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霞
时光的藤蔓缠绕着光阴的故事,记忆里的那抹温馨芳香越发得浓烈。也许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只有记忆里那片老家的风景。
——题记
从小,父亲就经常告诫我和弟弟:“人,不劳不得(dei)食”。
那时候我和弟弟都太小,还没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只觉得这话挺顺口,很好玩儿,就经常模仿父亲那浓浓的方言腔调,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反复吟哦着:“人,不劳,不得(dei)食!”。
我出生在一个特别特别小的村庄,全村不足70户。在大片大片绿色梯田映衬下,这个袖珍山村像无边田野上开出的一朵不起眼的野草花,随风飘香,孤芳自赏。因为村子太小,所以不具备办学条件,我和弟弟上学前班、小学、初中都需要到外村借读。条件尽管艰苦,但在那个不通柏油马路、没有车水马龙的年代,到处都是清山秀水,举目可亲,我们在求学路上总是一阵阵欢歌笑语。
“弱国无外交”,这句话用在村与村之间也十分恰当。那个时候,放学路上总会有学校驻地村庄的孩子,拍着手、扯着嗓子用鄙视的口吻高喊:“XX村的蛤蟆,往家爬叉(方言,形容动作缓慢)”!还有调皮捣蛋的男孩子从背后忽然揪一下我们女生的马尾辫就跑。每当此时,我内心就特别沮丧:为什么我们村这么小?为什么我们总是被人欺负?好几次,我风一样追上揪我辫子的男同学,跟他撑架子,把他吓得落荒而逃,至少在气势上没有输掉。说到这里,真得感谢我的父母,从小赐予我比同龄人更高大的身躯,在与男孩子撑架的时候总会略占优势。
说起身高,最苦恼的莫过于过年做衣服。现在想来,我小时候好像没有穿过特别合身的衣服。因为每年都会长得很快,母亲总会在裤子、袖子上额外多延长几公分,以备来年再穿。因此,我的衣服似乎总是宽松着,长袖生风,与我瘦长的身材格格不入。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每位母亲都是精明的主妇,居家的能手。
话锋已偏,言归正传。
小孩子之间打架,多为斗气,输赢也只是一拳和一个推搡的距
离,但是偶尔也会有挂彩的时
候。每当我把满腹委屈带回
家,父亲总会正告我,要想不
被他人欺负,必须自己首先强大起来。怎么强大?就要通过不懈奋斗,勤奋劳动获得食物、获得知识、获得尊重。总而言之一句话:“人,不劳不得食”。
于是,父亲跟我们约定,如果特别想要某个玩具,可以通过劳动互换,比如帮妈妈掰玉米可以换个头花,帮父亲拉拉“墨斗线”可以被领着去赶大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小孩子之间的仇恨总是遗忘得很快,但是这句“人,不劳不得食”,却在一次次的交流碰撞中渐入脑海,铭记在心。
后来父亲告诉我们,其实爷爷也是这样告诫他的,人要吃饭必须劳动。爷爷让父亲很小就开始拜师学艺,从小木匠到老木匠,再到人人尊称“安师傅”,每一个角色的转变,都是行业里对父亲的认可。他干活认真,从不偷奸耍滑,做过的活质量过硬,深得主家欢喜。他的手艺在方圆几里是颇有名气的,这也给我和弟弟提供了相对宽裕的生活条件。在那个农村重男轻女、经常有女生辍学的年代,父亲一直坚信着“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信念,把我和弟弟送到了大学的门口,并一直鼓励着弟弟出国深造。我和弟弟的成长经历在我们村乃至整个乡里一直是一个传奇,以致于不少外村人也特地到我家“取经”,父亲总是颇有心得地重复着他那一句自认是教育子女的成功秘诀:“人,不劳不得食”。
是的,唯有劳动才让人自立,让人懂得生存的艰辛,进而知道珍惜和感恩。越是朴素的语言越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它沉稳如山岳,它和煦如初阳,寥寥几个字蕴含了太多的意义,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工作中不怕吃苦乐于奉献,在生活上独立自强心怀梦想。如今的我,不再是那个会轻易哭鼻子的小姑娘,可以正确对待工作生活中的成败得失,相信只要勤奋劳动,总会有所收获,得之坦然、失之淡然。将来,我也会把这句话讲给我的孩子听,让他用心去体会,伴随他成长。
风摇叶子,草结种子。每个人都是家族的一份子,而家族的繁衍昌盛,离不开家风、家训的支撑。哪怕它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亦或是一种心照不宣的交流,一旦落到笔上就成了风格,一旦融在梦里便成了乡愁,一旦刻在心上会成为一辈子都解不开的缘。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悠悠岁月中,一句话传承下来就是一种家风,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渗透进后人的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