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鞋匠“小赵”谋幸福
图片
图片
图片

  媒体记者 晓清/ /
  没有人甘愿撂荒自己的家园。无论从农村“奔向”城市,还是后来“回归”农村,进而城乡两栖,一直都是为了生活更美好。且看——

  从农村“闯荡”县城
  “小赵”不小了,他生于1969年,大名赵纪民,是莒县桑园镇某村人,初中文化,如今已五十岁开外。“小赵”之名,是他37岁那年,来这座城市摆摊赚下的。
  2006年的农历七月二十六,在日照市某城中村的南北街旁,他把写着“小赵修鞋”的纸箱子用砖头抵着,立在身旁,正式开始了他持续至今的营生——修鞋。这个日子,小赵记得很准,“我第一次来日照找门路,人生地不熟,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要饭的”。
  那时的小赵无论如何也没料到,此后的他靠修鞋,不仅能养家糊口,还有余力帮一双儿女买车购房,甚至还能有“闲心”和“闲钱”去“不务正业”。2019年起,得益于网络便利,小赵自行设计、历经多次试验,投入数万元制作了几套设备,利用手机遥控,给圈在75公里之外老家果园的鸡鸭和猪投食喂水。此举实现了他多年以来的梦想——既能在城里挣钱,又不荒废老家的果园。
  近几年,小赵的父母相继出现健康状况,自付部分的医药费几乎都是他来承担。
  2021年的国庆节过后,从老家秋收回来的修鞋匠小赵也开始营业了。顾客和鞋匠都“休班”,也就攒了不少活,小赵的门头房本来也不大,地上站着人也堆着待处理的鞋,屋里一时满满当当,很是热闹。
  小赵作业的案桌下立着一块招牌,写着“自家产小米”等字,有人就调侃他“不务正业”。小赵一边麻利地做着活,一边有说有笑地应酬。一位大姐说,小赵你看看你这小康生活,吃着自家种的绿色食品,还不耽误在城里挣钱,多么幸福。小赵满脸笑意应答,“有花的,有攒的,能养一家老小。咱一个修鞋的,能过上这样的日子,感到挺知足很幸福。”
  而十几年前,小赵的生活离“幸福”还有很远的距离。
  只有初中学历的鞋匠小赵,自己能琢磨出远程遥控养殖技术并实施成功,至少说明他是聪慧的。可他没能继续读高中考大学,显然跟贫困有直接的关系。
  “父母都不识字,一辈子务农。那时俺家里穷,主要是男孩多。光有能吃的嘴,没有能干的人。”
  小赵家里弟兄三个,他是老大,二弟跟他只差一岁。
  最困难那些年,有时候家里来亲戚,都要靠“借”才能维持住待客的礼节。借米借面是常态,还要借油借盐。
  “初中毕业后,俺爹问我‘你还上啊?’一句话我就明白了。两个弟弟眼看长起来了,弟兄三个,饭量一年比一年大,光填饱肚子就费事,况且还得攒钱娶媳妇呀。”
  农村青年结婚早,小赵虚岁20就娶了媳妇。媳妇娘家也不宽裕,她连一天学校门也没进。那是1989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十年多了,农村也早已施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但种地只能填饱肚子,却挣不来钱。
  顶门立户过日子,没有钱怎么行。
  为了改善处境,二十多岁的小赵做过很多营生,都没赚几个钱。不仅如此,每年还要往村里交“提留”,加上结婚盖屋时的借款,不到三十岁的小赵已欠了一身债。
  起初,他学着种黄烟、种芦笋、种黄芩等经济作物。忙了半天,因为地方偏僻,信息闭塞,销路不畅,都不了了之。
  他又学着贩海货卖水果,骑着摩托车风雨无阻,起早贪黑,常常“两头不见太阳”,不几年,小赵的膝盖就落下病了。厉害时疼得浑身冒冷汗,不敢站不敢走,更干不了重活。
  那年,小赵才33岁,已经有了两个孩子。
  无疑,小赵是个勤快人,也是个聪明人。
  勤快又聪明的人却怎么也富不起来,一定是哪里有问题。小赵很纳闷。他还愁得睡不着。小赵愁,不识字的媳妇更愁。
  俩人早在婚前就约定,“以后过日子,遇到事时,两口子不能像别家两口子那样嗷嗷地吵架。就是吵架也绝不能骂对方的爹娘”。但是,面对毫无未来的生活,以及眼前的“一地鸡毛”,小赵跟媳妇也开始吵架了。这让小赵更加忧愁和伤心。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睡不着的时候,小赵就想,如果自己残废了,这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村里的人,但凡身体壮实脑子活泛的,都出门打工挣钱了,不少地就这么撂荒了。
  那时,县城的路不好,乡村的路更不好走。以前自己做小买卖,靠的就是别人不便利的时候,自己能提供“便利”——利用这个“优势”赚钱。但这个优势,被过早透支,他的腿落下病,不能骑摩托车了。
  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有限。亲戚朋友邻居是主要信息来源———都是差不多的百姓,他们知道的并不比小赵知道的多。
  小赵就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他去县城到工地找活干,但又恐高,上不了架子,只能在地下打零工。这种活一般是妇女干的,挣钱少还时有时无。
  有一天,没有找到活的小赵,百无聊赖地来到县城某集市修鞋摊上,想看看学着修鞋。这摊是本村同姓大哥的。赵大哥没把小赵的话当真,“这个活又脏又费心也挣不了大钱,是赖汉子干不了,好汉子不愿干。你年轻轻的,能干这个吗”。小赵多次央求,终于有一天,赵大哥给了小赵一瓶胶水,“你也看了我怎么修的,回去练练,什么时候这瓶胶水用完了,再来找我”。至于这瓶胶水怎么用完,赵大哥没法去验证,但小赵却不敢糊弄。他觉得这瓶胶水很珍贵,一点也不舍得浪费。小赵把全家人的破烂鞋都找出来,粘粘割割,反复练习。先练涂胶水、粘胶皮,再练切割法,后练手工打磨,五个指头都磨出了血口子。不到六天,一瓶胶就使上了。赵大哥又给了小赵一瓶胶,不到五天又用完了。赵大哥终于被打动。“孩子的姨夫也想跟我学,我给他一瓶胶水让回去练,他两年没用完,胶水都变硬了。看来,你是真想学。”
  就这样,小赵入了修鞋这一门行当。
  这是在2002年。
  聪慧勤快的小赵,赢得了赵大哥的信任。小赵也学得用心,上手很快,在极短时间内就能独立干活,成了赵大哥的好帮手。管吃管住,一个月还能得几百块钱的“零钱”,小赵的心一下子敞亮了。赵大哥告诉小赵,只要社会发展好,人们还穿鞋,这一行就有饭吃。“从那个时候起,我觉得找到谋生的路了,下半辈子就干这个。”

  从县城“奔向”市区
  如果把社会比作大河,老百姓就是河里的水,小赵就是这水里的一滴。
  此前多少年,小赵这滴水很难融到河里,每每处在蒸发掉的临界点上。这一年的小赵,感到自己找到了一条容身的小溪。
  2003年到2006年间,赵大哥媳妇在家看孩子,2006年后,孩子上幼儿园了,赵大哥媳妇闲着也来修鞋摊帮忙。县城就那么点地方,一个摊能接到的活有限,人手就有点余富。小赵就要走,赵大哥于心不忍,说两家一块干吧,你也把老婆孩子接来。
  “他四口人,我也四口人,俺八口人靠这一个摊养活肯定不行啊。”赵大哥仁义,小赵也不含糊,他很明白当时的处境,“咱没有前后眼。那时想不到社会发展这么好。”
  小赵预见性地分析,自己跟师傅得离开远远的,不能在一个地方干。“是上五莲县城,还是上日照市里?就跟俺大哥商量。他说,你不如上日照市里吧,市里人多,有活干。”小赵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但他惦记着,五莲离老家近一点,回去看望父母还方便一点。那时候,到县城就算是出远门了。但为了迫在眉睫的生计,只能且将“孝心”暂存。
  就这么着,2006年的农历七月十九那天,小赵倒了三次车,颠簸了一上午,来到了日照。这是他第一次来。从车站下了车,一路打听着,找能适合摆摊修鞋的市场。
  “人家跟我说,去大学城吧,那里刚建起来,学生不少。”小赵对过去十几年的事,记忆犹新,“到了大学城,我就观察那些大学生的脚,几乎都穿运动鞋。那时候还不兴洗鞋,只是修鞋。可学生有几个修鞋的?都是穿坏了直接扔。而且,还有几个月的寒暑假,这都是淡季。”
  最“繁华”的地方却不适合自己做的生意,小赵有些失望,就想回去,但又不死心。这么远,来一趟不容易,不管怎么着也得再找找机会。他坐上18路公交车,在新玛特那里下来,沿着泰安路往西走。一路走一路看。当时,泰安路正在修路,他磕磕绊绊地走,实在是没兴致了,正好有个向北拐的路口,就拐了进去。
  这一拐,柳暗花明。小赵找到了自己要找的地盘。
  这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一条街从南头到北头穿过村庄,街上人来人往,两边摊位一个挨着一个。小赵心里一亮,这就是自己要找的地方。他当即决定在这里租房子。
  在一个门口,有一个大叔和一个大婶在地上捶黄豆。这个情景很熟悉,让小赵有了安全感。他透过虚掩的大门往院子里张望。大叔警觉地问,你看什么?“我说想租房子,大叔又问,你干什么的?我说修鞋的。大叔上下看看我,说,你不是修鞋的。”
  那时候,小赵才37岁,瘦条的个子,白净的脸,穿得也干净,这出乎人们对修鞋匠的常识——一身油污的老头子形象。“问好了,一间屋房租80元。我拿出100块钱给大叔,说这间屋给我留着吧,我先回家商量一下,要是我再回来,就当房租;要是不来,您就买烟抽吧。”
  但大叔怎么也不收这100块钱,他看着小赵说,“你不会是‘黑社会’吧?”
  那时候,城中村租房子的人特别多,鱼龙混杂。大叔的多疑也是情有可原。
  小赵回家跟媳妇一商量,过了6天就来了。“相处几天后,大叔就放心了。每天,他给我烧上开水,热上饭,家里炒菜也给我一勺子。就跟自家爷们一样。我修鞋小摊开张也是他帮着张罗,找来第一批顾客。”
  就这样,小赵这滴水逐渐融入了大河。“我这光遇着贵人了。后来的房东更是热心肠,我孩子上小学、读中学,都是他帮着办的。房东闺女中午下班回家,要是看到门口摆摊的老人有没卖完的菜,就全收市。”一说到“贵人”,小赵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我问她,你家里菜也不少,买那么多干什么。这闺女说,最见不得老人吃苦了,大中午的,还在太阳低下晒,就那么一把把菜,能卖几个钱?给收市好让他们早回家吃口饭。我觉着很感动,人家真是善良、文明啊!”
  除了房东,这十几年来,小赵的顾客也不少,老顾客也得上千人,都通情达理,几乎没有遇到胡搅蛮缠的人。“城市里,文明的人多,社会环境好。就是个别有坏心眼的,也不好意思露头。”小赵总结道,“在农村就差远了。有时候坐车回老家,为了找的零钱是新的还是旧的,人们也能吵一架,火气那个大啊。一路上都是这种事。我寻思,难怪年轻人都不愿意在农村生活呢。”  从城市“回归”农村
  细心的小赵发现,大概从2013年以后,农村往好里变的步伐越来越大,可以说是一个月一个样。
  他真切地觉得,自己位于莒县桑园的那个脏破烂的老家“有救”了。
  此前那些年的农村,不光是人的“火气大”,环境更是脏乱差。连从小在农村生长的小赵也受不了。他每次回村,都要路过一堆垃圾场,不管下不下雨,这段路都泥泞不堪,臭气熏天。
  多年来,小赵在城市修鞋,媳妇也跟着出来打下手,两个孩子也到了城市上学。除了老屋以及年迈的父母,农村老家对于小赵来说,彼此是“客”。小赵曾庆幸地认为,父母百年之后,自己就在城市“扎根”,等孩子各自成家立业,这辈子跟那个又脏又破又乱的村庄没有大牵绊了。
  但在农村生活了快一辈子的父母离不开老家,小赵就每周回去一趟看看。每周一个来回,使得小赵最先从交通条件和道路的变化上,体会到了农村面貌的“变化”——路面拓宽了,路面硬化了;通到村口了、通到街头了;城乡公交开通了……不仅如此,村庄环境也有了治理举措,脏乱差开始改观。
  现在,小赵从村里建的微信群里,常常见到村干部发的“卫星照片”截图,谁家门口堆放了什么,一目了然——发图的目的,是督促改善“三大堆”(粪堆、草堆、垃圾堆)等问题。
  “以前,带孩子回趟老家得劝着,都不愿意回,嫌脏。现在,不等我说,俺儿抽空就要回去看看。”
  老家变好了,小赵的心思也发生了转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便民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村里也通了网络。耳濡目染之下,他产生了远程养猪养鸡鸭的想法。
  “这些年,老人总是念叨,地都闲着浪费了。我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也寻思,怎么把家里的地用起来。”
  世上的事经不住整天琢磨。小赵就留心这方面的政策和知识。随着知识增多,小赵的想法一天比一天成熟,办法也一天比一天多。他先尝试着用遥控技术来养鸡。去汽车修理厂买来雨刮器的旧电机,去垃圾站捡来废弃的垃圾桶,买来监控……小赵一点一点地攒,一点一点地置办。从怎么防止老鼠偷吃、如何防止鸡鸭跑丢、怎么节约饲料等方面,逐步完善。
  最终,通过遥控的食料投放、饮水、定时开放栏门放风等问题一一解决。
  当年,小赵就吃上了自家“隔空”养的鸡下的蛋。
  远程养鸡鸭不是小赵的目的,他想实现远程养猪。
  “别看猪大,可是比养鸡好。鸡吃食多,产蛋有限,效益并不比养猪强。尤其是公鸡,养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再长了。如果不抓紧出栏,就是纯浪费粮食。”
  养鸡成功了,过了三个月,小赵就开始养猪。
  有了养鸡鸭的经验,他对远程养猪很有信心。
  他选了耐病抗饿泼实的藏香猪。先买了两头,一公一母,几个月后,生了一窝8只小猪。
  6个月的猪,就成年了。修鞋的客户知道小赵用“土法”养成了藏香猪,纷纷要尝鲜,向他预定猪肉。2021年中秋前,小赵请屠宰站杀了两头大些的,在微信群一发图,不到五分钟“抢”光了。
  “猪粪鸡粪当肥料,使它种菜种粮食,有机无公害。现在的人吃饱不愁,都是怎么想着吃好。好东西不愁卖,我自己种的小米也是,一年产四百来公斤,早被修鞋的顾客定去了。”

  无论在城市还是回农村,都是奔在“谋幸福”的路上
  鞋匠小赵对幸福的感知,是从脚下开始的。
  “现在的路太好了,交通也便利。以前,从日照到莒县城,车费得19到20块钱,因为有1块钱保险费;从县城到乡镇得8块钱,一趟就得好几十块钱,还要耽误大半天工夫。现在,回趟老家6块钱,2个小时到了,很方便。”
  小赵眼里的变化,早在2018年以前的《日照日报》上,就有不少相关报道,其中有“莒县城乡公交一体化顺利推进,实行县内2元、市内3元‘一票制’……”等字样。
  一个修鞋匠的视角难免跟鞋有关。
  “现在什么鞋也有,贵的八九千元一双,越是贵鞋越得保养;城市大了,换地方住的人也多……有的人把鞋放在这里就忘了拿。”小赵指着鞋架子说,“上面的一层全是不来拿的鞋,有的在这里过了好几个年了。”
  那些找不着“主”的鞋,整整齐齐地在架子最上一格摆得满满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修鞋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小赵最初从赵大哥那里学的是普通鞋的修补技术,几年后,他发现自己的那些技术已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了:高档鞋越来越多,清洗的、保养的、改色的、扩帮的……为此,小赵趁淡季专门出去学习,连续四次。与时俱进,小赵的修鞋保养技术日益娴熟,也积累了一批忠实顾客,有的顾客开车二十多里专来找他。
  “现在,什么都方便。费力还少,收成还大。”已经52岁的小赵感慨,“要不是遇上这样的好社会,就我的一双病腿,除了补补帮粘粘底,挣个块儿八毛的,哪能像这样?”
  聊起生活,小赵泰然自若,满腔的知足。
  现在,小赵早已租了一个门面,添置了现代化的皮具保养维修设备,并把门头改为“美鞋吧”。“小赵修鞋”的招牌只存在我们这些老客户的口头上了。
  “在这个好社会,人只要不懒不病,就有挣钱的门路,就能养家糊口。”小赵摆弄着手里的活,时不时地说出一些质朴却掏心窝子的话来。
  社会再好,不能养懒汉。“就是天上能掉馅饼,不也得出门伸手去接呀?”鞋匠小赵是一个不停奋斗的人,他倾尽自己的聪明才智,没有一刻是闲的。
  看着满头白发的小赵,不禁让人喟叹于时光的无情,又感叹时代的强大。从2006年到2021年,也才十五年,小赵最初摆摊的城中村,如今已高楼林立,那些“村民”也变为“市民”。而他,就是一个会修鞋的师傅而已。绝大多数普通人也跟“小赵”一样,只是没有停下手里的活计,社会和时代的红利却已如春雨一般洒上众生。
  紧跟时代,不懈奋斗,知足感恩——鞋匠小赵的幸福,大概就是这样来的。
  我们多数人的幸福,应该也是一样。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8 版:日照故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鞋匠“小赵”谋幸福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