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一粒粟,一本大自然的日记

  全媒体记者 谢岩/文 冷炳豪/摄
  早上披霞迎露上坡锄草,夜晚戴月荷锄归家;雨后拉着碌碡压场、晴天排队碾谷子……这仿佛古代田园诗里的场景,在今天莒县桑园镇的丘陵地带,仍然随处可见。九月,沉甸甸的谷穗缀弯了腰,揪一个谷穗,捻开谷衣,金黄饱满的一粒粟,可以向你讲述它从一粒种子到一颗果实的自然滋养和风刀霜剑,而它醇香的味道,又会把你带回童年,饭桌上妈妈亲手为你盛的一碗小米粥。

端起碗来,就能尝到故乡的回忆
  “我们是一群离开故乡的年轻人,在外漂泊的日子,格外怀念小时候的美好时光。为了找回故乡的味道,我们探访家乡的山山水水,寻找纯天然的农产品,我们希望用这样的实际行动,唤起人们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我们因此组建了莒农粮行,依托中国农业大学资源支持,打造健康饮食,品味故乡味道……”
  在莒县桑园镇的莒农粮行农产品展销中心,徐梅立向我们讲述发展原生态农产品的初衷。
  1976年出生于莒县阎庄的徐梅立,和许多同龄人一样,离开土地、离开故乡去打拼,多年从事建筑业,在多个城市间奔波,“人到中年,回头一看,还是乡间的记忆最淳朴,还是儿时妈妈做的粥饭最有味道。”
  2015年,和一样少小离家的弟弟一合计,徐梅立想从源头做起,“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追寻儿时的味道,从还原原生态的耕种开始。在中国农业大学读研的弟弟,从农大的种子库里寻找到未经杂交的传统老种子,可是平原地区早已实现了机械化劳作,化肥农药的使用也早已普及。
  经过考察、探访,徐梅立锁定了桑园镇这片丘陵,在桑园镇成立莒县丽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并注册“莒农粮行”品牌。“丘陵与平原不同,但丘陵上的土壤,每年要经过雨水冲刷,土层风化,可以很好地保持原生态的土壤养分。”
  莒县桑园镇山清水秀,几乎没有任何工业污染,被誉为山东省美丽休闲乡村。莒农粮行的基地位于北纬36-37度之间,正是谷物种植的黄金纬度。
  谷子种植在山地,吸收特有的红沙土壤的营养,加上山地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等特点,使得桑园小米色泽金黄、营养丰富。这里以盛产优质杂粮而远近闻名,出产的优质黄小米,早在清代中叶就因入朝觐君被封为“贡米”而声名鹊起,是莒县最大的杂粮加工购销集散地。2015年,莒农粮行的“一粟生活黄小米”和“回家煮饭杂粮”参加“日照有礼”竞赛获得银奖,而且远销至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小时候老人们都说,吃上两个煎饼,就有力气推车!现在我们的小米粥喝上一星期,你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身体的变化!尤其是端起碗来的那一刻,就尝到了故乡的味道!”徐梅立拿起莒县粮行特制的小麻袋装小米,金黄的米粒从麻袋口调皮地滚上他的手心。

原生态食品,记录着大自然的风花雪月
  目前我国与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相关的食品认证形式有三种,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
  “简单地说,无公害食品是起始级,食品最起码的要求;绿色食品需要控肥控药,而有机食品则需要用有机肥料、不用农药。我们生产的原生态产品,可以称为这三种之上的第四种标准。”徐梅立介绍,丽博农业生产的五谷杂粮,采用传统种源,不使用杂交品种,保持原有生态环境,露天种植,“几乎没有任何人工干预,完全靠天吃饭,不施肥、不打药,甚至不浇水,完全靠植物的自然生长结出果实。”
  在“莒农粮行”基地千亩谷子片区里,沉甸甸的谷穗压得谷子低下了头,在微风的吹拂下,不停地点头摇摆。这片农场大部分与流经桑园镇的袁公河相邻,土壤肥沃,适合小米、黄豆、绿豆等作物的生长。基地每年自身繁育的种子,非常适合桑园红沙岩的土质。红沙岩经过风化,含有很多矿物质,可以为种子提供丰富的养分。不仅如此,在种植过程中,基地的农作物不施用任何化学肥料,保证了“豆似珍珠谷似金”,努力让食物回归本真的味道。
  丽博农业还和桑园镇东北部的大石库、小石库、柏庄等十余个村庄农户合作,提供传统种源,签订种植购买协议,与农户约定原生态的种植方式,收获时再以约定价格收购农作物。
  “大石库的丘陵山地尤其适合谷子的生长,这里出产的小米颜色更为金黄,煮粥也更稠更香醇,是我们最优质的谷子产地。”站在山坡上,徐梅立说:“这一块大约七分地,那块嘛,也就五分大小吧。”在高低错落的山地上,一块块大小不一因势而开的谷子地、玉米地、高梁地,金黄、碧绿、暗红,一片丰收的景象。“这些阶梯状的小块土地,是无法使用机械的,施肥浇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千百年来,这里只能靠天吃饭。”徐梅立说,他们所做的,就是优选传统种源,让老百姓仍然按照原生态的种植方法,带给消费者原生态的“老味道”。
  “如果说有机食品是全程可控,那么原生态食品就是‘全程不可控’!”徐梅立笑了,“我们就和祖先一样,把庄稼和草混在一起种,靠庄稼自身的竞争力与野草争夺养分;种在丘陵地,天旱也没法浇水,靠庄稼自身强大的根系吸收贮存水分。所以,这一粒谷子记录着大自然的阳光、风雨,用强大的根茎抗过大风不倒伏、抗过大旱不干枯,才能长成颗粒饱满的模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农耕,就是一场天地人的偶遇。

碌碡碾台,慢时光带来“老味道”
  走在大石库、柏庄等村里,时常可见村民拉着碌碡在“整场”。“在机械化普及的今天,这在别处已不多见了。”徐梅立说,整场,就是拉着碌碡把一块泥土地一圈圈地压实,压得平整光滑,待收获谷物、玉米等作物后,铺在场上晒干。晒干后的谷穗等再用碌碡压,压出来的谷粒,要到村里的碾台处碾出来。碾,即为谷粒脱皮的过程。碾台通常是一个村或几个村共用,收获的季节,常常需要排队使用。
  “其实‘原生态’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产品本身的原生态,即生长在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下,生长过程保持原生态,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二是产品本身没有过度加工,保持营养价值的原生态。”徐梅立说:“我们出产的五谷杂粮,就是在原生态环境中生长,用原始简单的工具粗加工。各农户用碌碡、碾台脱粒后的小米、玉米、绿豆等,就可以等着我们按协议上门收购了。之后经过分级、包装,就可以交到销售商手中,端上消费者的餐桌。”
  古老种源、人种天养、传统粗加工,与丽博农业签订种收合同后,这里的人们不再羡慕平原的高产和快种快收,“用传统种源和传统种植方式,不用施肥打农药,农民省时省力的同时,还可增收三成左右。”徐梅立为当地农民算了一笔账,平原土地亩产500公斤左右,丘陵地亩产250公斤左右,但农作物收购价格比平原地高得多,“每年每亩增收在千元以上。”
  同时,丽博农业还在当地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等先进技术,并投资建立多个农业示范项目,带动了当地村民尤其是贫困户就业,推动了生态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徐梅立介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下,莒农粮行产品深受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客户群喜爱。每年春节时产品都供不应求。公司于2016年2月28日开始正式推出产品定制化服务,并推出‘老家桑园’绿色蔬菜品牌;自2018年12月25日起,‘莒农粮行’所有产品包装都附带二维码防伪标签,消费者可扫码查询溯源。”
  看得见的鲜活,吃得着的美味,扫得了的源头。雨后的丽博农业“谷乡”基地,一片碧绿中,黄的稻谷,红的高梁,还有新翻的花生沐浴着秋日的阳光。
  不远处,袁公河水波粼粼,一位老人正步行拉着小车盛满赶集的收获———青山绿水间,碌碡滚动在饱满的谷穗上,碾台传来阵阵新米的清香,赶集的老人悠闲地坐在路旁歇脚———缓慢的时光仿佛从未改变,就像这里出产的五谷杂粮,记录着天地间的每一场雨、每一阵风;河水的每一次涨,每一次落,在收获的季节里,给我们奉上一本大自然的日记,带来童年香醇的“老味道”……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8 版:晨关注】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粒粟,一本大自然的日记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