敌”斗争,边沿区的斗争变得空前尖锐、残酷,人民群众抗日热情空前高涨。
  在这种形势下,日伪军为了固守和扩大占领区,打击抗日武装力量,保障泰石公路畅通,采用步步为营的手段在泰石公路两侧增设岗楼据点,派伪军驻守。泰石公路是莒日两地日军联系的咽喉要道,沈疃是日军在泰石公路上设立的重要据点。苞芦村正处在敌占区和解放区之间、黄墩和沈疃据点之间的边沿区内,周围山岭绵延,山势平缓,林木茂密,资源丰富。1943年,日军强征民工,在苞芦村西山建炮楼一座,周边建有二座碉堡护卫。敌人据此可控10余村庄的民众,东可与沈疃据点的敌人呼应,向西、向南可阻防活动在解放区的武工队。这个据点的建立,给周边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敌伪据此对周边村庄进行了多次扫荡,抢掠财物,残害人民。据山东抗日战争各地损失统计资料记载:期间日寇在周边村庄共拆屋20余间、伐树660余棵、强征民工80余人。
  1945年8月10日,全面反攻开始后,日照县军民配合滨海军区主力部队向日伪各据点展开了猛烈进攻。26日,三庄、苞芦村守敌弃寨逃窜到沈疃据点;27日,我军攻克沈疃、堰东岭等据点。9月8日,县城守敌弃城北逃,日照全境解放。苞芦村守敌逃窜后,周边群众欢呼雀跃,随即将那炮楼和两座碉堡拆除。
  抗日战争胜利了,但“苞芦村”却因日本的侵华战争而改变。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段,村西山的炮楼成了苞芦村域内标志性的建筑物,它给周边百姓造成了难以抚平的巨大伤痛,成为人们绕不过去的话题。人们在提及某一地域时,常有以那地方独具特点的自然地形或人工建筑代称的习惯,周边老百姓的方言中炮楼又与“苞芦”发音相近,这样“炮楼”的含义也自然而然地由特指苞芦村西山的建筑物,逐渐扩大范围,成了苞芦村的代称,村名也渐渐就被叫做了大炮楼。后来,人们顺其自然地默认了这样的称呼。
  大炮楼,这个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村名,它所具有的意义已超越了普通地名的概念,这村名的变迁见证了一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带来的是对那场战争的回顾和反思,成为了历史的旁证。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大了解那段并不久远的伤痛历史。
  时光荏苒,苍老凝重的战争阴云早已悄然散去。历史进入新的千年,风霜雨雪七十载,青山亦非旧模样。朴实的劳动人民一直在为美好生活奋斗不息,家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绿色的茶园已遍布山岗。
  当下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西湖镇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和地理优势,利用文化、生态等旅游资源优势,制定了乐台河流域现代农业产业带动项目规划,并已着手实施。一条沿花仙子环库赏花到大花涯状元坊寻古,经大炮楼村到回龙观探幽的西湖一日游观光圈的旅游大道已铺设完毕,大炮楼村正处在这条旅游大道的中点上,这必将给大炮楼村的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大炮楼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将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也将越来越美好。
  老地名承载着当地厚重的传统文化,折射出一个村落、一个地域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生生不息的民间记忆,记录着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欢乐与哀愁,是对那山那水那人的深情怀念。
  不忘昨天的伤痛,是为了明天的强大。我们解读村名的来历,铭记住曾经的历史,不是为了回顾以往的沧桑,更不是为了炫耀曾经的辉煌,而是要更好地面向未来,凝聚起新时代同心追梦的磅礴力量,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把国家建设得更富强。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0 版:日照老地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唯美的大炮楼村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