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竹之颂
  

刘加云
  有一种动物离了竹子不活,它是大熊猫,我们的国宝。
  有一类植物从江南水乡到秦岭山脉,从南国雨林到白山黑水,无论城市乡村,还是庭院居室,随处都能见到它的身影,这便是竹子。连片成海,数株成林,三枝两叶也能成景。
  有一个国家的人几千年来从未间断过爱竹、咏竹、画竹、用竹,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竹文化。这是中国。
  竹,自古文人多喜欢。
  《诗经·小雅·斯干》中曰:“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中国作为诗的国度,很早就将竹写入诗中。东晋永和九年,茂林修竹之中,王羲之与一群文人墨客,曲水流觞,把酒言欢,抒发情怀,诞生了中国行书第一《兰亭序》。看来,对竹饮酒,感悟人生是文人共有的雅趣。白居易也不例外:“窗前有竹玩,门外有酒沽。何以待君子,数竿对一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最喜欢到竹林里吟诗喝酒了,竹下临风,伴鹤弄梅,一任清风日光拓影沉壁,滤去人间世俗浮华。也是,如果一个灵秀幽雅的环境里缺少竹子,就没有了风穿竹林、叶筛月影,也就少了些许高古和气韵。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有“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之景。诸葛茅庐周围“猿鹤相亲,松篁交翠”,确能感受到宁静而致远。王维喜欢独自坐在竹林里,似乎文人气质多了一些,“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夜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或许这就是一种修行吧。“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果说这首《定风波》写出苏东坡潇洒气度、放达人生的话,那么他的另一首诗则写出了他爱竹爱到家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当然,竹,并不是文人的专利。过去大户人家喜欢在庭院、花园里栽培竹子以显贵门庭。现在,竹子不但是最普遍的经济作物,而且已经作为观赏植物进入千家万户了,门前、庭院里栽上一丛竹,养眼、养心、养生,室内挂一幅墨竹图,有竹品自高。
  清风正气、高风亮节,是竹子所具有的特征,也是对一个人品格行为的赞誉。“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处也无心。”是以竹明志、借竹达意。据说,当年梅兰芳为了不给日本鬼子唱戏,故意留出了胡须,还特意画了一幅竹图自励,并题款:“虚怀抱竹坚”。充分表现了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时,诗曰:“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可是,他后来辞官回归故乡以卖画艰难度日,宁愿贫困也不愿宦游污浊、腐败的官场。在他的心中,老百姓的事情无小事,就像竹的枝枝叶叶都关系人情民意。
  生来腰直通身有节一生不改气节,甘愿腹空心中无物无欲则无畏。一身正气,虚怀若谷,满面清风。
  女英和娥皇,当得知丈夫舜征战死后,悲痛欲绝,投湘水殉情。她们流出的眼泪恰巧落在了竹子上,形成斑斑点点,人称湘妃竹。“斑竹一枝千滴泪。”竹就是那么的有情有义。
  正是因为竹所具有的高贵品格,人们将竹进一步升华,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岁寒三友松竹梅有竹子,四君子中梅兰竹菊有竹子。“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便是青梅竹马。古人接到远方游子用竹简写来的书信,就是竹报平安。做事事先有定见,这叫胸有成竹。打胜仗了,可用势如破竹来形容。
  是的,竹就这样与人密不可分,但越熟悉越顺手的竹往往用之而不觉。其实,竹自从被砍倒了那一天起,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个华丽的转身——— 另一种生命价值的体现和焕发青春活力的开始。
  竹简,承载了历史使命。从西周到魏晋朝,这段历史称作“竹简历史”都不为过。还有毛笔,开始就是用动物的毛扎成笔头,然后粘结在竹管里使用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竹简和毛笔,中国还能有如此光辉灿烂的文化传承和绵延不断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历史吗?
  自古至今,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竹子都极尽发挥着作用。
  商末周初,姜太公就是拿着一根光滑的竹竿放进渭河里钓鱼,最终钓到了周文王这条“大鱼”,从而改变了历史走向。毛泽东主席曾经拄着细小的竹竿到全国各地视察。我想,这竿竹子是多么的荣幸啊,谁说主席当年不是用这竿竹指点过江山?面对猖狂、凶恶的倭寇,明朝戚家军拿着狼筅在前面开路……回忆历史,哪一场正义战争不是靠爬上竹梯而攻上敌军城墙堡垒最终取得了胜利?真的,红旗之所以不倒,那旗杆多是用刚直、柔韧、轻便的竹竿做成的!
  作为普通百姓使用竹可以说到了,无时不用其竹,无事不用其竹。
  古往今来很多人喜欢拿着一把折扇,有时候并不是用来扇风去热,更多的是一种身份象征,体现文人的风雅。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忽然,一阵轻风掠过,飘下一阵丝雨,月形门外一丛绿竹,一位穿着白色旗袍打着一把红色油纸伞女子优雅、婀娜而过……能不忆江南?
  过节了,大红灯笼高高挂,那准是一个红火喜庆的日子。天黑了,打着灯笼依然可以前行。天热了,一床竹席就能送上凉爽。天冷了,一排竹墙就能阻挡风寒。下雨了,一顶竹笠足够遮挡风雨;烈日下,一顶竹笠照样能带来一片阴凉。男孩子一早扛着比他还长的竹竿捉蝉去了,女孩儿则拿出了织网的梭子。老婆婆用筢子翻弄着通红通红的辣椒,老爷子手中托着一个竹笼子,里面装着一只会说话的八哥。妻子刚用笼屉蒸出了热腾腾的馒头,丈夫用竹扁担担着满满两竹筐鱼回家了,小小的扁担担起了全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工地上,工人上高楼砌墙,竹沉稳地说搭成脚手架,踩着我的肩膀上吧。乡村中,一条湍急的小河挡住了去路,竹爽快地说,把我顺过对岸,让学童踏着我的胸膛过河吧。药店里,竹更加慷慨地说,我浑身都能入药,笋、枝、叶、根,需要尽管用吧……
  茫茫的戈壁滩上,驼铃声声,驼背上竹篾紧紧拥抱着一捆捆的外销茶叶。田间村舍沟渠,一架水车正在欢快地唱着歌,清澈的河水是从无语的竹管里源源不断流向丰收在望的稻田。不多远,一股清香味扑鼻而来,哦,那是用竹筒做的米板已经熟了。农家小院外,矮矮的篱笆墙,短短而整齐的瓜秧竹架,青翠旺盛的瓜秧上花儿开得正艳,引得蜂蝶采蜜起舞……此时无声胜有声。
  只要人们需要,或劈成条编织,或拉成丝制衣,或化成浆造纸,无论千锤万击,还是百般揉搓,那怕粉身碎骨,始终如一,无怨无悔。竹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已经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没有玻璃、塑料的时代,用竹子制做编成的器皿、物品,恐怕是中国几千年来使用最多的最密切的生活用品。竹还能编制、雕刻成造型各异、形神兼备的工艺品,装饰、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有一次,我看到炸油条人手里拿着一个竹夹在滚烫的油锅里来回翻动金黄的油条。她说,只有用竹子做成的夹子才顺手,而且无毒无污染。看到两头乌黑的竹夹,我顿生感慨,也只有竹子才敢于舍命下油锅。
  不是吗?不但大熊猫以竹子为生命,谁知还有多少动植物靠竹子赖以生存啊。还在土里埋着的时候,山里人就挖出来当菜吃。成材了,被男人们砍倒了拖出去盖房、建桥、制排。衰老了,秃枝也能当做干柴给村民煮饭取暖。
  难怪苏东坡赞叹道:“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着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不仅如此。竹子还以它的勇敢顽强和风情万种演绎着一曲曲动人之歌,送给人类巨大的精神享受和寄托。高山峡谷之中,山里人踏着竹排撑着竹竿闯激流、过险滩,出山寻找外面精彩的世界。灯光炫目的舞台上,中幡、爬竿、顶竿,是竹竿成就了杂技演员的精彩演出。在大海边,在长江岸,又是竹竿撑起了追梦人跃上大船,升起风帆,启航驶向理想的彼岸。
  一 曲《 牧歌》,笛声悠扬,穿越几千年经久不衰,烟雨杏花中的江南,牧童戴着竹笠,坐在水牛背上,吹着笛子,远处传来杜宇声声。当月上东山,吹一曲《华山吟》,如泣如诉,悠远绵长,眼前会浮现吹箫引凤的爱情故事。嘈杂的地铁上,忽然一曲《竹林听雨》传来,顿时会让人的心沉静下来。西双版纳的夜晚,凤尾竹下,傣族人吹着笙,跳着欢快的舞蹈。在许多战争题材的影视剧里,我们经常看到女战士手拿着两块竹板打奏出催人奋进的声响……正是因为有竹,才有了如此多的乐器,人间才能听到那么多的美妙乐曲。
  啊,竹。
  大山深处,谁能常年耐住寂寞云淡风轻?那是竹子。天地之间,谁能堂堂正正直立一生?那是竹子。大千世界,谁能前世今生都在奉献而不是索取?竹子做到了。一年三百六十五日,谁能天天月月清清白白保持本色不变?竹子还是做到了,一身青翠,无论春夏秋冬,不管风雨霜雪。
  啊,竹。
  在山谷、在河岸、在城市、在乡村、在公园……即便是在坚硬的岩石间、在寂寞的墙角边、在巴掌大的盆景里,不为处喜不为处卑。吸日月之精华,吐风云之浩荡。长之,不媚俗。用之,不得意。闲之,不失落。弃之,不悲哀。站着,顶天立地。躺着,宁折不弯。不与百花争艳,不与千果争宠,不与万木争荣。化作尘土也滋茂,留得清名满乾坤。
  中国人将品德高尚的人称作君子,做人当君子,君子如竹。

作者简介
刘加云
  ,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日照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日照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日照市作协长篇小说创作委员会主任,日照市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日照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出版《屯沟河无语东流》《保险丽人》《办公室那些事儿》《汉王剑》(电子版)等长篇小说。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时代文学》等报刊上发表300多篇。荣获第六届新浪原创大赛铜奖、搜狐原创文学大赛优秀奖、山东省“五一文化奖”三等奖、山东省青年作家作品一等奖,连续三次荣获日照市文艺奖、银奖等。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日照作家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竹之颂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