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板石村的历史与现在

  陈红农
日照真的有“皇庄”吗?
  位于莒县东港交界处的板石村,依山傍水,依河而居,是龙山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该村曾经有一个无比霸气的村名——皇庄,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这样一个地势偏远的小山村,却是一块有着皇家气象的风水宝地、有着祖辈口口相传的皇族故事的地方。
  该村的村头竖立着一幢村名碑,碑文为“据考,明朝万历年间(1538—1620年)建村。以钦赐福府养倍庄田,取名代皇庄。后福府因故被剿,村址西迁,并将代皇庄石碑搬至新址,遂改称搬石,后演化为板石。”《日照考古录》(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中更详细叙述了板石村名的来历:“至于皇庄,在原日照县内未曾发现,唯有竖旗乡板石村(2001年合并于三庄镇),其原名‘代皇庄’,并有石碑为证。据考该村原有两幢石碑,一幢文曰:‘钦赐福府养倍庄田’,下款‘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另一幢刻有‘代皇庄’三个字。相传,福姓在此却有大量庄田。因其庄田是皇帝赏赐,所以立庄称‘代皇庄’三个字。金姓等早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即徙此居住,佣耕福家的庄田,当了代皇庄的‘庄客’。后来福家因故被抄,庄客们亦遂外出避乱,事后返回,移居现址。‘代皇庄’这块石碑,也随即搬到新的住处,并以‘搬石’为村名,后以谐音演变为板石。”板石村名碑和《日照考古录》分别记载了明朝同一时期的同一件事,但对照《明史》进行查证,以上对板石村名的由来的解说中,许多问题仍存在着诸多谜点,如“福府”确指何人之府?因何故被何人所剿?“代皇庄”的“代”字指什么?“万历二十五”可有福姓大臣?皇庄一般在京畿近郊,日照这偏远的地方会真的有“皇庄”吗?
  对这些问题的探究,随着一块地界石的被发现,逐渐出现了柳暗花明的转机。2018年7月18日,板石村民宋兴海在拆院墙时,发现了一块四棱形石柱,其中一面刻着五个字,字刻的不是那么规范,但能辨认出“皇庄三山界”字样。据宋兴海介绍,这石柱在他的老爷爷(曾祖父)小的时候就在他们家里,到现在已经160余年,曾被当做大门前的踏石。以前知道上边刻着几个模糊的字,但从未重视过它。可见这石柱由来已久,是个老物件。上边的刻字直接说明该村曾经的村名为“皇庄”,而非“代皇庄”。那“三山”又是指哪里呢?原来,该村南边有一道起伏的山丘,那山丘有三个并排的山头,村民们称那一带地域为“三山”,这石柱应该就是当年皇庄立在那里的地界石。明朝的皇庄、王庄、官庄建立后,一般都在四至立石为界。
  皇庄是由皇室直接经营的土地。据记载,皇庄之名起源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有司请庄所属改称皇庄。”(《明史·食货志》);另一说是始于天顺八年(1464年),由皇帝直接设置皇庄。按《日照考古录》中称“钦赐福府养倍庄田”“福姓在此却有大量庄田”,这里是皇帝赐给福姓的庄田,因此村名为“代皇庄”,但这并不能让人明了“代”的含义。明代设立的皇庄很多,均无“代皇庄”之说。皇庄之前衍生出的这个“代”字,应该是一个断句的错误。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测,有人把“明代皇庄”理解成了“明,代皇庄”,也就是说理解成明朝的“代皇庄”,而其本义为“明代的皇庄”。但最有说服力、最直接的实物证据就是,村民宋兴海收藏的地界石上只有“皇庄”二字,并无“代”字。由此可以认定,“代皇庄”的说法为沿袭已久的误传,其部分村民也否认“代皇庄”之说。另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该处皇庄曾经由一个代姓的庄头负责管理,但村民认为该村从无代姓人氏,故此说不足信。

“福府”究竟指何人之“府”?
  这里还有一个令人疑惑之处:“福府”是否就可以照字面直接理解成福姓的府第?如为福姓,那明朝万历年间福姓的大臣又为谁?“福姓”的庄田能称“皇庄”吗?整个明代,只在嘉靖时期有一位叫张福时的官员,曾得皇帝手敕褒奖,后人以福姓行世。但延至万历年间,其后世不显,是不会得到“钦赐庄田”的封赏的。即使有福姓的高官受赐庄田,也断不会被称为“皇庄”。《日照考古录》中所述“福府”之“福”字系指福姓官员显然是望文生义了。
  那这“福府”又指何人之“府”呢?又何能得到皇上“钦赐福府养倍庄田”的恩宠?“钦赐福府养倍庄田”是规范严谨的官方正式行文,是不能随便使用的。我们查阅明史资料,发现明万历四十二年(1624年),巡按直隶监察御史谢正蒙著有《盐法不堪再攘疏》一文,此文是针对皇上过度赏赐福王朱常洵、扰攘国家经济基础的奏疏,文中有“其钦赐福府食盐,照例于河东取办……”的语句,这直接说明当时对福王朱常洵进行封赏的官方行文用语即为“钦赐福府”。这就说明该处皇庄不是福姓的庄田,而是福王的庄田。该皇庄不是“福姓因故被抄”而更名为“搬石”的。参照明末历史变革,而应是指1641年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剿灭,随后清朝捕杀皇族,村民为远祸自保而不再使用“皇庄”之名,改村名为“搬石”。
  福王朱常洵受封在河南洛阳,其庄田又何以会到了山东呢?史料记载:明神宗第三子朱常洵,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封福王,万历四十一年(1931年)就藩河南洛阳,就藩前,明神宗命括地四万顷作为福府庄田,首辅叶向高与所司力争,神宗不得已,减为两万顷,洛阳四周良田不足,取山东、湖广田补之。这样,此地或被福王派出的圈地官员看中,或地方官员有意进献,更大可能是经明人指点,看上了板石村这块风水宝地,从而成为福府庄田。
  藩王的庄田可以称为“皇庄”吗?明朝亲王在他的封藩之地,其地位和权威都是至高无上的,其居住的地方也叫皇城、皇宫,以显示其皇家气派。王府的土地称为皇庄,是皇帝赐给的。皇庄土地不交纳国家赋税,收入全归王府。藩王在自己的封国皆依皇室自称,地方百姓亦以皇室视之,其庄田自然也被称为皇庄。

刻着“皇庄”的石碑到底在哪里呢
  那块刻着“皇庄”的石碑到底搬到哪里去了呢?村民张永亮介绍:板石村西原来有个汪塘,水很深,很清澈。他的外祖父宋兴言曾说过,其年轻的时候,村里的年轻人夏天常到汪塘里洗澡,游累了,就到汪塘边上被沉在水中一块大石板上站着歇会儿。站在石板上,水能淹没到胸膛,用眼睛看不到这块石板,但脚踩上去,会感觉到这块大石板平整光滑,角正梭直,像大桌子面,石板的中间刻有字。后来,汪塘被逐年冲淤变小,再后来被填平,上边盖起了民房。对此,人们常常议论猜测,但无人在意。
  村民们传说,那幢皇庄的石碑就被藏在了这个水塘里了。皇庄初建时,那幢皇庄碑在村东头。明室罹难之际,皇庄的庄客都吓跑了。一段时间事态逐渐平息后,原来的庄客又回到这里。但此时清廷初建,四处追杀明皇室宗亲,为避祸自保,皇庄人深藏功与名,将村庄西迁,将皇庄的村碑搬离原址,沉在这个水塘藏起来,并将村名改为“搬石村”。明代结束到现在只有370多年,作为该村人代代口口相传的传说,有时候比历代抄袭的史书更有价值。
  板石村何年建村?村名碑记载为“1538年至1620年建村。”《日照考古录》记载:“金姓早在万历年间(1573年至1620年)即徙此居住。”这两处就不一致。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该处“皇庄”之名启用于1624年福王之国获封庄田之时,止于1641年,福王被李自成剿灭之时,共使用17年。也许将来条件具备,挖掘出沉埋在村中水塘里的这幢石碑之后,一切就会真相大白了。
  过去的板石村地处县区交界、丘陵薄田多,村民以传统种植、养殖、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老百姓看天吃饭,生活困苦,发展总不给力,是市定贫困村。
  近年来,板石村以党建工作为统领,以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积极稳妥地完成了“三资”清缴工作,收入实现了从一个空壳村到集体经济年收入70余万元的突破。2017年8月份,由日照新东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8.5亿元、占地5000余亩的区级扶贫项目——— 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落户板石以及周边2个村。该项目现已全部建成并网发电,村民以每亩800多元领取土地流转收益。同时,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可以到光伏区打工,每人每年能够平均实现务工收入10000多元。
  如今,板石村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越走越亮堂。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1 版:日照老地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板石村的历史与现在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