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丁友祥:永不褪色的记忆
图片
  

全媒体记者 杨辉/文 特约记者 宋年升/图
  74年前,他成为第三野战军第六野战医院卫生员
  68年前,他返乡担任安家岭村支部书记
  今年他90岁,赤诚和热情不变,钻研党史,执于奉献
  74年前,他16岁,响应党的号召,成为第三野战军第六野战医院的卫生兵,一腔革命热血,穿梭于战火中救死扶伤,兢兢业业。
  68年前,他22岁,跟随党的指引,返乡担任安家岭村支部书记,一份赤诚之心,领导生产,发光发热。
  如今,他90岁,赤诚和热情不变,关心家国,钻研党史,执于奉献。他说,他还中用。
  ……
  所有这一切,只因为,他是一名共产党员。
  他是丁友祥,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有72年党龄。

16岁的他成为一名男护士
  初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投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大小的光斑;此起彼伏的蝉叫,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就要来了。
  6月底,记者在在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党群工作部、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山海天两城街道安家岭村,寻访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丁友祥。
  齐整茂密的菜园子尽头有一方天井,丁友祥老人坐在马扎上,腰背笔挺,姿态端正。丁友祥看起来完全不像90岁高龄。额头光洁,老年斑很少,眼瞳干净,肤色与一般老人相比较浅。除了起身有些迟缓外,和他的二儿子站在一起,乍一看竟像是同龄人。
  74年前的丁友祥在第三野战军第六野战医院服役,是一位地道的“男护士”。他亲历了台儿庄战役、莱芜战役、济南战役,六年的军旅生涯,在他手上救治过的伤员有两千多人。
  丁友祥不怎么笑,表情基本是严肃的。回忆起那段往事,语气和情绪也少有起伏的波动。
  时间追溯到1947年。年仅16岁的少年靠放牛维持生计,倒也饿不着,安逸平稳的生活磨不平少年的热血,“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号召在丁友祥的脑海中反复盘旋。
  怀揣着这样一份革命热情,丁友祥参军分配至第三野战军第六野战医院,经过一年的培训后,正式成为一名卫生员。“每天做的工作就是救护伤员。”野战医院主要负责伤员的早期治疗。前线作战受伤的士兵被送到丁友祥这里,止血、包扎伤口、换药布、搬运伤员,如果发现伤口有炮弹碎片残留,就要及时上报医生。
  战场残酷,医疗工作更是直面残酷。记者问丁友祥老人,那时候害怕吗?“顾不上害怕,太忙了。”工作量繁重,精神也高度紧张,他要对伤员负责,一点差错都不能出现;此外,野战医院机动性强,经常要长途跋涉,辗转各地。“最长的一天走了60多公里,大人都受不了,更何况是小孩。”丁友祥摸了摸腿,曾经的艰苦岁月也给他的身体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刻痕。
  稚嫩的16岁少年加速成长,承担起一方责任。从前线运来的伤员有的因为疼痛忍不住哭叫,丁友祥就一个一个耐心地安慰,“让他们听我好好说,该换药的换药,该打针的打针,很快就好了。”“我把他们当成亲人来照顾。”工作之余,丁友祥还主动承担起为伤员清洗衣物的任务。伤员的衣物只用清水难以洗净,丁友祥就用自己为数不多的津贴购买了肥皂。
  他的积极、勤劳和奉献精神打动了指导员。指导员认为“丁友祥工作积极,做了很多别人没有办到的事”,就推荐丁友祥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3月,丁友祥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对于党,他始终怀有一份赤子之心。他说,“以前的人没有饭吃,撑得撑死,饿得饿死,谁管啊?只有共产党会管我们。”“只有党会管我们”,这句话被丁友祥老人挂在嘴边反复强调,拳拳之情溢于言表。

“我没法去武汉,就出点钱给医护人员买瓶水也行”
  再次感召党的指引,响应“回家领导生产”的号召,尽管舍不得部队和战友,丁友祥还是毅然决然地复员返乡。
  南京、济南、淄博……几经辗转,1952年,丁友祥回到家乡两城安家岭村。
  从放牛娃到共产党,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装有人民的心。
  回到安家岭村后,丁友祥做过初级社社长、大队队长。1957年丁友祥成为安家岭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首要任务,就是领导生产”。1958年,丁友祥被调走办企业,依托近海优势从事肥料生产工作。一年后又继续担任村支部书记。
  记者问,当村支部书记最难的地方在哪儿?“用钱用物的地方难!”丁友祥老人说,“都穷!集体也没有多少物资。”而如今,他用“飞跃式”来形容中国的发展速度。“现在中国的火箭都飞到了外太空,航天技术世界领先!”
  即使是耄耋之年,他也始终记得身为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尽可能的再去做点什么。七十多年的党员生涯,“再多干点什么”已经镌刻在丁友祥老人的潜意识里,成为一种习惯。
  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丁友祥老人带头捐款了500元,“新冠肺炎疫情全民来支援,我没法去武汉,就出点钱,给医护人员买瓶水也行啊。”每当国家发生重大事件,需要全民应援的时候,他都是村里头一份。按照他的话来说,就是“还中点用”!

“山东这些战役在这上头都有,都是实的”
  在丁友祥的床头,放着一本最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史》,书中夹着一张卫生纸,标记着上回阅读的位置。每天茶余饭后,丁友祥就会一段一段的研究,有时读着读着困了,就睡一小会儿。
  阳光下,党史的封皮亮晃晃的,丁友祥老人用干皱蜷曲的手指轻轻摩挲,“山东这些战役在这上头都有,都是实的。”这句话,丁友祥老人说得铿锵有力。
  这一画面,格外让人动容。理性的、生硬的史书,与鲜活的、具体的个人重叠,透过时间的斑驳,仿佛能窥见过去的一片切面,喜悦的、悲伤的、感动的、忧虑的……种种情绪纷至沓来,让后来者与之共情。
  丁友祥老人不爱看电视,觉得咋呼。在读党史之前,他最爱看报纸———《人民日报》《日照日报》,过去的现在的,大事小事,他都了解,还要议论上几句;听过的人,都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赞一句“了不得”!
  如今他的子孙也有当兵的,也有入党的;二闺女家的外甥女,在济南上大学,是预备党员。“回来后通过我弄政审材料嘞。”丁友祥老人语调明快,脸上也露出一些骄傲的神情来,到现在丁友祥还能骑着电动三轮车,拄着拐杖,旁人一边帮扶着,爬上村里的两层小楼开党员会。

“她怎么也老成这样了”
  “过去的一些事情什么让您印象最深刻?”
  “想不起来了。”
  记者换了个问法,“让您一辈子忘不了的事是什么?”
  丁友祥老人低头思索了片刻,提到“那位给我接收党组织关系的大嫚”。
  丁友祥指了指前来采访的女记者,“她当时担任乡长,就跟你年纪差不多大。我去报到,一看怎么是个大嫚,觉得不好意思的,我又回来了。”
  记者一咂摸,不就是来这里之前采访过的闫信章老人吗?记者将相机里闫奶奶的照片调出来给丁友祥老人。他打眼一瞅,震惊地说,“怎么也老成这样了!”
  丁友祥老人又仔细琢磨着照片,嘴里念叨着“也没牙了,也老成我这个样了”。
  说到这里,记忆的大门就打开了。当时丁友祥还在安家岭当村支部书记,领着村子几个人一起去推麦子。那天也是这么个季节,天气炎热,回来的半路上大家伙儿都口渴,正好路过闫信章的家门口。
  闫信章从窗户看见他们,就笑呵呵地招呼着,“我给你们煮水喝”。
  她用饭帚反复刷洗着大铁锅,舀了好几瓢水进去,煮开后又搬出一摞碗,挨个排开。一人两碗,凉着。“你们喝了这碗,再喝那碗。”
  闫奶奶的村子离这里不远,丁友祥老人打算找个时间去看看她。九十多岁了,有过相同革命经历的战友,在漫长无比的时间线上留下一抹剪影,还能有机会再见到,这是多么幸运!
  丁友祥敬党,爱党,相信党,坚定的走着党指引的路,追随党的呼唤。从惊涛骇浪的战争年代到四海升平的和平时代,从波澜壮阔的建设时期到海阔天空的幸福当下,阅过九十多场四季轮回后,这位有72年党龄的老党员,用朴实无华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初心”的理解。
  他将党史记载的故事,他和党的故事,亲自讲给我们这些后来者听。
  而我们也会将这些故事再传递给后来者听……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8 版:百年见证】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丁友祥:永不褪色的记忆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