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秋衣冬收 新款变旧款
电商预售时间为何越来越长?

  9月份下单购买的一件预售款镂空针织毛衣至今未发货,这让在北京工作的穿搭博主貌貌很是无奈:北京已经降温,即使到货了也穿不上了。更让她无法理解的是,预售商品发货时间越来越长的情况在电商平台上似乎越来越普遍了,“春季衣服可能夏季才能到货,秋季衣服可能要到冬季才能收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电商快速发展,为争夺消费者市场,减少库存损耗,快速回笼资金,越来越多的电商开启预售模式。尤其到了每年“双11”,这种模式更加成为电商“攻城略地”的法宝之一。

买家:发货时间长备受煎熬
卖家:寻找合作方颇费周折
  作为一名穿搭博主,貌貌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在社交平台上更新内容了,原因是她所购买的预售款衣服都还没到货。“这些店家是还在选址建厂吗?是棉花没收?羊毛还没有薅完吗?为何一件普通衣服竟然要等一个半月?”貌貌吐槽说。
  23岁的韩丽也有类似困惑。她从读大学开始就频繁使用电商平台购物,最近她发现越来越多电商实行预售制,原本三五天便可以到手的商品,现在至少需要两周甚至一个月,“等东西到了,我也快用不上了”。
  除了发货时间长导致商品无法发挥实际作用外,漫长的等待也让一些消费者“备受煎熬”。在北京读研的陈默曾经对网红店铺的衣服很是青睐,但一次购买预售款等待45天的经历让她彻底放弃了新颖别致的网红款。“等拿到手穿在身上,估计也快过时了。”陈默说,更让人懊恼的是,天天都要去查看订单,看看今天有没有发货。
  对于预售时间设置过长这一问题,在湖南省永州市做女装生意的卖家周颖解释说:“一款女装的生产周期约为7至10天,部分商家设置时间较长,一方面是为了过滤掉买后又退款的用户,减少商品的退货率,提高成交率,同时也可以减少生产、运输等费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商家赢取更多时间寻找更合适的代加工厂。”
  电商服装生产商爱园在广东省东莞市做生意多年,她对预售时间延长深有体会。据她介绍,卖家根据商品预售量组织生产前,既要花时间找原材料供应商及代加工厂,又要比较合作厂家,挑选出价格最合适、盈利最大的上下游合作方。“如果上下游厂家没有现货,则需要给他们一定时间来备货生产。如此一来,耗费的时间层层叠加,衣服生产周期便会延长。”爱园说。

买家:不退不换是霸王条款
卖家:退换率过高影响评分
  除了预售商品发货时间长外,不退不换的“霸王条款”也是消费者的吐槽点,有的还遇到过因为无货直接被退款的情况。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搜索10家以预售为主的店铺发现,这些店铺的“购买须知”里无一例外写着:“一旦拍下,不接受任何无理由退款、换款、换色以及更改尺码,中途退款者强制发货,恶意退款、跑单、中差评一律不再交易。”
  这项规则,在陈默看来就是“霸王条款”。“本来等待的时间就长,还不能退换货,只要交了钱,不论大小是否合适、质量是否优质,必须自己承担后果。卖家规避了风险,可消费者的利益谁来保障?”陈默告诉记者,她还遇到过卖家强行退款的情况。有一次,她网购了一件预售款衣服,等了20多天,结果突然被卖家告知没货了,要求退款给她,对方也没有给出任何赔偿。
  对于此类现象,周颖解释称:“这是商家为了规避风险,减少投入的方式。当预售的商品足够多可以投入批量式生产时,商家才会选择生产并销售,若预售商品数量较少,商家无利可图便选择让消费者退款。”
  而如果预售商品过多,超过商家所能承受的范围,也可能导致消费者被退款。据周颖介绍,有时商家在直播或促销时对商品进行打折售卖,低廉的价格虽然能招揽消费者,但也迫使商家让出一定利润,而一些商家承受损失的能力有限,如果因为价格低廉导致预售商品过多,那么商家就会要求消费者退款或者压缩选材、加工厂及人工等支出以控制成本、规避风险。
  “当利润无法覆盖投入的成本时,商家只能选择停止生产以及时止损。”爱园说,预售商品是按需生产,一方面商家可能没有额外的库存可供换货;另一方面,如果店铺退换率过高,会影响店铺评分,甚至可能无法继续经营,再加上部分恶意退换货的消费者及同行因素,所以很多预售商家便选择不退不换。

卖家:实行预售制规避风险
买家:消费者权益谁来保障
  记者采访发现,对于预售模式,一面是消费者频频吐槽,另一面则是卖家趋之若鹜。背后原因何在?
  “商品生产周期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下游代加工厂的供货及加工能力密切相关。不论是原材料供应商还是销售方,为减少库存带来的消耗和成本支出,大多选择以预售形式先确定订单,再联系相关厂家和供应商组织投入生产。”爱园发现,整个行业链条的相关方对于商品销售量都没有预期,导致不敢囤积材料或货物。“此外,厂家倒闭、交货延迟、物流运输较慢、市场不稳定等也是商家考虑的因素,而实行预售模式、定量生产能恰到好处地规避一定的风险。”爱园说。
  爱园的上述观点遭到韩丽和貌貌的反驳——— 采用预售模式对商家有利,风险却转嫁给消费者,那么消费者的权益又该谁来维护?为何消费者要被动分担商家的风险?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博士魏旭博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预售模式就是针对不同消费意愿的消费者所设置的价格模式,消费者购买期间可自愿、自主选择,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预售模式从本质上来看是厂商在剥削消费者。
  “商家在定价过程中,利用平台地位、数据等优势,对平台受众根据其消费意愿进行细分,根据不同消费意愿人群设置出不同的销售价格。在此过程中,消费者并没有参与其中与平台和卖家共同协商制定价格,只是被动接受商家所设置的价格及等待时间,由此商家成功把风险转移至消费者,实现追求零库存或库存极低的目标。”魏旭博说。

遇“假客服”,女子被骗 7 万元
“双 11”购物警惕四类骗局

  近日,市民小莉网购商品,几天没收到货,打快递客服电话核查等待回复时,接到诈骗电话称其快递丢了,需扫二维码申请退款,并要在指定页面输入银行卡信息。按照对方要求操作后,小莉发现银行卡里的7万元不翼而飞。除“假客服”诈骗外,以下4种骗局也需警惕:
  骗局1:以“预售”为诱饵植入木马
  不法分子以“预购”“限时购”“预先降价”等为诱饵,通过即时通信软件或手机短信发送包含木马的链接。如果点开,木马病毒就会植入手机窃取用户信息。此外,不法分子还会在预购活动中骗取定金。
  骗局2:伪“红包”骗局
  很多人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红包,但需先关注并分享或转发一定数量的好友或群才能领取。有些红包在点击领取时需要填写个人信息,或者跳转到不明网站,骗子借机将钱转走。
  骗局3:“信用提额”骗局
  “双11”期间,部分消费者会选择提升花呗或信用卡额度以满足购买需求。这时,不法分子会冒充花呗或银行客服,谎称可以提升信用额度,继而以支付“服务费”为由诱导扫二维码支付,从而实施诈骗。
  骗局4:“刷单返利”骗局不法分子冒充电商,以在“双11”前提高店铺销量、信誉度等为由,称要雇人兼职刷信誉。为骗取信任,骗子开始会在约定时间连本带利返还,待金额越来越大,便以各种借口拒绝返款,并诱导继续刷单。(成都商报)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1 版:热点】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电商预售时间为何越来越长?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