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直播间利用“离奇”剧情“套路”老人进行卖货
贴“正能量”标签 “卖惨坑老”是真
年轻人要多关注老年人,帮其远离网络消费陷阱

  “88岁老婆婆生了8.8斤重的儿子”“当代神医,粉碎性骨折,一碗水就治好了”……在抖音“情感主播”相关内容里,大量类似这种带有离奇剧情的直播和视频,被打上“正能量”标签,出现在平台。
  “这是正能量?老人完全被洗脑了!”不少网友在知乎、微博等渠道上表示不满,有网友称,抖音里这些“情感主播”严重影响到家中老人的身心健康,而且父母还会受这些所谓“正能量主播”的带货诱导,冲动购物,不乏买到伪劣甚至假冒产品等问题。“我家老人购买了38件假的金玉首饰,联系商家退货无果,联系平台则回复称超时无权介入。这些谁来管管?”

“正能量”标签误导 情感直播间现大量离奇剧情
  在抖音“情感主播”们的视频或直播主页,“矛盾调解”的戏码不断上演。在这些视频或直播间中,主播们时而神色凝重、时而慷慨激昂,讲述着一件件“离谱”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身患绝症的小男孩,有的是被恶毒女儿虐待的单亲妈妈,他们纷纷因“凄惨遭遇”向情感主播留言“求助”。而与情感主播连线后,仅需几个小时,看似难解的矛盾就会“柳暗花明”。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情感主播会给自己的账号名称加上一个“正能量”的后缀,在这些主播发布的内容中,有不少也被贴上了“正能量”标签。
  记者调查发现,在抖音情感直播间内,“请编剧写台本、找演员打配合”并不少见,有时候主播们还会亲自上阵,给自己立一个“倒霉人设”。这些所谓的“冲突纠纷”,最终是为了“吸粉养号”,以便“带货”,而屏幕前的观众,被主播称呼为“家人们”。
  “这些直播、视频的剧本都是提前编写好的”,一位抖音主播余先生向记者发来四份“情感主播合作协议”,他告诉记者,情感主播背后的团队通常会和专门的“麦手”(与情感主播连麦的演员、情感主播调解纠纷的对象)合作,麦手可以自带剧本,团队也可以专门请人写剧本。
  记者注意到,一些类似的“卖惨”剧本在多个情感直播间出现,收割了不少老人的“信任”。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中消协副会长刘俊海认为,平台既要强调流量,还得强调质量。网络平台如存在自身监管不力甚至默许、放纵违法违规内容,就应该为此“买单”。

消费“正能量” 利用老人同情心“套路”带货
  “家人们,赶紧集合!”3月12日中午,抖音情感大V苗某在直播间又开播了,该主播目前拥有100多万粉丝和多个关联账号。
  “今天要‘收网’了”,直播刚开始,苗某的助手万某就向粉丝说了这样一句话。自称为了“保护直播间”,万某不时让粉丝在弹幕打出“正能量”三个字。一个多小时后,主播苗某在直播间登场,出现在某厂房办公室。据苗某讲述,他的世交大哥和团队内鬼试图偷偷运走其工厂的货物并出售,但被其阻止,而此次“收网”的“战利品”——一款驼奶蛋白粉,被当作给“家人们”的福利,现场低价出售。其实,你看到的“震感”故事,只是“直播带货”的“前戏”。
  “情感直播间的收益主要靠带货”,主播余先生向记者介绍,通常情况下,一场直播以3小时为单位,在人气达到高点后开始带货,直播间若没达到一定人气,主播将无法分成,而“带货的主要目标为中老年人”。
  在如此考核下,主播们“各显神通”,直播间里随处可见各种逼真的“套路”。“原价4888元的化妆品套盒,今天只卖168元!”
  对于“你来我往表演‘砍价’”“先虚高标价再‘亏本’降价”等套路,律师张韬表示,“这是典型的价格欺诈行为”,如果主播及相关经营者通过“先提价再促销”的方式,欺诈、误导消费者,以诱导消费者尽快购买,其行为不仅违反了《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相关规定,也违反了《禁止价格欺诈行为的规定》《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等法律的规定,相关行为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监管有趋严之势 有用户反映网购商品质量差
  不少网友发帖反映,父母在情感直播间“着了魔”,“如同六七岁的孩子一般,吃饭拿着手机、做饭时也不忘看着手机”“一到卖东西的环节就想支持一下”。
  近期,一项针对老年人互联网上当受骗经历的调查显示,“虚假广告”是老年人上网时最常遇见的风险,占比超过30%,其次是网络诈骗,占比约22%。在不同老年人群体中,农村独居老人上当受骗的比例高达90%。而在最常见的受骗场景中,少不了“直播、短视频”。
  据部分抖音用户反映,其在情感主播直播间内买到的商品出现了“质量差、货不对板、售后服务差”等问题。例如,主播良某直播间在3月11日所售单价为99元的“鸡蛋面膜”,商品页面显示已售出800多单,而在评论中,有用户反馈称,使用该面膜后“皮肤火烧火燎的,还痒”,询问时却被主播直接踢出直播间,还有用户投诉收到的商品疑似假货,原本商家承诺“退货包邮”,实际退货时却被要求好评截图才可返运费。

农村独居老人更易遇网络骗局风险
  一项针对受访者父母在互联网上当受骗的经历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六成以上的受访者称自己父母每天上网时间在在1小时以上,还有约17%的受访者父母是互联网重度依赖者,每天上网超过4小时。近四成老人是当之无愧的“冲浪达人”,网络社交、娱乐、购物样样不落,还有超过两成的网友表示,自己父母是“超能老人”,不仅能够娴熟使用日常生活必备的APP,还广泛涉猎各种小众领域APP。抖音、快手稳居网友票选的父母最爱使用的APP之首。
  调查显示,近九成网友都表示自己的父母曾经遭遇过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等风险。虚假广告是受访者父母上网时最常见的风险,占比超过了30%,其次是网络诈骗,占比约为22%。老年人信息面窄,同理心强,在面临各类网络风险时,稍有不慎便会“踩坑”。调查发现,“充值送话费、送手机”“免费领红包”等是老人们最容易受骗的几类场景,而在线购物平台、视频直播平台等则是受访者父母上网冲浪时最易沉迷上当的平台。
  目前,老年人上网“风险—伤害”转化率偏高: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网友表示自己父母曾在互联网上当受骗,而约16%的网友父母经常在互联网上当受骗。
  大数据分析发现,70%曾受骗的受访者父母年龄集中分布在55—65岁。从老人的居住状态来看,居住在城镇的老年人曾上当受骗的比例为62.5%,农村老年人曾上当受骗的比例更高,接近八成。分析还发现,农村的独居老人在互联网上当受骗的比例更是高达90%,而在城镇独居的老人曾上当受骗的比例虽相对较低,但也接近八成。
(南方都市报)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1 版:视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贴“正能量”标签 “卖惨坑老”是真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