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拿鱼补网样样在行,十余年写诗一万余首
渔民诗人唱响日照“渔家乐”

  全媒体记者 谢岩
  在北京路街道金海湾社区,人们都知道78岁的段永瑞是风里浪里闯过来的下海好手,也是擅做胶衣的“海碰子”织补渔网的行家里手。可是,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当了一辈子农民和渔民的老人,还是一位诗人!十余年来,他创作诗歌一万余首,以七十多岁高龄网上“冲浪”,并担当数个诗歌论坛的版主。

  书中自有苦中乐 笔下常留笺上春
  1943年出生在大连的段永瑞,直到十岁才随母亲回到日照的小山后村(现为北京路街道金海湾社区),这里是母亲长大的地方。
  “敞开门就是大海!”艰难岁月里,段永瑞一家住在小山后村最靠海的几间草房里。在这个传统渔村,年幼的段永瑞却和母亲守着七分地种地瓜。建国初期,基础教育免费,可是铅笔和作业本的开支却难倒了段永瑞。“(前)苏联产的洋灰,那袋子是棕色的牛皮纸,我去捡了擦干净裁开,这一边当数学本,那一边当语文本。”即便如此,小学四年级没上完,段永瑞就辍学了。
  年纪小力气小,干不了渔民活,就在家里帮衬干农活。村里有两个上初中的青年,是段永瑞崇拜的对象。一到周末,两个中学生回家,他就缠着人家要书看。“数学、物理看不懂,就看语文、历史、地理等等,拿来当小说看。”囫囵吞枣贪婪地读完,不认识的字,再去查字典。“那时候天南海北串联的学生多,我也去扎堆,看见有书就借着看,有字就能读下去。”他最喜欢的是古典小说《三侠剑》《包公案》《天地宝图》……遇着逢集或是宣传队演出,乡村艺人的说书、茂腔,段永瑞就听得入了迷。
  一本二三百页的评书《武松》,十四五岁的段永瑞愣是全部背了下来!拿起竹板打几下,随口说上几段武松的故事,面前竟聚了一堆人听得津津有味!就这样,1958年,段永瑞进了石臼公社的宣传队,后来又分到金家沟公社宣传队。
  “宁吃最孬的饭,要读最好的书!”艰难岁月里,读书是段永瑞最大的乐趣。十七八岁的他,经常步行十多公里到石臼去买书或是到日照图书馆借书。“那会又迷上外国小说,”《红与黑》《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等,“看不看得懂都看,也不挑,能找到什么书就看什么书!”
  书读得多了,段永瑞觉得自己也有一肚子话要说。宣传队提倡自编自演,根据政治宣传需要,段永瑞自创了许多山东快书作品,其中《神枪手张传举》在当时的临沂地区获过奖,快书作品《老两口积肥逞英雄》还登上了大众日报农村版,“挣了五块钱稿费呢!那时候五块钱可是数目不小!”

  白天在海上,夜晚在诗里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大潮也在小山后这个渔村涌动。仿佛是一夜之间,人们知道浅海里的石花菜也是宝,这种渔民俗称“沙根子”的海藻,不仅能制作凉粉,还是难得的化学原料。已经育有四个孩子的段永瑞也加入了“海碰子”的队伍。“游到浅海里憋住一口气,采了沙根子游上来,然后再下去采。大连威海那一带都称之为‘海碰子’!”
  在小山后,不管男孩女孩,都是海里泡大的,几乎是生来就会游泳。“那会刚刚改革开放,到处都是钱!”采沙根子是来钱最快的,一潮水就能挣七八十元,有时能挣一百多元。采来的沙根子在家里晒干了,过个十天半月,青岛冻粉厂就有专车来收购。“沙根子一年采两季,种麦子时和割麦子时最多,后来有了胶衣,冬天下雪也能下海!”
  心灵手巧的段永瑞学会了一套自制胶衣的办法。十副青岛产的大乳胶手套,剪去指头部分,把其余部分用胶水粘起来,就能制作一套与皮肤紧密贴合的胶衣,再穿上靴子和鞋蹼,“冬天不怕冷,来了鲨鱼都不怕!穿着鞋蹼,在水里相当快,上下一拨动,五六米就出去了。”
  除了当“海碰子”采石花菜,段永瑞还和邻居合伙置船出近海。真正的渔民生涯开始了。
  一面天,四面海。有山看山,无山看星,有雾看潮:落潮向东,满潮向西……十几年的渔民生涯,善于观察和学习的段永瑞学到了很多下海的技能。同时,在风浪的海上,在归航的途中,他也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落潮出海,涨潮返航,白天在海上,夜晚,别的渔家汉子浸在酒里,沉在梦里,段永瑞却一脚跨进了诗里。
  孩子们都上学的经济紧张阶段过去了,大海也给予勤劳的渔民丰富的回馈。“终于可以疯狂地买书了!”段永瑞疯狂地迷上了唐诗宋词元曲,诗词歌赋全都涉猎,尤其是李杜的唐诗、李清照和纳兰性德的词,让他如痴如醉,不能自拔。
  于是,船边盘旋的海鸥、风雨腾起的巨浪、渔人晚归的夕照、白浪追逐的海岸……都成了他心中诗词的风景。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补网,就像写诗一样,有成就感!”渔网让风撕了、浪打了,从船上拖下来是乱七八糟的样子。“这网肯定废了!”儿子下断言。“胡说!你看吧,两天后又是张好网!”有的地方要裁去,有的地方再补上网线……一天半工夫,原来乱糟糟的破网又变成了一张好网。“就和写诗锤炼字句一样一样的!”
  谁都想不到,白天守着一片海在沙滩上补网的渔村老人,晚上就成了火爆的诗词论坛版主。段永瑞自己也没想到,通过电脑和网络,他真正学会了格律和韵部,真正走上诗词创作之路。
  2003年,60岁的段永瑞第一次打开电脑,在大儿子的帮助下,登上了网络,从此,火焰般的热情一直包围着他。
  他从网上下载了格律表和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的韵部表,在网上读完了王力的《诗词格律概要》,并且在众多诗词论坛上读到了浩如烟海的诗歌,结识了许多写诗的人。
  但是巨大的困难也在等着他。他仅有的拼音知识,来自四年的小学教育,而且当时学的是注音字符,不是后来的拉丁字母。无论是操作电脑,还是学习音韵格律,他都必须先攻克拼音的难题。
  激情和热爱也像火焰包围着他。免费的格律知识和海量的诗词讯息冲击着他,段永瑞开始“疯狂”学习。
  “没想到拼音难题很快让我攻克了!也像补一张被海风撕破的渔网一样!”段永瑞兴奋地说,“学习格律韵部,还必须搞懂每个汉字的准确读音和声调!”白天,他是海滩上织补渔网的渔民,夜晚,他是诗海里遨游的弄潮儿。“65岁之前,感觉诗词格律还是一知半解,后来就慢慢地通了。”
  蓝天大海、船帆白鸥最先入诗,“大海给予我的太多了,对于这片海,我心里有太多话要说!”
  “日落渔歌飞浅浦,晨生水汽钓星残”“欸乃橹弹高调,轻舟飞俏”“鱼多蟹硕载霞归,唱一曲,渔家傲。鹭在波边窥水,鸥从天间嬉霞”“树藏花绕见渔家,群翁桐下坐,相谈说鱼虾”……心中热爱喷涌出一首首格律工整的诗词,海上风景定格成一幅幅水墨插画,在他的字里行间,“渔家乐”“渔夫乐”“笑”“戏”“丰”“硕”等字词,活泼泼的语句像他爽朗的笑声,工整的格律盛满了渔家人的喜悦。
  而他的欢乐还不止于此。70岁以后,儿女们都不让他再做渔事,旅游、写诗,成了他的生活常态,写花、写动物、写历史人物、写旅游景点……无一不能入诗———诗成为一种芬芳,一种光亮,诗人段永瑞所到之处,不但留下脚印,而且带来满囊的诗思诗想,其光熠熠,其声朗朗,回荡在日照这片海上……

春到渔乡
段永瑞
泽国春先到,腥风暖海天。
渔歌声在橹,鹭逐影随船。
待月收银网,披霞布玉筌。
迎舟鸥问候,水上语缠绵。

芳草渡 渔家
段永瑞
舟争渡,浪喧哗,笼擒蟹,网收虾。沧浪一棹向天涯。千顷水,三盏酒,一壶茶。
虹横跨,云作画,雾散波舒岛大,晨辞柳,晚蒸霞,杯盘罢,堪醉煞,宿芦花。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8 版:日照故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渔民诗人唱响日照“渔家乐”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