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谒拜周总理诗碑

  邓撰相
  在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45周年的时候,我又想起十一年前去日本京都岚山公园谒拜周总理诗碑时的情景。
  可能天公理解中国人对周恩来总理的痛悼之情的缘故吧,就在我们前往京都的路上,天空便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
  京都位于日本的西海岸,又叫“西京”。自794年至1868年曾经是日本的首都,有“千年古都”之称。城市建筑平整舒缓,自然与人文观景融为一体。整个城市仿照唐朝中国长安的城市布局和风格而建,是中日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典型。城市面貌至今保持完好。为了保护古都风韵,整座城市没有特别高大的建筑,多以三五层楼为主。在二战后期,京都是日本没有遭到轰炸的少数几座城市之一。其原因,据说是我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为盟军圈定的一份必须保护的城市名单中,首先包括了京都。所以,京都那么多文物古迹经历了那样残酷的战争而能保存下来,梁思成先生功不可没。这天,我们路经清水寺,草草一瞥平安神宫,便乘车渐出京都市区,驶往西北方向的岚山。
  岚山公园因岚山而得名。春日的岚山一片翠绿,中间掺杂着霞云般的樱花,显得格外妖艳。山的前面是碧波荡漾的大堰川,川水自西向东缓缓流过。潮平水阔,波澜不惊,水光潋滟,清澈晶莹。只见野渡无人,渔舟静静地靠在码头,一群浮鸭戏水,顺流泛起串串清波。细雨中,我们沿着大堰川前行百多米,向右一拐,攀上一陡坡,右侧即是周总理诗碑了。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渐渐走近,只见硕大的诗碑坐北向南,横卧在一个高台上面。碑石高2.4米,长约两米,近似半圆形。碑石取材于京都鞍马山的鞍马石,这种褐色石头坚硬无比,作为碑石刻字能延年而清晰。碑身矗立在大小石块堆砌的圆台上。碑上用中文刻着周总理的诗:
  雨中岚山
  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蒙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碑文由时任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日友协会长廖承志书写,笔法凝重、流畅,诗碑的背面,刻录着日本周恩来总理诗碑建设委员长吉村孙三郎、京都府知事、京都市市长和十几个日中友好团体的名字。诗碑左前方卧有一块刻有日文的小碑石,在诗碑左侧,导游向我们介绍说,上面记载着建立这座诗碑的缘由:“为了纪念一九七八年十月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并且为了表达京都人世世代代友好的心愿,在这渊源深远之地,建立伟大的人物周恩来总理的诗碑。”
  诗碑后面是几株高大树木,有青松、巨杉、樱花、小叶枫等,周围环绕着冬青和翠竹,与满山乔灌融为一体;春日里的树木茂盛丰满,疏朗坚韧的虬枝伸展转折,更显得清癯苍劲。几棵樱树花如云霞,在雨中愈显娇艳,向前望去,透过苍松翠柏,对面是蜿蜒起伏青萃欲滴的岚山,俯视大堰川水缓缓东流去,让人觉得心怡神旷,尽感世事沧桑。
  伫立在碑前,我思绪奔腾,不由地缅怀起一代伟人的历史足迹来。
  1917年9月,19岁的周总理面对当时苦难深重的祖国,为了寻求挽救国家危难,解除民生痛苦的真理,南开中学毕业后,便“大江歌罢棹头东”,毅然东渡留学日本,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后,周总理在日本一面参加留学生办的“新中会”,从事反对日本侵略的爱国活动,一面挤出时间,研究正在涌向东方的各种社会思潮,包括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新村主义等等。1919年1月,他在《社会问题研究》半月刊上,比较系统地读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介绍文章,从迷惘中获得启示;从当年4月起,在最后半年时间里,他准备学习京都大学河上肇教授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向京都大学提出了入学申请,此时,正处五四运动前夕,祖国正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于是便改变决定,“返国图他兴”。清明节前夕,即4月5日,与马洗凡、杨扶青、张子纶(就读东京水产讲习所)等人与在京都帝国大学就读的于树德、安体诚等新中会的会员小聚,然后一起冒着小雨畅游了京都西郊著名的风景区——岚山公园,期间,即兴吟出了《雨中岚山》《风雨岚山》《游日本京都园山公园》等三首诗(第二天又写了一首《四次游园山公园》)。《雨中岚山》是其中的一首;诗中表达了周总理的情思:花开花落乃自然法则,但人应该在短促的一生中追求真理,有所作为,就像绽放的樱花那样绚烂;他描写岚山景色的姣妍,借以抒发自己看到真理微光的喜悦。
  从日本回国后,周恩来便参加了“五四”运动,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终成一代伟人;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为改造和建设中国、为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受日本人民的敬重;1979年1月22日,为纪念周恩来总理,京都各日中友好团体和知名人士联合倡议,成立了“周恩来诗碑筹建委员会”;4月16日,诗碑建成,据资料记载,1979年4月16日,诗碑揭幕那天,《雨中岚山》抒怀问世整整六十年后,也正是樱花一年一度盛开如云的日子。日本各界人土不仅从京都,而且从北海道、东京、九州、神户、大阪、奈良、志贺等地,远道赶来参加。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邓颖超同志也应邀率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团访日,为周总理诗碑揭幕。在这个中日友好热情洋溢的时刻,“建立周总理诗碑委员会”委员长、当年九十五岁高龄、三次会见过周恩来总理的吉村孙三郎满怀激情地说:“周总理诗碑将作为日中两国人民子孙万代友好的象征,永世长存”,“建立在千年古都的岚山风景胜地,将使人们回忆起日中间千年的友好往事。”邓颖超在讲话中说,“周恩来青年时来到京都游览,在岚山、圆山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把当时的感受写入了几首诗中,借描写岚山景色的姣妍,抒发自己思想境界中看到光明的喜悦。这些诗在他去世后在中国报刊上重新发表,引起中国人民对日本樱花和岚山、圆山美好风光的爱好和向往,有助于中日两国人民的了解。”日本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为了迎接邓副委员长这次访日,特意种植了两棵樱花树,取名“周夫妇樱”。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特意向邓副委员长赠送了两件有樱花图案的礼品,说:“樱花同周总理有着深远的因缘,把这两件礼物送给你,留作纪念。”从此,凡到岚山的中国人,都会来寻访这座诗碑。
  随邓副委员长来访的全国人大访问团成员赵朴初写下“从此岚山留胜迹,弟兄相见更相亲。”的诗句。2007年4月13日,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曾专程到岚山谒拜诗碑,谒拜之后,说道:“今天到岚山,别有一番思绪,我想起了周恩来总理,他不仅是中国人民敬爱的总理,而且是中日友好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我们今天怀念周总理,就是要把中日友好合作的事业推向前进。”
  回想历史,品味现实,凝望诗碑,吟读诗句。在历史与现实相观照的思绪之中,我不由地又想起了周总理那可亲可敬的光辉形象,想起了他为我们华夏的复兴,为中日友好呕心沥血忘我奋斗的动人事迹。值得欣慰的是,现在,他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正在实现,中国这条巨龙已经腾飞,并正追风逐电般地走向繁荣昌盛;中日两国相互关系在经历艰难的曲折之后,也正在变得愈来愈好。
  啊,周总理,您,像一座高耸的丰碑一样永远活在中日人民的心中。

  作者简介
  邓撰相,山东省高密市人。日照市史志办公室原副主任,《日照市志》《日照年鉴》主编、编审,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现顾问。曾在《上海文学》《新观察》《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北京文学》《小说家》《都市文学》《中国校园文学》《少年文艺》《东方少年》《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等250余万字。出版中短篇小说集《一代风流》《大院风景》,长篇传记《斯巴达克》、工具书《中国高中学生诗歌阅读指导大全》、儿童小说《人欢鸟叫》长篇报告文学《奇迹》等。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日照作家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谒拜周总理诗碑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